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5教學計劃3篇
高中語文教師要制定教學計劃,培養學生多元思考的習慣和品質,鼓勵創造性閱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中語文必修5教學計劃,相信對你會有幫助的。
高中語文必修5教學計劃一
一、探索與發現
內容目標
1.從人類在科學領域的探究及對客觀世界內在規律的把握的角度,引導學生享受發現與探索的樂趣。
2.感悟科學家嚴謹而審慎的科學態度以及對人類負責的精神,使學生對科學家的精神品格,對科學的價值進行深刻的認識與思考。
3.能夠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
4.在閱讀過程中,注意并理解說明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
5.能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幫助理解結構復雜、含義豐富的語句,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力。
學習要求
1.思考《〈物種起源〉緒論》一文是怎樣表現達爾文嚴謹的科學態度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對“人文”造成了哪些方面的沖擊。
2.學會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準確把握文本的主要信息。
3.課外收集學術界對達爾文進化論的不同看法,并說說自己的看法;結合對基因科學研究的了解,交流自己對“科學是雙刃劍”的理解。
4.能夠結合實例,分析說明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
5.了解有關緒言的文體知識。
6.摘出文中自己認為在培養科學精神方面有啟發或警示作用的句子。
7.積累整理下列詞語:棲息 狹隘 免疫 胚胎 冒昧 闡明 辜負
教學建議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緒論》以說明為主,應以說明文教學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研習,可在理清作品脈絡結構的基礎上,抓住為什么要提前發表《物種起源》和《物種起源》的主要觀點是什么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引導學生辨析“緒論”與“序言”的差別,明白“緒論”的特點。緒論是著作者本人所寫,只用于學術類著作,是著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原作的內容進行介紹,在表達上以說明、議論為主,較為謹嚴。導言或緒論的這些特點,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緒論》中幾乎都具備,所以它可以幫助讀者了解達爾文及其《物種起源》的主要觀點。
《〈物種起源〉緒論》語言非常嚴謹,體現了達爾文作為一名科學家所具有的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精神。可以從文本研習入手,通過對文章中關鍵語句的分析,了解科學家的精神品格、工作方式甚至思維特點,如實事求是、謙虛謹慎、注重實踐以及自信堅定等,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作為學術報告,在結構上具有條分縷析,眉目清晰,綱舉目張的特點。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結構的總體框架,用提綱或圖表的方法把文章的主要內容提取篩選出來,由總而分,漸次進行,以此來掌握文章的內容和結構。
《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介紹生物科學工程,多用大眾化、通俗形象的語言,舉重若輕、明白曉暢,應引導學生反復體會其說明特點及其取得的科普效果。
生命科學、生物技術是前沿學科,又與日常生活結合得非常緊密;基因問題也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在教學中應結合相關知識,激發學生的情趣,調動學生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但也要注意不能將說明文教學上成科普課。應致力于促進學生相關語文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觀察能力、分析綜合、邏輯思維能力和辯證地認識事物的能力。
二、奇異的自然
內容目標
1.引導學生關注科學視野中的豐富多樣的自然界,了解自然的奇異,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熱情。
