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里的歌聲閱讀練習及答案
《成語里的歌聲》閱讀材料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聲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暢,發聲自然圓潤,以達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產生了“字正腔圓”、“珠圓玉潤”這兩個成語。唱歌既要唱聲,又要唱情。“聲情并茂”這個成語,就反映了古人對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聲情并茂的歌聲,恰當表現歌曲的情感內蘊,才能產生極大的藝術感染力,使聽者為之動容,為之共鳴。這就要用上“回腸蕩氣”、“哀感頑艷”這兩個成語。
④古人不僅能歌通曲,而且有著純熟的演奏技藝和驚人的欣賞水平。成語“高山流水”(見于《列子·湯問》)記載此事,傳為美談:春秋時,晉國大夫俞伯牙善于彈琴。一個皓月當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興彈起琴來,意境表現高山。曲猶未盡,只聽有人贊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頭一看,見迎面走來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會,又彈一曲,意境表現流水。曲音未絕,來人朗聲贊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驚,起身施禮,得知此人叫鐘子期。伯牙與子期憑音樂的共鳴結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幾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彈《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沒有因伯牙不彈而失去知音,它源遠流長,成為中華民族音樂中的珍品。
⑤古人還悟出了音樂在戰爭中的積極作用,以歌聲迷惑敵人、渙散敵方軍心。成語“四面楚歌”的聲波將真情傳遞:楚漢相爭時,楚軍被圍垓下。一天夜里,項羽聽到漢軍中的楚歌從四面八方傳來,覺得楚地全被漢軍占領,十分驚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它為劉邦打敗項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⑥從摘引部分的有關歌唱的成語里,我們可以知曉古人與音樂的美麗傳說,證實祖先創造的民族音樂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成語里的歌聲》閱讀題題目
18.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采用的最主要的說明方法及作用是什么?(4分)
19.閱讀文章,判斷下列說法不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介紹“晌遏行云”是為了說明古人唱歌時歌聲亮傳播遠。
B.介紹“高山流水”是為了說明俞伯牙與鐘子期結成“知音”。
C.介紹“四面楚歌”是為了說明古人利用歌聲在戰爭中迷惑敵人、渙散敵方軍心。
20.閱讀下面材料,結合文中相關內容,說說“余音繞梁”這個成語所說明的內容。(2分)
【材料】
歌唱含情,歌聲美妙,回蕩耳畔,久久難忘。這便是“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心理效果。“余音繞梁”這個成語也出自《列子·湯問》篇。說的是韓國有個名叫韓娥的美麗歌女,一次來到齊國臨淄城,因帶的口糧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門賣唱謀生。她的歌聲哀婉悅耳,使人們張大嘴,聽得出神。直到韓娥走了很長時間,聽者的嘴巴還未閉上。她那優美的歌聲,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過了三天,人們還感覺到歌聲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圍回旋蕩漾。
《成語里的歌聲》閱讀題答案
18.要點:歌聲喚出歷史,展現祖國民族音樂五千年的文明底蘊和獨特的迷人風采。舉例子生動具體地說明了祖先所創造的民族音樂文化博大而精深這一內容,通俗易懂。
(4分。“說明內容”2分;“說明方法”1分;“作用”1分)
19.B(2分)
20.要點:聲情并茂的歌聲,產生了極大的藝術感染力,使聽者為之動容。 (2分)
看了“成語里的歌聲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