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各地記敘文閱讀題及答案解析(3)
其實,我們對西畫傳統的“借鑒”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門的“主義”,莫名其妙的“觀念”,都被“拿來”。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實質問題,這不正是惰性的表現嗎?所以,我覺得與其接受那些大而無當的觀念,不如借鑒些具體方法解決問題,西畫的觀察、審視、理解與提煉和晉唐傳統并無二致,可對應、契合。很多西畫作品能更直觀地給予我們實踐上的參照,并很實在地啟悟心智。
而上述兩者,單靠把玩套路或借鑒“主義”是意識不到的 ,相應的問題也解決不了,而有一個大傳統的價值支撐則很容易在本質上把握,從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墮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兩個傳統,本質上則是一個規律,這個規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響、融合中呈示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實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個狹窄的視點,使眼光擴大;不拘于一個狹隘的觀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發現;不空談花哨的“主義”,而腳踏實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觀察中發現,就能深入本質而導引實踐,就會使工筆人物畫開出新生面,獲得新境界。
(節選自《談藝論文》,有刪改)
6.關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中西不同的傳統發生碰撞、影響、融合,就會形成一個有利于實踐的大傳統。
B.在繪畫領域,應權衡中西傳統,著眼于相通之處,力求獲得滋養。
C.觀察和比照中西傳統,就能發現其中共同的規律,從而深入本質,引導實踐。
D.“衡”與“融”強調的重點,就是在中國繪畫中更多地體現西畫的藝術范式。
解析:答案D。“在中國繪畫中更多地體現西畫的藝術范式”,無中生有。
7.對晉唐畫風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造型飽滿、氣勢磅礴、高逸充盈、樸素自然是晉唐畫風的特點,也影響到了西洋畫風。
B.晉唐畫風達到的高度取決于畫家所處的時代 和畫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覺感受。
C.觀察、審閱、理解和提煉在晉唐畫風的形成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在西方繪畫中也同樣重要。
D.“惰性”使晉唐的傳統簡化為一個形成套路,因此晉唐畫風在很大程度上與西方繪畫風格相通。
解析:答案C。 A、是“相通”,而不是影響。B、不是“時代”,是“才氣、學養、心態”。D、強加因果。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A.傳統為“體”,創新為“用”,兩者交融契合就能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B.明清時期工筆人物畫輕棄了晉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藝術形式,變得纖弱而萎靡。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實質問題,是在繼承晉唐繪畫傳統或借鑒西畫傳統時表現出來的“惰性”。
D.單靠把玩套路或借鑒“主義”是狹隘的,它完全背離了晉唐以后 中國畫的傳統。
解析:答案C。 A、原文是:“立足民族之體,巧取東西洋為用”,不是“創新”。
B、沒有棄形式。
D、時態錯誤,是“時期”,不是“以后”。
(廣東卷)
三、本大題4小題,共16分。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2—15小題。
美和美的東西
蔣孔陽
什么是美?這個問題看似十分簡單,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詩、一曲音樂,我們覺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們都會用審美的眼光,來說他們美不美。但是如果認真追問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們卻往往會瞠目結舌,不知所答。
在對美進行追問的過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東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東西當成美。這是因為我們和現實發生審美關系的時候,差不多總是先碰到具體的美的東西,然后再將美的東西概括出來美的概念來。
古希臘柏拉圖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談論美的專著。其中蘇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個問題:“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東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馬、一只漂亮的湯罐等等,來回答“什么是美”。蘇格拉底堅決反對這一回答,說他所要探討的,不是“什么東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問的是美本身,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為美”。蘇格拉底與希庇阿斯探討了許久,最后不得不感嘆的說:“美是難得。”
這個討論在美學史上具有重要價值:他要我們透過美的現象去探討美的本質,從千千萬萬美的東西中,去尋找美的普遍規律。關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為普遍規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質,而不是蕓蕓總總的美的現象的美的東西.把美的東西當成美,會造成許多困難。
首先,任何美的東西都只能說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說明其他都東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說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說明漂亮的母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東西千千萬萬,但它們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說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紅樓夢》與《儒林外史》或是唐詩的美,也是各異其趣袀不相同。美事從各種各樣的東西當中所總結出來的普遍規律,它從現象上升到本質,它能說明任何美的東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東西。
