一種內心的力量閱讀答案
《一種內心的力量》閱讀材料
事實上,“德”是一個人了解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融入社會正義洪流并建構自己個人生活的保障。《周禮•地官》注里說:“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德是用來支配自己的行動、管理自己的生活的內在觀念,是一種自己內心的操守。世事衰變,但這樣操守是不能改變的。具體地說,“德”要求一個人以“天地”為視野,建立起自己做事做人的基本準則;并且為這個準則敢于抗爭不畏權貴。所以,“德”說白了,就是一種來自天地正氣的內心力量。溫家寶強調說學人應該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強調“千夫諾諾,不如一士諤諤”,正是這個意思。溫家寶使用的典故出自陳寅恪給王國維寫的紀念碑銘。1953年12月1日上午,陳寅恪強調了這個說法,他說:“我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于我所寫的《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中……我決不反對現政權,在宣統三年時就在瑞士讀過《資本論》原文。但我認為不能先存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我要請的人,要帶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不是這樣,即不是我的學生。所以周一良也好,王永興也好,從我之說即是我的學生,否則就不是。”陳的這種堅守自己信念的“偏執”,正是來自自己內心強大的力量。晚清的龔自珍面對世道變遷,倍感自身改造世界能力有限,但是,卻依舊說“頹波難挽挽頹心”,強調不同流合污、堅守自己的道德操守的訴求。
在這里,喪失了“德”,也就喪失了自己生活行為的指導,從而進一步喪失生活真正的快樂。一旦自己的操守道德變成了可以買賣的商品,也就等于將自己的心境、情感和觀念都一股腦變成了具有使用價值而喪失了價值的東西。沒有比喪失了“德”——這種內心的力量更讓一個人彷徨無助的了。當我們覺得權力和資本帶來的享樂是無限誘人的時候,卻無法想象,一旦將“德”販賣出去,人會喪失內心的支撐力量,陷入偏執的精神境地。
(節選自《“德”的三重力量》,《人民論壇》2013年第28期)
《一種內心的力量》閱讀題目
12.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 )
A.“德”本義是做得正、看得直,行為和觀念要配合,說明中國遠古的人們已經意識到了要行正思直。
B.在古代,“德”的含義非常深遠,莊子認為“德”具有寬容、博大、深遠和化育的內涵,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C.“德配天地”是指要像天地一樣有大德,而人們在生活的瑣碎細節中執行“德”并不符合“德配天地”的要求。
D.“德”作為一種社會能力,強調人要很好地跟社會生活、跟他人適應,強調“容納”、“包容”和“適應”能力。
E.“德”是人們生活行為的指導,我們如果把“德”變成具有使用價值、可以買賣的商品,那就會失去生活的快樂。
13.關于“德”是一種內心的力量,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 )
A.“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強調用“德”來支配自己的行動。
B.陳寅恪認為先存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就是用“德”來管理自己的內在觀念。
C.堅守內心的“德”的力量,使得龔自珍面對世道變遷,仍能強調不同流合污。
D.溫家寶強調“千夫諾諾,不如一士諤諤”就是強調要堅守“德”這種內心的力量。
14.作者認為陳寅恪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是“德”的體現的理由是什么?(4分)
15.在電視劇《蝸居》中,官員宋思明不斷地用自己的權力與地產商等資本家做權錢的交易。他在應酬了一天之后,滿身疲倦,空虛寂寥,他瘋狂地打電話給他心目中的“純真女孩”海藻,偏執地尋求精神的慰藉。請結合文中的觀點,簡要分析。(4分)
《一種內心的力量》閱讀答案
12.BD(A.中國遠古的人們“開始”意識到要行正思直。C.“不能僅僅”從生活的瑣碎細節中實現,“更”要有養育萬物、涵容百態的能力。E.原文是“失去生活真正的快樂”。
13.B(陳寅恪認為不能先存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
14.“德”是用來支配自己的行動、管理自己的生活的內在觀念,是一種自己內心的操守。(2分)“德”是一種來自天地正氣的內心力量,要求一個人以“天地”為視野,建立起自己做事做人的基本準則,并且為這個準則敢于抗爭不畏權貴。(2分)
15.人失去了“德”這種內心的操守和信念,就會失去生活真正的快樂,陷入空虛,陷入偏執的精神境地。(2分)宋思明將操守道德變成了可以買賣的商品,也就喪失了“德”,因此也就喪失內心的支撐力量,喪失生活真正的快樂,陷入偏執的精神境地。(2分)
看了“一種內心的力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