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閱讀練習及答案
霧霾的危害有哪些呢?霧霾會影響能見度,影響道路交通。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霧霾》的閱讀練習及答案,希望對你的閱讀能力的有所幫助。
《霧霾》閱讀原文
⑴連日來,一條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帶斜穿1/3的國土.從北京、天津到石家莊,從鄭州、南通到貴陽,空氣污染指數紛紛爆表,霧霾天襲擾中東部大城市。網友調侃,“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究竟什么霧霾天,在這,我給大家做一下科普性的介紹。
⑵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氣溶膠系統,是近地面層空氣中水汽凝結(或凝華)的產物。霧的存在會降低空氣透明度,使能見度惡化。如果目標物的水平能見度降低到1000米以內,就將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或凝華)物的天氣現象稱為霧。形成霧時大氣濕度應該是飽和的(如有大量凝結核存在時,相對濕度不一定達到100%就可能出現飽和)。就其物理本質而言,霧與云都是空氣中水汽凝結(或凝華)的產物,所以霧升高離開地面就成為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動到高山時就稱其為霧。一般霧的厚度比較小,常見的輻射霧的厚度從幾十米到一至兩百米左右。由于液態水或冰晶組成的霧散射的光與波長關系不大,因而霧看起來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⑶霾(mái),也稱灰霾(煙霞)。 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并導致能見度惡化,如果水平能見度小于10千米時,將這種非水成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造成的視程障礙稱為霾或灰霾,它可在一天中任何時候出現。
⑷霾與霧的區別是什么呢?
⑸霧是自然形成的,霾是人為造成的。發生霾時相對濕度不大,而霧中的相對濕度是飽和的(如有大量凝結核存在時,相對濕度不一定達到100%就可能出現飽和)。一般相對濕度小于80%時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霾造成的,相對濕度大于90%時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霧造成的,相對濕度介于80-90%之間時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霾和霧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較厚,可達1-3公里左右。霾與霧、云不一樣,與晴空區之間沒有明顯的邊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較均勻,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較小,從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徑大約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飄浮的顆粒物。由于灰塵、硫酸、硝酸等粒子組成的霾,其散射波長較長的光比較多,因而霾看起來呈黃色或橙灰色。
⑹隨著空氣質量的惡化,陰霾天氣現象出現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國不少地區把陰霾天氣現象并入霧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統稱為“霧霾天氣”。
霧與霾的形成原因和條件
⑺共同的氣象條件:秋冬季節,地面溫度較低,近地面出現逆溫,對流運動弱,當冷空氣活動弱,大氣環流穩定,靜風或微風條件下,近地面水汽和塵埃不易散失,在近地面凝結,形成霧霾天氣。氣溫愈低,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也愈少,越容易形成霧霾。多發季節:深秋至來年初春。
⑻霧形成的條件:一是冷卻,二是加濕,三是有凝結核。霧的類型:一是.輻射霧:晴朗的夜晚,大氣逆輻射弱,地面失熱多,氣溫低,水汽凝結形成的霧;二是平流霧:暖而濕的空氣作水平運動,經過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霧;三是.混合霧:兼有上述兩種原因形成的霧叫混合霧;四是蒸發霧:冷空氣流經溫暖水面,如果氣溫與水溫相差很大,則因水面蒸發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氣便發生水汽凝結成霧。沿海,暖流經過的地區,多蒸發霧,寒流經過的地區,多平流霧;盆地多混合霧。地勢低,霧日多。
⑼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氣中懸浮的大量微粒和氣象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其成因有三: 一是在水平方向靜風現象增多。城市里大樓越建越高,阻擋和摩擦作用使風流經城區時明顯減弱。靜風現象增多,不利于大氣中懸浮微粒的擴散稀釋,容易在城區和近郊區周邊積累; 二.是垂直方向上出現逆溫。逆溫層好比一個鍋蓋覆蓋在城市上空,這種高空的氣溫比低空氣溫更高的逆溫現象,使得大氣層低空的空氣垂直運動受到限制,空氣中懸浮微粒難以向高空飄散而被阻滯在低空和近地面。三. 是空氣中懸浮顆粒物的增加。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和工業發展、機動車輛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懸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導致了能見度降低。形成在城市及其郊區。
⑽霧本身不是污染,但產生霧的大氣環境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空氣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擴散,造成集聚效應,會使污染越來越重。同樣,城市污染物在低氣壓、風小的條件下,與低層空氣中的水汽相結合,也會加重霧霾程度。
⑾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物這三項是霧霾主要組成,前兩者為氣態污染物,最后一項顆粒物才是加重霧霾天氣污染的罪魁禍首。它們與霧氣結合在一起,讓天空瞬間變得灰蒙蒙的。顆粒物的英文縮寫為PM, PM2.5,是直徑小于2.5微米的污染物顆粒。這種顆粒本身既是一種污染物,又是重金屬、多環芳烴等有毒物質的載體。
⑿城市有毒顆粒物來源:首先是汽車尾氣,其次是北方到了冬季燒煤供暖所產生的煙塵,第三是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產生的揚塵。
⒀霧霾的危害有哪些呢?首先影響能見度,影響道路交通;其次,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對人體有害,引發呼吸道疾患、誘發心血管疾病,嚴重會致死。1952年12月5日至10日,發生了“倫敦煙霧事件”。 僅在12月5日到8日這4天里,倫敦市死亡人數就高達4000。
⒁“同呼吸,共責任”,這責任是政府的責任,是企業的責任,也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面對霧靄,我們應該有所作為,而不是悵然坐等冷空氣為你我解憂。
《霧霾》閱讀練習題一
1、根據文章相關內容,請你給“霾”下個定義。
霾是
2、文中第⒁段畫線句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是什么?
