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禮治思想閱讀答案
《儒家的禮治思想》閱讀材料
最后,情法互補。儒家以血緣親情為基礎,建立其宗法等級制度,主張德主刑輔、禮法融合。這一前提,肯定了人情在懦家法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儒家看來,以親情為基礎的倫理道德規(guī)定遠比法律法規(guī)更為重要,“事孰為大?事親為大”,所以儒家的法治是法中有情,情法互補,“國法的制定以倫理綱常為指導原則,同時又是倫理綱常的具體化”。在儒家看來,只有合乎人情之法才會有生命力,“法合人情則興,法逆人情則竭”,法與人情相結合,才更易為人們所接受。只有符合人情之法才是公正的,以人情為基礎的法律法規(guī)才能為人們所信服。
儒家的法治思想與法家有所不同,它極少直接討論刑律獄訟等問題,而是以一種防患于泰然的法——“禮”法加以約束,使人們自覺地守法,而非被動地懼法.德主刑輔、禮法融合、情法互補等法治思想體現(xiàn)了“儒家法學的禮教中心、義務本位、家族觀念、倫理法治等價值和特質”,而這正是中國法律傳統(tǒng)中的主導精神,所以有學者認為“孔孟才是中國司法界的真正祖師,儒家學說才是中國法學的真正源頭”
(節(jié)選自《新華文摘》)
《儒家的禮治思想》閱讀題目
1.下面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所范導的法治理念可從以倫理道德為基礎的儒家禮樂典章制度中汲取有益的啟示。
B.孔子非常注重道德教化,認為人們只要接受了儒家的道德教化,就會有恥辱之心,就會自覺地避免犯罪。
C.儒家看來.人們需要遵守的、規(guī)范著國家根本制度的“禮”,是從“君臣父子”之倫理道德規(guī)定放大而來。
D.中國法律傳統(tǒng)中的主導精神,正是以“禮治”為表征的儒家德主刑輔、禮法融合、情法互補等法治思想。
2.下列解釋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孔子希望以“寬猛相濟”的理念來治國,最終達到教化殘暴之人進而廢除死刑、沒有訴訟的理想狀態(tài)。
B.儒家核心思想“仁”的道德境界外化為“禮”,它包含著西周以來所形成的整套典章制度和風俗禮儀。
C.儒家肯定人情在法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把倫理綱常作為國法制定的指導原則,法中有情,情法互補。
D.儒家認為法律只有與人情相結合,才能具有生命力,才是公正的,從而真正為人們所遵守,為人信服。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孔子等儒家學者的法治思想基本相似,而董仲舒把德與刑之間的主輔關系明確提示出來。
B.荀子開禮法融合之先河,主張把禮與法結合,形成了禮法并施,即“隆禮重法”的思想。
D.法家與儒家有所不同,多直接討論刑律獄訟等問題,使人們被動地懼法而非自覺地守法。
D.因為孔孟是中國司法界祖師,儒家學說是中國法學源頭,所以我們可以借鑒其先進價值。
《儒家的禮治思想》閱讀答案
1.(3分)B
2.(3分)D
3.(3分)D
看了“儒家的禮治思想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