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陳寅恪先生閱讀答案
《回憶陳寅恪先生》季羨林 原文閱讀
就在這個時候,我旁聽了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參考書用的是《六祖壇經》,我曾到城里一個大廟里去買過此書。寅恪師講課,同他寫文章一樣,先把必要的材料寫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據材料進行解釋,考證,分析,綜合,對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別注意。他的分析細入毫發,如剝蕉葉,愈剝愈細愈剝愈深,然而一本實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斷,不夸大,不歪曲,不斷章取義。他仿佛引導我們走在山陰道上,盤旋曲折,山重水復,柳暗花明,最終豁然開朗,把我們引上陽關大道。讀他的文章,聽他的課,簡直是一種享受,無法比擬的享受。在中外眾多學者中,能給我這種享受的,國外只有海因里希·呂德斯,在國內只有陳師一人。
有時候,在校內林蔭道上,在熙往攘來的學生之流中,會見到陳師去上課。身著長袍,樸素無華,肘下夾著一個布包,里面裝滿了講課時用的書籍和資料。不認識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廠某一個書店的到清華來送書的老板,絕不會知道,他就是名揚海內外的大學者。他同當時清華留洋歸來的大多數西裝革履、發光鑒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這一方面,他也給我留下了畢生難忘的印象,令我受益無窮。
離開了水木清華,我同寅恪先生有一個長期的別離。我在濟南教了一年國文,就到了德國哥廷根大學。到了這里,我才開始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在我一生治學的道路上,這是一個極關重要的轉折點。我從此告別了歌德和莎士比亞,同釋迦牟尼和彌勒佛打起交道來。不用說,這個轉變來自寅恪先生的影響。真是無巧不成書,我的德國老師瓦爾德施米特教授同寅恪先生在柏林大學是同學,同為呂德斯教授的學生。這樣一來,我的中德兩位老師同出一個老師的門下。真可謂中德學壇上的佳話!
1945年,我同先生在長時間的分離后,在書信上取得了聯系。我向他匯報我十年來學習的情況以及取得的一些成果,先生回信說想介紹我到北大任教。一九四六年春天,回國后,我曾謁見先生于俞大維官邸中,先生特別囑咐我帶上我用德文寫的論文去拜見北大代校長傅斯年先生。可見先生對我愛護之深以及用心之細。
還有一件事,也給我留下了畢生難忘的回憶。在解放前夕,政府經濟實已完全崩潰。學術界的泰斗、德高望重、被著名的史學家鄭天挺先生稱之為“教授的教授”的 陳寅恪先生連買煤取暖的錢都沒有。我把這情況告訴了已經回國的北長胡適之先生。適之先生想贈寅恪先生一筆數目頗大的美元。但是,寅恪先生拒不接受。最后寅恪先生決定用賣掉藏書的辦法來取得適之先生的美元。于是適之先生就派他自己的汽車,讓我到清華陳先生家裝了一車關于佛教和中亞古代語言的極為珍貴的西文書。陳先生只收了二千美元。這個數目在當時雖不算少,然而同書比起來,還是微不足道的。在這一批書中,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詞典》的市價就遠遠超過這個數目了。
(摘自季羨林《真話能走多遠·回憶陳寅恪先生》,有刪改)
《回憶陳寅恪先生》閱讀習題
19.本文是為懷念陳寅恪先生而寫的,然而作者卻花了大量筆墨去描寫旁聽冰心先生一堂課的情形,為什么?(4分)
20.請簡析第2段畫線句子(“他仿佛引導我們走在山陰道上……把我們引上陽關大道”)的表達作用。(5分)
21.請分條列出陳寅恪先生值得我們珍視的個性特點;然后就其中一點結合原文作簡析,并結合現實談談你的見解。(6分)
《回憶陳寅恪先生》閱讀答案
19.心先生一堂課的情形是為了給下文描寫陳寅恪先生上課的情形做鋪墊(1分);②用一次“不太順利”的旁聽經歷來反襯陳寅恪先生的課給作者的“如坐春風”之感,給作者“無法比擬的享受”;(2分)③展示了兩位大師不同的形象、風格(答“突出陳寅恪先生教書為人統一,為人始終如一的特點”亦可)(1分)。
20.喻(1分),生動形象(1分)地寫出了陳寅恪先生授課曲折有致,引導學生解決一個個疑難問題,最終獲得真知的過程(2分),從而突出了先生授課藝術的精湛(1分)。
21.生淵博的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②寅恪先生樸實無華的性格特點;③寅恪先生對后輩真誠細心的提攜愛護;④寅恪先生非其道不取其財的耿介性格;⑤寅恪先生精湛的授課藝術(每點1分,答對4點給4分。)例如,寅恪先生名揚海內外,但衣著樸素,走在人流中毫不起眼,體現了樸實無華的個性,更受人尊重;當今演藝界、學界一些稍有名氣的人,處處追求前呼后擁、閃亮登場的排場,反而有損形象。(結合原文分析1分,結合現實談見解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