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種高效學習方法(2)
7、八面受敵學習法——八面受敵,各個擊破
自唐宋以來,在中國文學史上,“韓柳歐蘇”享譽文壇。這“蘇”就是蘇軾。蘇軾的文章涵渾奔放,詩也清疏雋逸,又善書法,工畫。著有《易書轉》、《論語說》、《仇池筆記》、《東坡志林》、《東坡詞》、《東坡全集》等。其中《東坡全集》一百多卷,遺詩二千七百多首,詞三百多首和大量優秀的散文作品。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首先與其終生勤于讀書密不可分。他自幼苦讀,曾三抄《漢書》、《史記》等。他反對“一目十行,不加思索”的讀書方法。其次,是他善于讀書,講究讀書方法。
勤奮而又科學地讀書,使蘇軾才華橫溢,學識淵博,通古達今。向他請教治學經驗者甚多。他的侄女婿王庠就是其中一位,向蘇軾請教“求學”的“捷徑”。
蘇軾在《又答王庠書》中回答說:“實無捷徑必得之術”,但提出讀書要講求方法。
“八面受敵”一詞,是蘇東坡借用《孫子兵法》中的軍事術語來講讀書的,就是說讀書如用兵,要做到“我專而敵分”。如果八面受敵,則不應八面出擊,而要集中自己的全部精銳部隊擊敵一面,以眾擊寡,一次一次地分割包圍,各個擊破敵人。
一本書的內容是很豐富的,如果把各方面的知識比作“敵人”,可以說是“八面受敵”。
人的精力不可能“八面出擊”,一下子全都吸收,一口吃個胖子。蘇軾在攻讀《漢書》時,每抄讀一遍,都帶有一個明確的目的:讀第一遍,他從中學習“治世之道”;讀第二遍,是為了學用兵之法;讀第三遍,則是專門研究人物和官制。讀過數遍之后,他對《漢書》中多方面的內容,便由生而熟、由熟而精通。就是對文學一類的書,蘇軾也是一遍一遍不停地去讀,每讀一遍,目的也不盡相同。
蘇軾的這個方法,用現代術語來說,叫做“專題讀書法”。也就是說,把一本書化整為零,每次從一個角度去讀,逐個解剖研究。這種方法的特點是研究的深細,能獲得單項較系統的知識。心理學的實驗也表明,大腦同時輸入多方面的雜亂的知識,不如每次只記憶單一的、有系統的知識效果好。
按現代科學理論來說,“八面受敵”包含著“運籌學”的內容,即如何科學地運用自己的力量,使智能達到高峰。
蘇軾曾經說過:“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由此可見,蘇軾提倡的“八面受敵”讀書法,基礎在于“精讀”。
掌握運用“八面受敵”法的要領是“每次作一意求之”,集中注意書里的一個問題,這樣,讀了幾遍之后對書里講的主要精髓理解了,再在這基礎上“綜合”搞清楚全書甚至“書外之意”。
蘇軾的“八面受敵”讀書法,為中外學者所稱道,對當時與后世都有很大的影響。毛澤東同志在《關于農村調查》一書中曾有過如下評論:“蘇東坡用‘八面受敵’法研究宋朝,也是對的。”
當今信息激增,“書富如海”,“一意求之”,一次一得,各個擊破,實為絕妙的讀書之法。
8、札記學習法——持之以恒,記述心得
善于讀書的人,讀書時總是離不開筆的。因為,札記之功不可少,如不札記,“則無窮妙者皆如雨珠落大海矣。”
清末的浙江學者李慈銘,從十二歲起就以日記形式記述了他每天的讀書札記,直到晚年,他一共寫了六十四冊,幾百萬字。在他日記中,保存了不少當時社會的重要歷史資料和他在閱讀、經學、史學、音韻、金石、詩文、風俗、評論書人書事等方面的心得體會,結集為《越漫堂日記》。它在學術上很有價值,受到學者的重視。
用簡練的文字把讀書看報時的心得、體會、隨想、偶感、試析、初評、疑點、問題等思維火花或一閃而過的感想、看法、觀點、思想等及時記下來,就成為札記。寫札記在各種讀書筆記中難度較大,創造成分多,價值也比較大。中外很多有名的著作,其實都是由札記整理而成的。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恩格斯的《家庭、所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列寧的《哲學筆記》、顧炎武的《日知錄》等等。報紙上常見的“讀史札記”也是其中的一種。
寫好札記,能加強我們讀書的記憶力,促進我們在讀書時積極思考,開動智慧的機器,把那些一隅之得、一閃之念用筆及時記錄下來,便于我們整理出書中的要點和線索,為進一步研究提供方便。