2.指導學生抓住文中關鍵詞語理清說明順序,說出所說明事物的特點。
3.引導學生注意《斑紋》的文體特點:兼具散文隨筆和科學小品特點,兼有科學性、趣味性、思想性與藝術性,反映了目前文學創作在文體上走向融合滲透的一種趨向。
4.指導學生理解文藝性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學習要求
1.思考《南州六月荔枝丹》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說明事物的特征,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說明,有何好處。
2.體會自然的奇異,并能清楚、生動地介紹一種自己熟悉的動物或植物。
3.能理解“斑紋”的內涵,并能舉例說出自己觀察到的大自然中的“斑紋”。
4.能體會說明文中所具有的文藝性,能結合具體例子說出《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紋》這兩篇文章的特點,尤其是《斑紋》的文體和表達特點。
5.學會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6.找出文中的詩詞名句,誦讀積累;畫出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認真品味。
7.積累整理下列詞語:醴酪 紅繒 龜裂 渣滓 逶迤 鷹隼 偏袒 妊娠 罪孽
教學建議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經典性說明文,結構比較清楚,相對于一般平實的說明文,其文藝性十分突出,語言生動,特別是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詩句,不僅有助于了解荔枝的特點,而且營造了優美的意境,使原本可能枯燥的說明變得生動形象,這一點教學時需要特別強調。
《斑紋》這類文章,文體特征不是非常明顯,兼具散文隨筆和科學小品的特點,兼有科學性、趣味性、思想性與藝術性,它反映了目前文學創作在文體上走向融合滲透的一種趨向,也與現在的人文主義、生態主義有一定的關聯。這一點要提醒學生注意,不要只是簡單地從傳統說明文的角度來解讀文章,可以把這些邊緣性、交叉性文體的表達方式吸收到說明文寫作中來。
要引導學生理解“斑紋”的內涵:“斑紋”在文中含義是多樣的,動物皮毛的花紋,人體、自然與人為的紋樣,人類勞作與動物生存在自然界留下的印記,以及冰花、河流等等,都是作者要說明的斑紋。通過這些斑紋,作者試圖說明自然的神奇與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應引導學生注意《斑紋》的寫作特點:一般說明文都是以單個的事物、事理與現象作為說明對象的,而《斑紋》卻是以一馭多,自由而灑脫,文章描寫了許多現象,但始終以斑紋為中心,散而不亂。應引導學生注意《斑紋》在表達方面的特點,如運用多種手法,說明、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相結合,使表達對象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揭示,富有藝術感染力;又如語言繪形繪色,準確又富有詩意與智慧;有的地方畫面的說明與描寫具有質感,逼真,而有的地方則極富抒情性。再如文中的許多議論性的語句,將自然現象進行文化的闡釋,富于個性與啟發意義。
在教學時應注意說明文的實用性特點,將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課外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紋》等,在教學時應該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開拓與課文有聯系的課外知識。
三、美麗的制造
內容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欣賞文中所展示的景泰藍、歧江公園的完美的制作與設計,使學生感悟欣賞其內在精神與情感,享受發現與探索的無窮樂趣,提高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2.能理解說明文根據說明對象來安排說明順序、運用說明方法的特點。
3.指導學生學會綜合運用下定義、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分類別、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來說明事物。
學習要求
1.理解《景泰藍的制作》一文是如何安排說明順序和詳略的,“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分別具有怎樣的精神內涵。
