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學習方法指導
小學三年級語文學習方法一
3.歸類法——生尋規律。比如,字的歸類:①易讀錯的字;②多音字;③易寫錯的字;④易用錯的字;……。練習分段時,每閱讀一篇課文,先回想老師是怎么分段的,根據是什么,然后把類似的歸在一起,從中可找出三種分段方法。一是按照故事的時間變化順序分段,如《將相和》、《我的戰友邱少云》等;二是按照事物不同類型或不同方面分段,如《蟬》、《動物的游戲》等;三是按照空間位置或環境的變化分段,如《草原》、《彩色的翅膀》等。這樣對學過的知識重新組合,排隊串線,便于重點突破,掌握規律性的東西,防止機械重復,死記硬背。
4.嘗試回憶法——激勵嘗試。嘗試回憶,即把課堂上老師講的知識回憶一遍。教師應在課末、單元末,有意識引領學生回憶新近內容。美國心理學家索里和福爾特做過一個實驗:運用嘗試回憶去背誦的成績是不運用嘗試回憶去背誦的成績的兩倍以上。效果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回憶是大腦積極的主動的思維活動過程,復習中有回憶的參與,即增加了一個信息反饋(對課堂所學知識的記憶的反饋)過程,這種反饋的次數又往往不僅一次,多次的強化剌激可提高記憶效果。指導學生運用嘗試回憶應與閱讀教材結合起來復習,即先回憶后閱讀;或回憶一段閱讀一段,直到努力把老師課上所講的知識全部回憶起來為止。
小學三年級語文學習方法二
1、淡化分數,培養興趣。
評價低年級語文成績的好壞,不要在乎認了幾個字,考了多少分,最重要的是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播下喜歡語文、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種子,不斷累積學習語文的情感和熱情。學習語文更需要“情商”的支撐。不然,孩子會逐漸產生一種學習語文的疲倦感,造成終身拒絕語文。因此,讓低年級孩子“喜歡語文”比“學習語文”更重要。其次,在家庭中營造學習語文的氛圍。引導孩子遠離圖像文化,親近文字文化。家長要與孩子一起閱讀,一起學習,成為孩子的伴讀者和引領者。新教材精選了優美的兒歌、童謠、童話、寓言、故事作為教材內容,不但大多數的孩子喜歡閱讀,如果家長也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種興趣相互感染,無疑會成為孩子“喜歡語文”的“營養品”。
2、淡化內容,講究方法。
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不像其他學科那樣,呈現線形或鏈條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語文學習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不是很嚴格的,是相對而言的。根據上述特點,學語文不能搞封閉式,不能機械死板地學。如用游戲的形式認記漢字,用比賽的形式練習朗讀,用平等的態度與孩子對話,或者利用書報、影視、商標、廣告、網絡等,既能輕輕松松過好識字關,又能把識字的功能最大化,為今后的閱讀、生活打好基礎。
3、淡化知識,注重積累。
“學理如筑墻,學文如積沙。”積累是學好語文的一條捷徑,讀背是學習語文的成功經驗,而記憶是孩子學習的最大優勢。抓住關鍵期,讓孩子大量誦讀優美的兒歌、童謠、童話、寓言和淺近的古詩,接受傳統文化熏陶。名家名篇、古代詩文等材料儲存在大腦,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也就是語文素養的重要構成,它們一旦被激活,就會產生綜合效應,極有利于接受和表達能力的整體提高。
4、淡化數量,追求質量。
孩子們不理解、不相信“量變到質變”的定律。因此,盡量減少機械、重復的作業,如大運動量地抄寫生字、詞語,從頭到尾地抄寫課文,搞枯燥乏味的題海戰術。給低年級孩子布置的作業,數量少一點,質量精一點,形式新一點,趣味足一點,要考慮孩子“聽、說、讀、寫、悟”的和諧發展。為低年級孩子提供的閱讀材料,篇幅短一點,一般不要超過500個字,提倡大聲地朗讀而不是默讀,更不是“看書”。我國宋代教育家朱熹在談到讀書時說:“讀之,須要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要倒一字。”篇幅過長,孩子會“望而卻步”,不肯“善始善終”。默讀和看書容易走神,造成讀書的假象,養成讀書的壞習慣。
看了小學三年級語文學習方法指導還看:
1.三年級語文良好的學習方法
2.小學三年級語文學習方法指導
3.小學三年級如何學好語文
4.小學三年級如何學好語文
5.三年級語文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