其次,美的東西都是相對的,隨著人們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當美的東西與人處在某種關系當中,它是美的;處在另外的關系當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種美。例如兩湖,當晴光瀲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時候,條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當時杜甫寫到:“好雨知時見,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時的美可以說是美的。可是當杜甫寫道:“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表亂少時眠,長夜沾濕何由徹!”這時的雨,你又能說是你、美的嗎?因此任何美的東西的美,都順著它與人凡人關系而變化,我們很難把美的東西永遠當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東西不僅僅是漫無邊際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從自然到社會,從物質到精神,從生活到藝術,無不由美的東西存在,在這樣眾多的美的東西中,你要把美說成是一種東西,當然你、不可能。同一種東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東西,它們卻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東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種物質屬性,本來不是一種“東西”,我們又怎么能夠把美和的東西呢?談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談到色,它有紅黃藍清濁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質因素構成的,它們都表現為某種物質的東西。但是,美卻不然,你能說美是有哪些物質的因素構成的呢?你只能說,美必須有一定的物質條件,但它又不僅僅只是某種固定的物質條件。例如美必須和味、色、聲發生聯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聲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聲外之聲。這樣,你又怎么能夠用某種固定的東西,固定的味、色、聲,來說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東西,它是什么呢?我們說它是構成美的東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質和普遍規律。
12-13題為選擇題,請在答題卡“選擇題答題區”作答。(12題選對一項給2分,選對兩項給2分,多選不給分)
12.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5分)
A.從美的本質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從美和一定物質條件的關系看,人的嗓音好,歌聲不一定就美。
C.梅花的美麗與桃花的美麗雖不相同,但都包含著美的規律。
D.在欣賞詩詞時,不能用詞的婉約美去衡量詞的豪放美。
E.斑馬身上的墨、白兩種顏色決定了它的美。
13.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美的概念需要根據美的東西來總結。
B.不能因為某一種東西是美的,就把與之相反的東西當成丑的。
C.蘇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對話并未解決"美是什么"的問題。
D.美的東西人人都能欣賞,所以沒的問題并不復雜。
14.指出畫線部分“味外之味”的兩個“味”字的不同意思。(4分)
15.一群大學生探險進入一處原始森林,對所見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贊嘆。幾小時后,他們迷路了。夜幕降臨……他們對周圍的景物開始感到恐懼。請從美與人的關系的角度,結合文中的原理,對這種想象作簡要分析。(4分)
12.【答案】AE
13.【答案】D
14.前一個“味”是指美的物質構成因素和物質條件。后一個“味”是指構成沒的東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質和普遍規律。
15.這個事例說明,(1)美的東西都是相對的,可以隨著人們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當一群學生帶著放松的心情看待景物的時候,景物具有原始美。但是當他們迷路而夜幕降臨,現實的審美關系發生了變化,原始美在他們眼里變成了恐懼的東西,不再美麗。(2)美也是自相矛盾的。同樣一種東西,可以是美的,可以是不美的,關鍵在于人對具體事物的認識。
(江蘇卷)
六、現代文閱讀:論述類文本(18分)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題。
捧與挖
魯 迅
中國的人們,遇見帶有會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來就用兩樣法:將他壓下去,或者將他捧起來。
壓下去就用舊習慣和舊道德;壓不下時,則于是乎捧,以為抬之使高,饜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無害,得以安心。
伶俐的人們,自然也有謀利而捧的,如捧闊佬,捧戲子,捧總長之類;但一般粗人捧的“動機”,大概是不過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論,也大抵是兇惡的;觀音菩薩倒還可愛,然而那是從印度輸入的,并非我們的“國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東西。
既然十之九不是好東西,被捧后那結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適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還能使他們很不安,因為“人心”本來不易饜足。然而人們至今沒有悟,還以捧為茍安之一道。
記得有一部講笑話的書說,當一個知縣的壽辰,因為他是子年生,屬鼠的,屬員們便集資鑄了一個金老鼠去做賀禮。知縣收受之后,另尋了機會對大眾說到:明年又恰巧是賤內的整壽,她比我小一歲,是屬牛的。其實,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決不敢想金牛。一送開手,怕他的姨太太也會屬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內,但知縣當然別有我們所莫測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時候,S城來了一個都督。他雖然也出身綠林大學,但還算顧大局,聽輿論的,可是自紳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傳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這個拜會,那個恭維,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連自己也忘其所以,漸漸變成老官僚一樣,動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幾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頂高得多了。當初自然是防其潰決,所以壅上一點土;殊不知愈壅愈高,一旦潰決,那禍害就更大。于是就“搶堤”咧,“護堤”咧,“嚴防決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當初見河水泛濫,不去增堤,卻去挖底,我以為決不至于這樣。
有貪圖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給。那么,此輩也就連生日都未必做了。單是省卻拜壽,已經是一件大快事。
中國人的自討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卻在于挖。其實,勞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從惰性太多的人們看來,卻以為還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選在《魯迅全集·華蓋集》,有刪改。)
15.請簡要概括本文的論述思路。(4分)
答:本文先從中國人一貫的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們有愛“捧”的習慣,并指出“捧”的實質和后果,并舉三例給予佐證,而后提出“挖”的觀點和具體做法,最后再回到批判現實中來,收束全文。
解析:近年來,命題者似乎都好從文章行文構思上來命題,本試題中已出現了兩道類似題目,不知是不是一種巧合,還是都愛好!