2.學會感受景泰藍的制作和歧江公園的設計中的“美”,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3.整理說明文知識,如根據對象特點說明、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的語言等,并學會能把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新構想或創造訴諸文字。
4.在文中畫出一些用語準確的句子,并體會其表達效果。
5.積累整理下列詞語:砧 椎 臼 釉料 棧橋 湮沒
教學建議
本板塊屬于“選學”內容。可以安排課外自讀,也可以在課內完成。
《景泰藍的制作》和《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的說明對象既與科學有關,又與藝術有關,是科學與美的結合。要提醒學生注意審美和科學技術因素在景泰藍制作過程中的體現。
《景泰藍的制作》是一篇傳統典范說明文,應以此文為范例,讓學生加強對于同類說明文明白曉暢的風格以及說明順序、詳略安排、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的認識。
《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是景觀設計師的設計手記,景觀設計是藝術的,也是科學的,在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到藝術觀賞,還要考慮到氣候特征、地形地貌、建筑學、環境保護等方面,要提醒學生注意文中涉及的這些內容。
《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是一篇復雜的說明文,在指導研習時,應首先讓學生把握文章大的結構,再把握作者的設計理念,尤其是其中許多文化的、科學的、審美的思想信息,以及其語言方面的現代感、思辨性,有一種智性之美的特色。
《景泰藍的制作》、《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等都有大量實物或圖片資料,應盡量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以創設理想的教學情境。同時,在指導研讀時,則要引導學生依托文字去發揮想像,培養把抽象的說明文字轉化為形象的思維能力。
這個專題的幾篇作品類型不同,特點各具,既有關于事物說明的,也有關于事理說明的;既有關于單個對象說明的,也有關于一類對象說明的;既有傳統的,也有體現了現代說明文寫作特點的;既有平實的、典范的,也有文藝性較強的:基本上涵蓋了說明文教學所需要的基本元素。在本板塊教學時,可以與前兩個板塊打通,進行比較,使學生通過各種類型的說明文的學習,感受科學精神、把握科學方法;能看清文章是如何由主到次,由易到難,由現象到本質,來闡明科技知識和科學道理的;學習如何汲取觀點,搜集論據;進一步的理解與掌握相關的說明文知識,例如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文語言的特點等。
寫作實踐
本專題“寫作實踐”的教學要點是“說明的要素”、“說明的語言”,文體為說明文。
1.能了解、熟悉說明的對象及相關的背景資料。
2.能準確地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并能夠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進行寫作。
3.能根據說明的需要,確定說明文的寫作順序,選用恰當的說明方法。
高中語文必修5教學計劃二
《語文必修5》的教學,仍然要圍繞和遵循《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基本精神和指導思想,把握教材內容,發揮教學個性,調動積極性和主動性,力求在每個環節都滲透“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目標。
一、閱讀鑒賞
“閱讀鑒賞”部分的教學過程中要做到:要領略單元的編排意圖;要加強對課文的整體解讀和重點難點的深入探究;要把握“研討與練習”的設計意圖,力求啟發學生的多維思路;要注重課前預習的指導和教學方法的預想,做到啟發性靈活性實用性并重。課文共分為四個單元:
第一單元小說,學習重點是把握小說的主題和情節的方法:
關于主題:通讀中透析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觀念,精讀中要由三要素窺探小說的主題,研讀中要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小說的主題。
關于情節:注意情節的展開性和曲折性以及合理性。注意情節的發展有助于刻畫人物的性格。
關于課時安排: 重點學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和《裝在套子里的人》,用以落實小說主題和情節的教學目標。《邊城》作為課外自讀課文,教學時要通過影視手段使學生加深對主題和情節的探究。可以在視后寫一篇觀后感,談一談在主題或情節方面的所得。
估計要用6課時。其中《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用3課時。《裝在套子里的人》用2課時。《邊城》用1課時。
