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治社會現代文閱讀答案
《禮治社會》現代文閱讀材料
傳統是社會所累積的經驗。行為規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們的行為以完成社會的任務,社會的任務是在滿足社會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們要滿足需要必須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術,向環境獲取資源。人們有學習的能力,上一代所實驗出來有效的結果,可以教給下一代。這樣一代一代的累積出一套幫助人們生活的方法。從每個人說,在他出生之前,已經有人替他準備下怎樣去應付人生道上所可能發生的問題了。他只要“學而時習之”就可以享受滿足需要的愉快了。
鄉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社會,不但是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在這種不分秦漢,代代如是的環境里,個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經驗,而且同樣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經驗。愈是經過前代生活中證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堯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如果我們在行為和目的之間的關系不加推究,只按著規定的方法做,而且對于規定的方法帶著不這樣做就會有不幸的信念時,這套行為也就成了我們普通所謂“儀式”了。禮是按著儀式做的意思。禮并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動的。禮是可以為人所好的,所謂“富而好禮”。
法律是從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罰是由特定的權力所加之于個人的。道德是社會輿論所維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見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棄,是恥。禮則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禮,不但不好,而且不對、不合、不成。禮是合式的路子,是經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性的服膺于傳統的習慣。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約”字來形容禮的養成,可見禮治并不是離開社會,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構成的秩序了。
禮治的可能必須以傳統可以有效的應付生活問題為前提。在一個變遷很快的社會,傳統的效力是無法保證的。盡管一種生活的方法在過去是怎樣有效,如果環境一改變,誰也不能再依著老法子去應付新的問題了。所應付的問題如果要由團體合作的時候,就得大家接受個同意的辦法,要保證大家在規定的辦法下合作應付共同問題,就得有個力量來控制各個人了。這其實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謂“法治”。
法治和禮治是發生在兩種不同的社會情態中。禮治也許就是普通所謂人治,但是禮治和由個人好惡統治的所謂人治相差很遠,因為禮是傳統,是整個社會歷史在維持這種秩序。禮治社會并不能在變遷很快的時代中出現的,這是鄉土社會的特色。
(摘編自費孝通《鄉土中國》,有刪改)
《禮治社會》現代文閱讀題目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法治是通過國家的權力推行其所支持的法律規則來維持社會上人和人的關系的一種治理方式,其實質是“人依法而治”,并非不靠人來執行。
B.人治只是把統治者個人好惡作為社會公認的行為準則來進行統治的一種治理方式,它不需要法律,以統治者所掌握的權力作為推行的力量。
C.禮治是按照整個社會歷史累積形成的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來維持社會秩序的一種治理方式,人們經過教化,依照某種儀式去指導自己的行為。
D.法是依靠國家權力來保障其效力,禮維持規范的力量則來自于傳統。法治和人治的區別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據的規范的性質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沒有法律并不影響鄉土社會下的秩序。它自有一套規范人們行為的規范,無需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
B.鄉土社會秩序的維持,是依靠禮加之于人來限制人的行為的,一個人如果失禮,不僅不好,而且不對、不合、不成,會在道德上受人唾棄。
C.鄉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社會,人口流動小,土地也很少變動,所以在這樣的社會中,個人可以憑借自己和前人的經驗、規定的方法行事即可。
D.鄉土社會不能在變遷很快的時代中出現,這是因為環境的改變會產生新的問題,過去證明有效的生活方法無法應對這些問題,無法保證傳統的效力。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所謂“學而時習之”,鄉土中國時代,一個人只要能學到社會所累積的有效經驗,就能應對人生道路上可能發生的問題,獲得滿足需要的愉快。
B.所謂“言必堯舜”,鄉土中國是個崇古的社會,這是因為生活環境變化不大,前代生活中證明有效的經驗可以作為后代生活的保障,值得保守下去。
C.所謂“富而好禮”,人對禮的服從是主動地,只要是主動服禮,就可以形成敬畏感,使人服膺,為人所好,從而內在地限制人的行為。
D.所謂“克己復禮”,禮的養成并不是由本能或天意自動形成的,要求自我的克制與約束,主動服膺于傳統的習慣,禮治不能離開社會。
《禮治社會》現代文閱讀答案
1.B(“人治只是把統治者個人好惡作為社會公認的行為準則”表述太絕對,原文為“禮治也許就是普通所謂人治……”,意思是禮治是一種人治,但它不是以統治者個人好惡為準則的。見第9段。)
2.B(“一個人如果失禮……會在道德上受人唾棄”理解有誤,原文為“道德是社會輿論所維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受人唾棄,是恥。禮則有甚于道德”。見第7段。)
3.C(“只要……就可以……”理解有誤,應為禮“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見第6段。)
看了“禮治社會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