我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歷史學家、考據學家顧炎武讀書時,運用的就是“札記法”。他邊讀書邊作札記筆記,讀完書后,再對札記筆記進行摘錄和提煉,做出總結,寫下自己的認識體會、偶得和見解。他的歷史學名著《日知錄》就是集他大半生札記筆記的結晶。這本書為后代的歷史學、地理學尤其是對地方史和地方志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寫好札記,又是一個資料儲存的極有效手段。經常做札記筆記,可以積累大量的研究和創造資料,時間長了,這就是一筆極可寶貴的知識財富。
札記的寫法比較靈活,形式上可零可整;內容上可多可少;篇幅上可長可短。
首先,要養成隨時記錄思想“閃念”的習慣。我們讀書的過程是積累思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常會閃出一些思想火花。這些火花可以是片段的,也可以是系統的,雖然是“一得之見”,但它們卻是我們深入思考的起點和契機。許多人正是從這種不起眼的“一隅之得”中逐漸深入,開拓發展,以致最后形成一種較完整的思想的。若把這些零散的資料加工補充、整理拓展,很可能就是一篇好文章。
著名學者李平心在讀書時,一有心得體會即取紙片記下投到盒子里。他記錄的小紙片內容豐富,凡屬社會科學幾乎無所不及。每隔一段時間,他便將其整理、歸納、研究,寫成文章。他的《甲骨文、金文札記》等文章,就是這樣整理而成的。
當然,運用札記讀書法要做到恰到好處,不宜過于頻繁地放下書本去寫評點,否則就難以對作品形成完整印象,有舍本逐末之弊。
其次,在記錄自己的心得體會時,要在對讀物內容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寫,寫出自己的想法很重要,落筆前要經過反復醞釀,認真考慮,有所思才有所得,有所得才有所寫。不能心血來潮,信手涂鴉,亂發不著邊際的議論。這樣才能培養我們的思考力、啟發創造力。要勤于思索,勇于探求,最主要多問幾個為什么,不要人云亦云。內容上要精粹,文字要簡練,以質為本,這樣方便整理。
另外,所記的札記不應是為做而做,不能做完撇在一邊了事,要注意加工整理。這些零散的資料經過補充、加工,很可能就是一篇好文章。
總之,養成讀書作札記的良好習慣并掌握其方法技巧,是提高學習效益、加快知識積累的一個不容忽視的讀書手段。這種方法看似笨拙,做起來也似乎慢些、苦些,但是其效果將會更好些。“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瞬間的火花,也能燃成熊熊大火。
9、互比學習法——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說的是方法的重要性。法國的生理學家貝爾納也說:“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能阻礙才能的發揮。”所以,讀書也必須十分講究方法。
東晉時有一位杰出的女詩人謝道韞,據說有一年冬天,第一場雪紛紛揚揚落了下來,宰相謝安便問謝道韞道:“白雪紛紛何所擬。”謝道韞吟道:“莫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了拍手稱絕,謝道韞因此被后人譽為“詠絮才”,她的這個雅號就是互比得來的結果。互比是決定優劣的最佳方法。同樣是詠雪花,與“撒鹽空中差可擬”相比,足見“莫若柳絮因風起”的高超和絕妙。
一次,詩人李白游至黃鶴樓,憑欄遠眺,激情滿懷,詩興大發,但抬頭看見唐朝詩人崔顥的題詩“黃鶴樓”,自愧不如,便寫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千古名句,輟筆而去。正像戲劇家梅蘭芳先生所言,好和壞是比出來的,眼界狹隘的人自然不可能知道好的之上更有好的,不看壞的也感覺不出好的可貴。常言道“不見高山怎顯平川”,正是如此道理。
詩書也是要進行比較的,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分辨優劣高低,才能鑒別良莠差異。正如古人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善學者,假人之長補其短”。通過比較,我們可以有以下收獲。