16.文中的例證分別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證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遞進關系?(8分)
答:前者,“捧”使人起貪心,危害個人;中者,“捧”使好人變壞人,善人變惡人,危害一方;后者,“捧”使禍害更大,如河水決堤,危害一片。
三例證之間存在由范圍小到范圍大、由個體危害到全民危害程度遞增的遞進關系。
解析:這道題出得好,在于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不過,此題仍有一點小瑕疵:“什么樣的遞進關系”和“什么樣的高度評價”如出一轍!
17.魯迅在文章結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6分)
答:對待貪圖者,不要迎合投好,連最低的要求都不要滿足他;對待廉潔者,不要討好恭維,甚或腐化他,要一道廉潔自律;對待高高在上的人,要勤于監督,指出過失。
解析:此道題有些難度,如何答好,在于結合文本三例的寓義和分值。
(福建卷)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題。
關于價值概念的理解
張曙光
1近些年來,價值觀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但是,作為價值觀核心概念的“價值”及相關概念,在國內理論界一直存在著許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影響了我們對價值觀問題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厘清一些基本概念。
2現代價值觀的“價值”概念,直接來自于經濟學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但就其拉丁詞的本義和現代哲學語境中的含義而言,卻遠遠超出了經濟學的范疇,是一個包含倫理學、美學、宗教學、政治學所指涉的具體價值形態的,與“善”通用的概念。因而,價值首先指的是人們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著人的存在的目的性;經濟學意義的含義只是第二位的。
3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對價值的界說,恰恰是這種意義的倒置。無論是過去把“價值”歸結為“效用”,還是現在把價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證。如此一來,價值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不見了,因而也就談不上對各種效用和利益問題的批判性審視了。其實,正是價值由現實趨向理想的向度,在人們的觀念世界聳立起一個與完滿和終極的整體相關聯的價值觀。所以,作為人的生命之自覺形態的價值觀,不僅能夠引導人們追求自身的利益,協調人們之間的利益沖突,還能夠召喚人們不斷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
4如果把價值歸結為利益,又進而把利益作為思想的坐標,那就只能產生功利的并且是近視的價值觀——以官職、金錢、稱號等外在形式化的東西作為人的價值尺度,而不是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實學、精神境界。的確,“名利”并不純然是人的“身外之物”,而是構成人的社會規定性的要素,這些要素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確證人的社會存在和能力,在現代社會尤其如此。但是,這些東西只是人們借以實現自由的有限手段。如果人們在某一社會中普遍地陷入名韁利索,人的生命價值的平等和人格尊嚴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維護,那么這個社會就“異化”了。這也是我們反對把“價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摘自2010年6月22日《光明日報》,有刪改)
10.下列關于“價值”概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項是(3分)
A.具有經濟學方面的意義,這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
B.可以把它概括為“效用”,也可以把它歸結為“利益”。
C.首先與倫理學、沒學、宗教學、政治學相關,其次與經濟學相關。
D.是人們希冀和追求的終極目標,它僅僅表征著人存在的目的性。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夠理解這些概念在論述類文本中特定的含義。
【解析】作者對“價值”概念的理解首先指的是人們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著人的存在的目的性;經濟學意義的含義只是第二位的,故A項錯。B項“效用”與“利益”指的是經濟學方面的“價值”,不是作者所認為的“價值”。C選項并非“僅僅”,說法太絕對,除此還有經濟學上的意義。
【答案】C
11.文章第③段提出了“與完滿和中級的整體相關的價值觀”,請簡要闡述這個價值觀能夠產生的作用。(3分)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夠理解這些句子在文本中特定的含義。
【解析】抓住關聯詞“所以……不僅”此題即可解。“所以”引導的句子是對劃線句子的歸納與總結,“ 不僅”引導的句子是闡述劃線句子的即“這個價值觀”能夠產生的作用。答題時要點的表述要完整、有條理。
【答案】①引領人們用積極的行為爭取達到自身的利益,并協調人際利益關系;②召喚人們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③使人得自由全面發展成為現實。
