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件看藝術的性質閱讀答案
《從事件看藝術的性質》閱讀材料
5李白寫詩贈汪淪,送孟浩然,心中有詩人群體在,而不只是私相授受。普西金寫《致凱恩》,像是寫悄悄話,詩人的修養和訓練卻使他寫成了情詩的范例,成為流傳最廣的詩。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私下說,另一種是在公眾場合說。場合不一樣,說出來的話也不一樣。由此類比,藝術是公眾在場時的傳達。
6藝術品總是具有兩面性:一面是它的永恒性,藝術具有永恒價值,可以為人們長久地欣賞,并成為對以后的藝術的創作和欣賞起作用的范本。《詩經》中的“伊人”也和今天的“她”一樣,能激發歌曲作者的靈感。,藝術品還有它更重要的一面,即時間性。藝術品總是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之中被制作出來的。它的魅力,也體現在一次又一次的當下影響之中。我們欣賞《詩經》之美,欣賞古希臘藝術之美,欣賞任何一件古代作品時,都不能超越時代,總是將作品放在它所屬的時代去“遙想當年”、“設身處地”。藝術總是既是永恒的,又是有著時間性的,并且前者依附于后者。長久的藝術魅力依存于當時所發生的藝術事件之中。
7對于一些藝術門類來說,藝術作為事件,似乎很難理解。例如文學,怎樣將小說與詩歌理解成事件?我們早已習慣于將小說看成是印成大本的書,早已默認詩就是那些分行的文字了。如果拿事件來理解,文學本來是很直接的事件。作家直接面對聽眾,通過故事,形成意義和情感的傳達。史詩沒有文字的腳本,完全憑記憶講,也根據當下的情境發揮,具有即興性。講述人完成的是意義的傳達,出現的是事件。這樣的理解,對藝術的性質也許有幫助:。
8關于藝術的事件性的理解,還可以幫助我們澄清一些難解的藝術美學問題。其一是偽作的價值問題。偽作應該沒有什么價值。因為,偉大的藝術家都是面對自己的時代,用藝術的語言傳達出某種意義,從而造成一個事件,并使它在事實上構成歷史發展鏈條中一環。如果說偽作作得很好,從而一定要說它們有什么價值的話,那只能說,它們只有仿作或作偽年代的價值,而沒有原作年代的價值。我們不能離開時間來談論什么是藝術。藝術家自己的仿作是不是藝術呢?我還是想堅持,先畫的那一幅,凝聚了畫家的創造熱情,在作畫過程的摸索中形成了這種構圖和色彩,使之成為杰作,因此是藝術,后畫的那一幅只是前一幅的模仿。
9從創作到欣賞,從思想情感的產生到傳達的實現,從藝術家賦予作品以意義到批評家對意義的闡釋,這都是整體,不能割裂。不能宣布創作者、接受者、公眾、批評家中的任何一個“死了”,一個都不能少。遮蔽其中的一些部分,放大其中的另一些部分,可能會是短時期理論的需要,但任何遮蔽都會造成理論的扭曲。有時扭曲有扭曲的理由,但被扭曲的最終還是要被糾正過來。
《從事件看藝術的性質》閱讀題目
1.第②段加點詞“無心插柳”在穩重的意思的是。(2分)
2.把下面語句組織起來填入第④段方框處,語意連貫的一項是()。(3分)
①藝術不能只是兩個人的事②但有更多的人在旁聽
③不管藝術家的初衷如何④不是兩個人的竊竊私語
⑤他們都是為一個更大的群體制造一個事實⑥他可能是一個人說給另一個人聽
A.①⑥②④③⑤B.③⑤⑥④②①
C.①④⑥③⑤②D.③⑤①④⑥②
3.簡析第⑤段中畫線句的作用。(3分)
4.根據文章的意思,可以依次填入第⑥段空格出的一項是()。(2分)
A.所以并因此B.但是并因此
C.但是而并且D.所以而并且
5.聯系全文,談談你對“藝術的性質”的理解,將其填在第⑦段結尾的橫線處。(4分)
6.對文意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藝術品所傳達的是創作者的情感與思想。
B.偽作不能成為藝術品,因而沒有任何價值。
C.藝術家仿作自己佳作的作品,不能算作贗品。
D.藝術的性質包括創作者、接受者、公眾、批評家參與。
《從事件看藝術的性質》閱讀答案
1.小說家托爾斯泰的藝術是傳達觀點,不經意(沒有刻意、不知不覺)中超越了理論家或:小說家托爾斯泰沒有刻意(不經意中)提出了的超越理論家的觀點——藝術是傳達
2.D
3.指出李白寫的送別詩、普希金寫的《致凱恩》都是有著廣大受眾群體的(1分),從而證明(或論述、論證)(1分)“藝術是公眾在場時的傳達”的觀點(1分)。(說明:答結構上“承上啟下”不得分)
4.C
5.答案要點:在一定的時間地點(1分)某些事情發生了,這件事是藝術家為了傳達意義(1分)而制造出來的(1分),這件事引起了接受者的關注(1分)。或:藝術體現在事件上,事件是被造出來的(1分),它發生在一定的時間地點(1分),引起了人們的關注(1分),傳達了意義(1分)。(要點順序可以調換)
6.B
看了“從事件看藝術的性質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