第二單元是文言抒情散文,學習的重點是在繼續積累文言實虛詞并了解文言常用句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古人的真性情和品味豐富多彩的語言;注意文章的誦讀。
關于感受古人真性情:引導深入理解抒情的背景、寫作目的以及抒情方式,以求感受作品深蘊的情感。關于品味豐富多彩的語言:品味語言運用的妙處,體會不同的語言風格。
關于誦讀:誦讀中體味深厚的情感和駢文有聲韻之美。其中要求背誦的有:《歸去來兮辭》(全文)《滕王閣序》(2-3段)《陳情表》(全文)。
關于課時安排:重點學習《歸去來兮辭》《滕王閣序》和《陳情表》。估計要用11課時。其中《歸去來兮辭》《滕王閣序》《陳情表》各用3課時。《逍遙游》用2課時。
第三單元為文藝評論和隨筆。它們或探討藝術表現的語言形式,或評論某種審美現象。
其中《咬文嚼字》談的是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關系和文字用語的原則。《說木葉》則是“咬文嚼字”范例。兩篇課文可以以《咬文嚼字》為主結合起來學習。《談中國詩》是從比較學的角度分析中國詩的特征,采用的是總分結構。要注意閱讀論說性文章的步驟和方法,即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理清思路,擬出提綱——找出重點(段落和詞語),抓住主旨——判斷觀點,闡發評價。
關于課時安排:估計用4-5課時。《咬文嚼字》和《說木葉》(結合學習)用3課時,《談中國詩》用1課時。
第四單元為科技說明文(又名“自然科學小論文”或“科普文”),重點是普及科學知識,引起大眾關注和興趣。學習此類文章可以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提高邏輯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學習時要激發學習科普文章的興趣,把握它們的特點,理清作者思路,概括歸納文章要點,理解文章的重點難點。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開展跨學科交流活動。
關于課時安排:估計用5課時。《中國建筑的特征》2課時,《作為生物的社會》2課時,《宇宙的未來》1課時(可以采用影視手段)
二、表達交流
本冊在前四冊文體和表達方式學習的基礎上,從綜合寫作能力的角度,設置了深刻、豐富、文采、創新四個專題,作為高中寫作的的總結。其中重點是寫得深刻。寫得深刻的方法是“以小見大”“比較”“透過現象看本質”等,它靠聯想邏輯和推理;而“豐富”“文采”主要靠積累,要繼續通過對《素材套用》一類的輔導書或晨讀教材大量閱讀,并加強寫作素材的概括和提煉、快速結構等訓練。創新,則宜小范圍推廣,訓練應該謹慎。
關于課時安排:估計用16課時。《緣事析理學習寫得深刻》用2課時(實4:指導1課時,寫作2課時用課外,講評1課時);《謳歌親情學習寫得充實》用2(實4)課時。《錘煉思想 學習寫得有文采》用2(實4)課時。《注重創新 學習寫得新穎》用2(實4)課時。
三、梳理探究
關于課時安排:估計用4課時。《文言詞詞語和句式》用2課時。《古典文化常識》用2課時。《有趣的語言翻譯》課外。
四、名著導讀
1、關于《三國演義》的導讀(使用影像資料,利用晨讀或晚自習時間)
2、關于《堂吉訶德》的導讀(略)
作文計劃
第一次作文 【話題】關于孔子學生的“救人”“贖人”故事的材料作文【要求】深刻;使用“深刻的方法”(以小見大,對比,透過現象見本質)。
第二次作文【話題】關于“父子協議”的材料作文【要求】材料豐富;有場面或細節描寫。
第三次作文【話題】修改或重寫自己過去的一篇作文(要求附原文)【要求】有辭采。
第四次作文【話題】由讀孟德斯鳩的關于“社會”教育的幾句話產生感想而寫一篇新穎作文(可以“故事新編”)。【要求】做到三“新”,即立意新、題材新、形式新。
教學進度表
第一周:
第一單元 小說(課時數:6)林教頭風雪山神廟3裝在套子里的人2
第二周:
邊城1【名著導讀】關于《三國演義》的導讀(暫不定)【表達交流】《謳歌親情學習寫得充實》2(實4)
第三周:
歸去來兮辭3 滕王閣序3
第四周:
逍遙游2陳情表3
第五周:
【梳理探究】《文言詞詞語和句式》2 【梳理探究】《古典文化常識》2【表達交流】《緣事析理 學習寫得深刻》2(實4)
第六周:
第三單元 文藝評論和隨筆(課時數:5)咬文嚼字2 說木葉1談中國詩2【表達交流】《錘煉思想學習寫得有文采》2(實4)
第七周:
第四單元 科技說明文(課時數:5)中國建筑的特征2作為生物的社會2
第八周:
宇宙的未來1【表達交流】《注重創新學習寫得新穎》2(實4)
第九周:
復習考試
高中語文必修5教學計劃三
一、如泣如訴
內容目標
1.能夠感受李密對自己坎坷遭遇、艱難處境的曲折“陳情”,歸有光對祖母、母親、妻子的深情追憶,體會親情的美好與動人。
2.領悟《陳情表》《項脊軒志》的豐富內涵,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會其哀婉動人,如泣如訴的藝術表現力及風格特點。