3、“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氣中懸浮的大量微粒和氣象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的加點字“主要”能否刪去?為什么?
4、下列哪一個選項不符合原意( )
A深秋至來年初春,,如果氣溫愈低,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也愈少,霧霾越容易形成。
B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物,是加重霧霾天氣污染的罪魁禍首。
C霧是自然形成的,發生時相對濕度是飽和的。霾是人為造成的,發生時相對濕度不大。
D霧本身不會污染環境,而產生霧的大氣環境如果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空氣中的污染物就不易向外擴散,從而造成集聚效應,會使污染越來越重。
5、“同呼吸,共責任”, 面對霧靄,我們應該有所作為。那么作為一名中學生,你認為應該盡自己什么樣的責任來有所作為?
《霧霾》閱讀參考答案一
1、空氣中懸浮的大量微粒、煙粒的集合體,使空氣渾濁,水平能見度降低到10公里以下的一種天氣現象。
2略
3略
4B
5略
《霧霾》閱讀練習題二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霾是一種天象,它不僅毫無美感,而且由于人為因素的介入,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污染。
B.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已涉及關于如何治理霧霾的問題,由此可見,霧霾已嚴重危害到了人的身體健康。
C.霾習慣上也叫陰霾、灰霾或煙霾,霾的這些稱號與霾給人的視覺感受有很大關系。
D.“霧霾”是個新詞,在以前的詞典中見不到它。但“霧霾”近來頻繁兼職報端,并在2013年成為年度熱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霧與霾雖然同是自然天象,但有所不同,其主要區別就在于霧柔美朦朧神秘而霾沒有霧的這種美感。
B.熱詞“霧霾”與舊詞“霾霧”,雖然只有次序的顛倒,但詞義重心卻因此起了較大的變化。
C.“霾霧”是“夾雜有塵的霾霧”,中心詞是“霧”,“霧霾”則是“像迷霧一樣”的霾,中心詞成了“霾”。
D.“霾”在甲骨文中就已屢見,卜辭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的記載。這說明“霾”在商代就影響到人們的生活了。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爾雅》《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紀初編成的《中華大字典》,它們對“霾”的釋義幾乎是一樣的。
B.《晉書•藝文志》說:“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塵,十日五日已上……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這句話意思是說,“霾”盡管持續時間長短不同,但塵土中夾雜著未能濕透衣服的小雨。]
C.“霾”是個形聲字,義符為“雨”,說明是一種天象,聲符為“貍”,說明“霾”的讀音。
D.“霾”借“貍”表聲,除了取其聲音外,也可能是因為“貍”有掩埋義,與“雨塵”義相近的緣故。
《霧霾》閱讀參考答案二
1.【知識點】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一直”錯,“如今已成為污染”,說明霾以前僅僅是自然現象,而并不被人們視為污染。
【思路點撥】論述類文章往往圍繞某一新知識、新理論展開,因此文中出現貫穿全篇的重要概念(詞語)也就順理成章了。通讀全文后,要對該詞語(概念)的內涵、外延準確把握,與原文有關語句逐項比對備選項,以免出現偷換概念、以偏概全、范圍失當等問題。
2.【知識點】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分析綜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其主要區別”是無中生有,文中無據。兩者主要區別應為:霾如今是污染,而霧不是污染。
【思路點撥】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聯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傾向性,檢查選項的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隨意擴大或縮小,因果、前后關系不能顛倒。注意選肢之間的比較,如果選項中有內容矛盾的選項必有一錯。
3.【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能力層次是C級(分析綜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雨”的翻譯應為“降下”,塵土降下,而非“下雨”。
【思路點撥】解答時要注意:①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內容,尤其是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看看有沒有偷換概念、范圍縮小、混淆關系、輕重范圍失當等問題。
猜你感興趣:
1.霧霾閱讀題答案
2.大氣污染造就的幽靈閱讀題答案
3.霧霾面前人人都應反省閱讀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