其一,用互比方法讀書,有益于我們對同一問題加深認識,做更為深入的分析和探討。
魯迅年輕時,在看了清人彭遵泗的《蜀碧》后,相信了書中描寫的張獻忠在四川如何殘暴,便特別的痛恨他。后來,魯迅又讀了《皇朝典故》賦本《立齋困錄》中永樂皇帝的上諭,逐漸了解了張獻忠是一位農民起義領袖,領導貧苦的農民起來反抗封建統治者。這樣魯迅在對照比較讀書中,使自己加深了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去偽存真,識別謬誤,認識到殘暴的不是張獻忠,而是永樂皇帝這樣的統治者。
其二,用互比方法讀書,有利于我們發現差距,取長補短。這也是快速掌握知識的有效方法。
現代劇作家夏衍學寫劇本,是先拜銀幕為師,以電影說明書為教材。每看一場電影,他就事先熟悉故事情節,再通過自己體會進一步豐富內容,賦予人物性格。一有時間,他就在腦子里放映自己的“影片”,最后再與銀幕上的影片對照,取長補短,從中學習電影語言,掌握電影技巧。由于他在對照比較中不斷的有所發現和創造,終于成為一個著名的劇作家。
其三,用互比方法讀書,研究分析資料,能幫助我們抓住事物的共同點、疑點、重點,從而有新發現,使自己的思維更具創造性。
英國大文學家哈雷,為研究1682年天空中出現的一顆彗星,不斷用天文望遠鏡仔細觀察。為了查閱過去的記錄,他翻閱了各種書刊,并把從1337年起三百年中有關彗星的記載制成表格,用微積分計算,然后把結果與1607年和1513年出現的彗星軌道資料作比較,終于發現他們的軌道非常接近,于是判斷出這三種彗星現象實際上是同一顆彗星出現了三次。后來,人們把這顆彗星命名為“哈雷彗星”。
用互比法讀書,使閱讀不再僅僅局限于接受性的思維活動,而是同時調動起回憶、對比分析、鑒別以至進行新的推理和新的想象等多種思維功能,是一種能動的讀書方式。事實上,在我們讀的書籍中,有不少其學科本身就是建立在互比方法基礎上的。如比較文學、比較心理學、比較哲學、仿生學等等。因此,在讀這類書籍時,更需要使用互比學習法。
互比學習法,從范圍上來看,有宏觀比較和微觀比較。宏觀比較是多角度、多層次的綜合比較;微觀比較是單項的局部的比較。從形式上看,又可以分為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兩種。
縱向比較就是對某一專題不同時期的著作的比較,如對唐、宋、元、明、清不同時期詩詞的比較;對歐洲古代、中世紀、近代和現代哲學家著作的比較;對《黃帝內經》、《醫學正傳》、《本草綱目》等醫學著作的比較等等。通過對知識不同發展時期的比較,就能發現新舊知識的差異。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繼承、發展關系,從而解決舊知識未能解決的難題,促進科學的進步和繁榮。
橫向比較指在同一時期或同一標準下不同著作的比較。如對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的比較;對30年代魯迅、茅盾、巴金文學作品的比較等等。橫向比較有助于我們對一定歷史時期的某種知識作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從中了解個性,把握共性,發現規律。
互比讀書法,從比較內容上看,有以下幾種形式:
1. 題材比較法。題材是作品中具體描寫、體現主題思想的一定社會、歷史的生活事件或現象。相同的題材,其主題可以不同。用“題材比較法”讀書,會更好地審題立意,寫出好的有特色的文章。
2. 體裁比較法。體裁即是作品的“樣式”。同一個題材,可以用不同的體裁來表現。這種比較,可以錘煉我們根據不同的文體特點,確定寫作重點的能力。
3. 主題比較法。同一題材立意不同,中心也就不同。用主題比較法,能促進我們審清文章立意,加深理解。
4. 人物比較法。同一作品中的人物可以比較,不同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比較,這有助于我們在寫作時描寫刻畫人物。
5. 特色比較法。寫文章,都是從作品內容出發,采用與之相應的表現手法。如在人物刻畫上,或以肖像刻畫取勝,或以心理描寫見長;在線索安排上,有的明暗交錯,有的虛實相間。通過比較,總結出各自的特色,有利于啟迪讀者的思維。