3.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4.指導學生誦讀。《陳情表》《項脊軒志》都是抒情的名文,感情真摯強烈,應該多讀,讀出文氣,讀出意蘊,讀出感受,并揣摩其傳情達意的手法。
學習目標
1.能感受、理解李密和歸有光在文章中所表達的復雜情感,能理解《陳情表》《項脊軒志》傳情達意的手法。
2.分析《陳情表》中八次反復出現的“祖母劉”“劉”“祖母”,并說說這樣反復的目的是什么。
3.依據語境,分析《陳情表》第三段的“凡”“況”“且”“今”“但”“是”一組詞語的表達效果。
4.分析《項脊軒志》表達的“喜”與“悲”之情,具體說說有哪些“喜”,哪些“悲”。
5.歸有光善于選取生活細節,表現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結合具體語段,分析這一特點。
6.整理《陳情表》《項脊軒志》中的古今異義詞語,歸納整理 “乃”“何”“且”“然”“者”“所”幾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7.查找資料,了解有關“表”“志”的文體知識。
8.學習本板塊,積累整理下列詞語:險釁 夙 見背 奪志 躬 疾病 零丁 鮮 成立 祚 煢煢獨立 形影相吊 逮 沐浴 拜 除 蒙恩 逋慢 拔擢 故老 希冀 朝不慮夕 區區 皇天后土 結草 雨澤 修葺 洞然 欄楯 兀坐 萬籟 庭階 迨 先* 瞻顧 歸寧
教學建議
《陳情表》《項脊軒志》都表達了感人的親情,為什么感人,應是教學的突破口。《陳情表》陳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其中情感表達的層次性、曲折性以及分寸感的把握、火候的拿捏,十分到位。應結合特定的交際環境,扣住“表”可以“陳情”的文體特點,抓住情感表達的獨特之處,引導學生理解其中的奧妙。《項脊軒志》平靜地描述記憶中的細節,只在關鍵處不經意流露感情,將巨大的情感波瀾潛藏在文中的今昔對比中,寫出了今不如昔的人生悲懷,具有巨大的情感沖擊力。應帶領學生披文入情,如可以引導學生注意文章中補寫后兩段,分析作者補寫的目的,敘寫的往事的細節,以及體味其流露出的情感。
應強化對古代散文的鑒賞。鑒賞重整體感受,忌支離破碎;重體驗想像,忌冷漠操作;重個性解讀,忌標準答案;重語言品味,忌架空分析。應該突出對文章表情達意的關鍵處、精妙處、奇特處的鑒賞。比如可以鑒賞《陳情表》第三段“凡”“況”“且”“今”“但”幾個虛詞,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鑒賞它們的表情效果;還可以分析《項脊軒志》中補寫的兩段的作用和妙處,也是能夠提高鑒賞能力的。
應重視對鑒賞方法的指導。可以運用誦讀、替換、對比、舉例等方法,指導學生的鑒賞,養成良好的鑒賞習慣,培養優良的鑒賞品質。
應重視誦讀。《陳情表》《項脊軒志》都是抒情的名文,感情真摯強烈,應該多讀,讀出文氣,讀出意蘊,讀出感受。運用多種讀法,比如默讀、領讀、個性化美讀等,用聲音把文中深沉的感情表現出來。在讀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必要的分析,分析其情感及其表達形式,以求感知更深入,理解更透徹。
應引導學生進行擴展閱讀。如可以課外閱讀《先*事略》和《寒花葬志》,進一步認識歸有光散文通過對生活瑣事的娓娓敘述,傳達親人間的深厚情感的特點。
二、執子之手
內容目標
1.能夠品味《長亭送別》對戀人不忍分別的悲苦心情的細膩刻畫,《羅密歐與朱麗葉》對青年男女一見傾心的動人描寫所營造的優美的意境,體會愛情主題的永恒魅力。
2.了解《長亭送別》和《羅密歐與朱麗葉》作為愛情主題戲劇作品典型所具有的內容和風格上的特點:通過“代言體”的戲劇形式、戲劇沖突、時空安排等手段來表現主題。
3.復習戲劇體裁方面的常識和戲劇鑒賞的知識,介紹作者戲劇創作成就以及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介紹元雜劇常識,積累相關的知識。以此為基礎,指導學生熟悉原作劇情,了解劇中人物、相互之間關系、戲劇的矛盾沖突等。
4.分角色朗讀,通過品味語言分析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性格特點,在朗讀中揣摩人物心理,同時豐富自己的美好情愫,提高戲劇鑒賞能力,提高審美趣味。
學習目標
1.能夠根據《長亭送別》的唱詞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如分析崔鶯鶯有哪些憂慮愁苦,這反映了崔鶯鶯怎樣的愛情理想。
2.能夠舉例分析,說明王實甫既善于化用前人名句,也擅長提煉吸納生活中的鮮活語言的戲劇語言特點。
3.揣摩《羅密歐與朱麗葉》精彩的對白和獨白,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4.能夠舉例說明莎士比亞的戲劇語言充滿激情、講究文采的“詩化”特點。
5.整理積累有關元雜劇的常識,了解“文藝復興”及莎士比亞代表作品。
