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須教有疑閱讀答案
《讀書須教有疑》閱讀材料
但也不是為了懷疑而懷疑,“懷疑之結果,而新理解出焉”(梁啟超語),并非歷史虛無主義?;蛉缰祆渌f:“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這正是讀書的辯證法。
《讀書須教有疑》閱讀題目
12.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5分)
A.作者認為讀書應該要有懷疑的精神,因為有了這種精神,人就不會被蒙蔽。
B.現在的粉絲讀者不允許別人有挑剔的眼光,他們往往對自己喜歡的作者盲目崇拜,聽不得別人的意見。
C.人性本善是指人的知性,追根究底的懷疑精神正是知性的一種表現,要想成就一個人或一番事業,少不了這份知性。
D. 讀書要有點懷疑精神,做到不盲從,不輕信,但讀書要做到不盲從,不輕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E.讀書中懷疑的精神固然重要,但質疑的精神更重要,讀書要有懷疑精神,但不是為了懷疑而懷疑。
13.關于“讀書須教有疑”這句話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分)
A.我們在讀書過程中,應該有點懷疑的精神,對書中所言不要輕信,要多問個為什么。
B.人要在讀書中,做到不被別人蒙蔽,不被自己蒙蔽,單靠懷疑的精神還是不夠的。
C.作者以梁啟超對他本人所著《戊戌政變記》一書現身說法的事為例,告訴我們讀此書的時候,要有懷疑的精神。
D.讀書只要做到“有疑”,也就掌握了讀書的辯證法。
14.文章第一自然段引用了孟子的話并寫了戴震的事,有何作用?請簡要作答。 (4分)
15.著名學者吳組緗的兒子吳葆剛告訴他父親,雜志上講竹筍雖然好吃,但主要是纖維,并沒什么營養。吳組緗立刻反駁道,熊貓只吃竹子,可是長得胖乎乎的,怎么能說這東西沒營養呢。這個事例體現了文中的什么觀點,請結合文意分析。 (4分)
《讀書須教有疑》閱讀答案
12.(5分)D、E (A“因為有了這種精神,人就不會被蒙蔽。”這陳述有錯,原文的信息是:“即使你有懷疑的精神,即使你不想盲從和輕信,但如果你過不了“淹博”、“識斷”、“精審”這三關,還是免不了被蒙蔽。”可見人要做到不被蒙蔽,有多個因素,不僅僅只是“懷疑的精神”;B“現在的粉絲讀者不允許別人有挑剔的眼光”陳述有誤,原文信息是:“現在有些粉絲似的讀者不允許別人有挑剔的眼光”選項信息漏掉了修飾詞語“有些”,這樣選項信息和原文信息就不能等同;C選項信息“人性本善是指人的知性”有誤,原文的信息是“人性本善,這個善,并不單指善良,還有人的知性。”選項信息對“人性本善”這個概念的陳述范圍縮小了。)
13.(3分)D(原文的信息是“如朱熹所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這正是讀書的辯證法。”也就是說讀書的辯證法除了“有疑”,更要做到“無疑”,讀書不能夠為了懷疑而懷疑。)
14.(4分)作用是:①做論據,證明“讀書是要有一點懷疑精神的”這個論點。(2分)
②孟子、戴震這兩個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一個例子春秋戰國的,一個例子清代的,都是歷史名人,用這兩個例子證明論點,更有可信度,更有說服力。(2分)
15. (4分)答案要點:體現了“讀書是要有一點懷疑精神的”這個觀點,(1分),這觀點要求我們不要迷信書本,對于書中所言,不僅不要輕信,還要多問幾個為什么,進行一番仔細的甄別和思考,(1分)吳組緗先生對于雜志的說法并沒相信,這是一種懷疑精神的體現,(1分)他不僅不相信,還能馬上用大熊貓的例子去印證自己的說法,這說明他不僅有懷疑的精神,更有質疑的能力,不是為了懷疑而懷疑,體現了“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的這種讀書的辯證法。(1分)
看了“讀書須教有疑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