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中學什么》閱讀答案
《從歷史中學什么》
(3)掌握一種本領——鑒古知今。人們記錄歷史,研究歷史,絕非僅為發(fā)思古之幽情。司馬遷說寫史是“述往事,思來者”。他的《史記》令古今迷惘者懸崖勒馬,迷途知返。“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學習歷史,可了解治亂盛衰之源,通曉興衰成敗之道。以史為鑒,服務當前,以史經世。德國總統(tǒng)勃朗特在二戰(zhàn)之后向猶太死難者的驚世一跪,不僅沒有辱沒他以及德意志民族的形象,反而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相反,日本國家首腦參拜“靖國神社”,祭拜二戰(zhàn)要犯,即便他們翻扣了歷史這面鏡子,但勃朗特這面鏡子卻折射出一部分日本人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事實上,無論個人還是國家,我們都要從演變的歷史中,從前人處理、應對的成敗得失中,學到有益的東西。我們必須回望歷史,審慎判定所處的時代方位。
(4)養(yǎng)成一種品格——砥礪氣節(jié)。人類歷史之河波瀾壯闊、奔騰浩瀚,個人在其中不過是滄海一粟。一個真正懂得歷史的人,不會過分在意一己榮辱得失,而更關心這條長河的未來走向。如古人所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撫今追昔,會感受到一股貫通古今、回蕩于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學習歷史可以使我們開闊胸懷,善于從歷史因革損益中、從前人成敗利鈍中砥礪氣節(jié)。中國歷史具有教化功能,主張通過真實的記載弘揚道德、培育正氣、警醒后人。我們應從前人立身行事、所言所行、身世沉浮中,定是非、辨善惡、明得失。
(5)歷史是一把嚴苛的標尺,度量分毫誤差;歷史又是一眼靈動的清泉,滋養(yǎng)貧瘠的心田。
《從歷史中學什么》習題
25、選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2分)
26、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選文(2)段的論證思路。(4分)
27、選文(3)段中畫線句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8、選出下列不適合充當選文道理論據的一項( )(2分)
A.學史使人明智。——培根
B.史以明善惡,示訓誡。——王陽明
C.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英雄。——毛澤東
D.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它忠實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未來的發(fā)展提供啟示。——
29、根據對選文(4)段中畫波浪線句的理解,說說你熟悉的一個歷史人物對自己的影響。(3分)
《從歷史中學什么》答案
25.我們應該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歷史,把握其精要,從文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教益。
26.首先提出分論點:要學會歷史思維(1分),接著分析要有歷史思維的原因(1分),然后從三方面闡釋了歷史思維的含義(1分),最后總結掌握歷史思維的意義(1分)。
27.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2分)。列舉了德國勃朗特驚世一跪和日本首腦參拜“靖國神社”的事例,并將兩事例對比,表現了二者對待歷史的不同態(tài)度(1分);具體突出地證明了本段要掌握鑒古知今本領的觀點,進而證明了本文的中心論點(1分)。
28.C
29.示例:戰(zhàn)亂中的杜甫,雖身處房漏無干處的境地,卻想著要“大庇天下寒士”,使我深刻理解了何為博大的濟世情懷。[此題答案不唯一。要求:列舉的歷史人物恰當(1分);并能夠圍繞浪線句的內容談該人物對自己的影響,語句通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