6. 分析比較法。每個作者都有其個性,個性形成了作品的風格。分析比較,就能抓住特色,領會精髓,提高閱讀效率。
在應用互比讀書法時,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其一,互比要有一個高水準的參照對象。一般來講,取法其上,僅得其中;取法其中,僅得其下。參照對象高,水平提高的就快;參照對象低,水平提高的就慢,達到的層次也就有高低之分。所謂“百川學海而至于海,丘陵學山而不至于山”就是這個道理。
其二,互比讀書法依據的是系統學習,沒有系統學習,比較就沒有意義。周恩來就非常強調系統學習的重要,并且要求人們在學習一門學科時也要學習其他學科,已達到對照比較,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
其三,互比學習法在應用中要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務必要切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現代作家碧野,他堅持從比較中提高自己的讀書效果,通過比較篩選,選出自己所需要的東西,讀寫兼和,努力做到了學以致用。
法國杰出的數學家、哲學家和科學方法論者笛卡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與其不加比較地大量“囫圇吞棗”,倒不如比較后認真地讀幾本好書。
10、溯源學習法——沿波討源,雖幽必顯
南宋大學問家朱熹有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它深刻地揭示了世界萬物之間源與流的關系。
清朝著名學者戴震,從小就養成勤奮好學的讀書習慣。有一次,私塾的老師在課上給學生講授《大學章句》。在講完“大學之道”后,塾師解釋說:“這一章叫《經》,記載著孔夫子的話。是由孔子的學生曾子記述的;下一章叫《傳》,記載著曾子的見解,是由曾子的學生執筆寫了的......”。小戴震聽完,站起來問:“先生,你根據什么說《經》是孔夫子的話,由曾子記述的呢?又根據什么說《傳》是曾子的見解,由他的學生執筆寫下的呢?”
“這是朱老夫子朱熹注釋的呀!”塾師振振有詞地回答說。
“朱熹是什么時代的人呢?”戴震接著又問。
“宋朝人。”塾師隨口便答。
“那孔子、曾子又是什么時代的人呢?”戴震窮追不舍。
“春秋戰國時代人!”塾師沉下臉來,有些不高興了。可是戴震依然不慌不忙地說:“先生,春秋戰國時期與宋朝大約相距兩千年,朱熹又是怎么知道兩千年前的事呢?”
一連串的問題問得塾師啞口無言。他望著眼前這滿臉稚氣的小孩,一種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贊不絕口地夸獎道:“這孩子肯動腦筋,可真不簡單啦!將來一定有大出息。”塾師的預言果然應驗了,戴震后來終于成為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大學者。
戴震這種讀書方法就是“溯源讀書法”。所謂“溯源讀書法”就是指在閱讀過程中,對所接收的某項具體知識的出處或源泉進行認真的探索和追溯,從而掌握該知識的整個體系,特別是它產生、繼承和發展的線索。“溯源讀書法”也叫“尋流溯源讀書法”,是一種縱向挖掘式的讀書方法。
古代著名文藝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讀書“沿波討源,雖幽必顯”。意思是說,讀書就要像沿著流脈去探討大河的源頭一樣,即使文義幽深,也一定會明白的。現代史學家潘吉星在談到他的治學經驗時也說:“讀書、科學研究決不能偷懶,對任何有價值的材料,每一條都應該追蹤不放,查到原著,決不能滿足于第二手材料,因為一轉手,會受作者的觀點影響,往往有誤,或漏掉許多有趣的東西。”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最珍貴的貨物運給一代又一代”。
下一頁35種高效學習方法的內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