12.文章結尾劃線處“反對把‘價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這個“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析】文章結尾劃線部分是一個結論性的句子。有果必有因,根據結論上溯原因,即可歸納答案要點。答題時注意到本文最后一段有兩個關聯詞“如果……那么……”引出的假設性句子,可知他們就是作者“反對把‘價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答案】①如果認為價值就是利益,只能產生功利的,追求諸如官職、金錢、稱號等外在形式化東西的價值觀;②社會因為普遍追求名利,不尊重和維護人的生命價值的平等和人格尊嚴;③社會就會被“異化”。
(安徽卷)
一、(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所有的藝術創作,開拓的都是一個藝術的空間;而藝術的空間說到底則是一個想象的空間。想象的空間不同于現實的空間,但又是以現實的空間為基礎的。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說,藝術家若沒有對現實空間的感受,就不可能產生藝術的想象,就不可能開拓出想象的空間來。一個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創作出優秀的繪畫作品的;一個自幼耳聾的人,也是不可能創作出優秀的音樂作品的。二是說,想象的空間之所以是想象的空間,歸根到底是以現實的空間為依據的。我們說一個藝術家的想象力十分豐富,是說他主觀想象的世界與直感到的現實空間,有著極大的差別。沒有現實空間的參照,是無所謂想象力豐富不豐富的。想象空間與現實空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也就有了彼此的關系問題。
在這里,想象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是通過想象構造出的世界在表現形態上更加類似于現實空間,讓讀者進入一個特定的現實空間一樣,進入到作家所構筑的藝術世界中去。這個世界實際上是一個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讓人感到奇異或怪誕。二是通過想象構造出的,是明顯不同于現實空間的另一類空間。對于這樣一個想象空間,人們是陌生的,如夢如幻。但也正因為如此,它才讓人領略到一種奇幻或怪誕的美感。實際上,這兩種空間都是想象空間。但因為前一種在讀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現實世界,所以我們常常將其作為現實空間本身來分析和理解,不認為它是虛幻不實的。而后一種在讀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現實世界,帶有明顯的夢幻感覺,所以我們常常直接稱之為夢幻空間。一部《紅樓夢》就同時具有這兩種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虛幻境構筑的是一個夢幻空間;而對賈府人物及其生活環境的描寫,則是有關于現實空間的想象空間。
想象空間雖然是在現實空間的基礎上產生的,但想象空間與現實空間卻有著根本的差別。具體而言,現實空間不是一個人按照個人的意愿隨意創造出來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個個體人先行存在的。它給任何一個個體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動的空間,但這種空間,又是極其有限的,是不能滿足任何一個個體人的全部要求的。總體而言,對于任何一個個體的人,現實空間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適的。想象空間則不同了。想象空間不是外在于它的創造者的,而是它的創造者自由想象的產物。盡管他所創造的這個想象空間本身,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間對于它的創造者而言,則是自由的。假若《紅樓夢》真的是曹雪芹的一部“自傳”,曹雪芹就是賈寶玉。賈寶玉在賈府那個現實空間中是不自由的;而曹雪芹在創作《紅樓夢》的過程中,體驗的卻是創造的自由。《紅樓夢》的讀者在閱讀《紅樓夢》的過程中,獲得的也是自由的體驗;他們已經不受賈府這個現實空間的束縛,他們是在超越賈府這個現實空間的視點上,來俯視這個空間的。所以想象空間是對現實空間的超越——現實空間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間則能滿足人對自由的要求。
(選自王富仁《現代中國異城小說研究•序》,有刪改)
1.從原文看,下列對“想象空間”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想象空間是以現實空間為基礎創造出來的藝術世界。
B.想象空間在讀者的直接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現實世界。
C.想象空間是作家經過自由創造開拓出的想象的世界。
D.想象空間可以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獲得自由的體驗。
【試題立意】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理解)。
【參考答案】 B
【試題解析】該項以偏概全。原文第二段中“前一種在讀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現實世界……而后一種在讀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現實世界,帶有明顯的夢幻感覺”。對兩種不同形式的想象,讀者的感受是不同的。
2.下列對原文結構和內容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人的人創作優秀繪畫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說明藝術家開拓出的想象空間與現實空間是不同的。
B.第二段指出了兩種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構筑不同的想象空間,《紅樓夢》中太虛幻境就是通過兩種想象形式構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