6.積累《長亭送別》中“舉案齊眉”“金榜題名”“勞燕分飛”“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等成語和典故,背誦、鑒賞“端正好”“滾繡球”“一煞”“收尾”四支曲子。
7.課外閱讀《西廂記》和《羅密歐與朱麗葉》全劇,讀后選擇一點或兩點,分析它們的異同。
8.學習本板塊,積累整理下列詞語:玉驄 凄凄惶惶 余萌 把盞 及第 舉案齊眉 廝守 蝸角虛名 蠅頭微利 司馬青衫 羅幃 登科 魚雁 青鸞 乳媼 寒門背信
教學建議
《長亭送別》和《羅密歐與朱麗葉》都是中外戲劇經典,應介紹作者戲劇創作成就以及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介紹元雜劇常識,指導學生熟悉原作劇情,利用學過的戲劇體裁方面的常識和戲劇鑒賞的知識,了解劇中人物、相互之間關系、戲劇的矛盾沖突等。
雖然戲劇教學的重點應是通過戲劇沖突把握戲劇人物,但《西廂記》和《羅密歐與朱麗葉》選段,“戲核”比較簡單,不以戲劇沖突見長,而以內心情感的抒發取勝,因此應該根據專題的內涵,通過理解人物的關鍵性唱詞或臺詞,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進而把握住人物形象。
應通過戲劇語言,分析《長亭送別》中崔鶯鶯的復雜心理和《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與朱麗葉感情不斷地強化深化,鑒賞作品中所展示的熱戀中青年男女豐富優美的心靈世界,所寄托的對人與人之間友愛和諧關系的追求。
應抓住作者抒發感情的表現手段,引導學生認識、鑒賞《長亭送別》和《羅密歐與朱麗葉》語言的詩意美。
應引導學生分析鑒賞《西廂記》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表達特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的手段,渲染烘托劇中人物的感情;運用典故、引用、對偶、重疊、兒化等手段,使感情表達含蓄而又優雅。《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把十四行詩與劇情揉為一體,營造出詩意的氛圍,多處運用具有象征含義的“莎士比亞式”比喻以及排比對比等手法;語句直白大膽,句式長短變化,構成莎氏特有的氣勢。
應設法讓學生接觸舞臺,獲得“舞臺感”,進而把握戲劇的真諦。可以分角色朗讀、課堂表演、看影視片等等。通過讓學生親歷舞臺的過程,增加對戲劇的理解認識。
三、舊日時光
內容目標
1.從意象入手,分析三首詩或借助意象,或融思于詩的特點,理解語言的深層意蘊,評價感情的表達效果,提高解讀作品的能力。
2.能分析三首詩所歌頌的友情的多樣的情感內涵,從而感受作品中深刻、高尚的情感,充實自己的心靈世界,獲得精神成長。
3.能夠通過對詩歌的從內容和表達及語言方面的比較閱讀,提高現代詩歌鑒賞能力。
學習目標
1.思考《舊日的時光》的詩題“舊日的時光”在詩中反復出現是怎樣的表現手法,有什么作用。
2.思考“箭”與“歌”的關系,說說對這兩個意象的理解。
3.思考《離別》與一般寫別離的詩作有何不同,自己覺得可以作怎樣的解讀。
4.整理有關三位作者的文學常識,查找資料了解十四行詩的體裁特點。
5.選出自己喜愛的幾首中外友情詩,比較其表現手法的異同,背誦其中的佳句。
6.從已讀過的友情詩中選出一首可以加深對友情認識的詩作,向同學介紹。
7.學習本板塊,積累整理下列詞語: 時序 輪替
教學建議
“舊日的時光”板塊屬于“選學”內容。詩作都是抒情短章,難度不大,又都是歌詠友情,學生會比較感興趣,教學中可以安排以自讀為主,放手讓學生自主研讀,收集材料,了解作者,組織討論,交流心得體會。
應引導學生分析鑒賞三首友情詩思想情感和表現手法的多樣性特點:有的歌頌朋友之間地久天長的友誼,有的說明友情心心相印、彼此默契的特征,有的揭示了友情的價值;有的直白純樸,有民歌風味,有的借用意象,構思巧妙,有的融思于詩,側重表達內在的情緒和深邃的哲理。
《離別》汲取了西方現代詩歌的藝術傳統,熔鑄了作者的特定時代的人生經歷,表達了現代人的生命感受。這首詩在“離別”中融入了豐富的人生情感內容,缺少具體的敘事情節,表達的是幽渺迷離的人生感悟。因此可以指導學生在大致把握詩歌情感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多元化的解讀。應培養學生多元思考的習慣和品質,鼓勵創造性閱讀。
學習新詩,可以用三首友情詩為“點”,由“點”到“面”,安排學生收集友情詩,組織詩歌朗誦會。
對于本板塊,可從文本研習角度,根據文本的特點,與前兩個板塊打通處理。這樣可以把握住專題的人文主題,突出重點,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激活情感,以陶冶學生的心靈。文本研習應強調對語言表達的關鍵處、細微處的品評、咀嚼和揣摩,增強語言運用的敏感,提高對古代散文、中外戲劇和詩歌的鑒賞能力。
寫作實踐
本專題“寫作實踐”的教學要點是“抒發真情”、“短詩寫作”,訓練文體為抒情散文和詩歌,寫作觀念教學內容為“短劇寫作”“詩歌:詩歌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