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政策及解讀:3+1+2組合
新高考政策及解讀:3+1+2組合(篇1)
文理不分科,多地實行“3+3”模式,外語一年兩考
在高考新方案中,文理不分科已成各地高考改革趨勢,高考科目“3+3”也成眾多省份未來高考的新模式。
“3+3”模式是指,報考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其高考成績將由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一高考成績和考生選考的3門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等級性考試科目成績構成。學生不再分文理科,可以自主選擇選考科目。就3門選考科目而言,各地多采用“6選3”模式,即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個科目中自主選擇3科作為考試科目。值得注意的是,浙江采取的是“7選3”模式,除了以上所提到的6科,還多了“技術(含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這項科目。
在分值設置上,絕大多數省份明確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每科滿分150分,學生自選3門科目每門滿分100分,總分合計750分。不過,上海、西藏有所不同,明確3門選考科目每門70分,高考成績總分滿分660分,此外,江蘇高考科目分值尚未最終確定,但明確比現行的480分要高。海南要求以每個科目原始分轉換后的標準分呈現考生成績,這是目前僅有采用標準分這一計分方法的省份。
與高考科目變化相對應的一項措施是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不少省份也公布了改革時間表。比如,北京將從20_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從秋季入學的普通高中起,年級開始實施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實行合格性考試和等級性考試,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的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成績以等級呈現,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現。
力求破除“一考定終身”是新一輪高考改革的重點方向。在已公布高考改革方案的19省份中,絕大多數省份明確,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考生可選擇其中較高一次考試成績計入。
深化外語考試改革上,上海明確要建設外語標準化考試題庫和標準化考場,外語考試要為今后其他科目逐步推行標準化考試積累經驗。
新高考政策及解讀:3+1+2組合(篇2)
對于高考政策的調整,教育改革之后變化了很多,像高中增加了軍事訓練學科就是其中之一,這點主要是針對高考軍校的考生,當然也是為了增加大學生的身體素質。
但更大的調整還是對于高考政策的調整上,比如,嚴格限制并控制高考移民生鉆空子參加高考。高考移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前有河北衡水校長的孩子為了考985大學。
移民去了新疆地區的高中,以新疆地區的考生身份參加高考。這就是高考移民,也就是到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占用這些學生的名額去考名校,因為在本地根本考不上,這句是對高考的考生不公平。
因此,在教育改革之后,堅決控制高考移民生在異地參加高考,如果想要到異地參加高考,必須在異地完成3年的高中生活,否則不允許。
第二類就是禁止高一高二的學生參加高考,違者晚一年參加高考。高一高二的學生參加高考,其實就是在浪費高考資源,考上了就去讀大學,考不上就正常地參加高考。
還是以應屆生的身份,這也是對考生的不公平,因此,也被禁止。最后一類就是對保送生參加高考。這類學生其實也不應該參加高考,因為也是在浪費教育資源。
但目前為止還沒有明確的規定,禁止保送生參加高考。可對于家里有考生的家長而言,還是需要注意,尤其是前兩種情況,對考生的影響很大。
新高考政策及解讀:3+1+2組合(篇3)
1、突破傳統育人模式
新高考改革政策的全面落實,目的就是培養個性化能力水平強的人才,改革之路確實需要更漫長的調整,突破各種局限迎接各種挑戰,才會讓改革的政策更為合理,突破了傳統的育人模式,讓每個學生的學習欲 望得到全面激發,自然就會給社會增添更多的人才,讓高考發掘更多的綜合人才。
2、給學生更多自主權
通過新高考改革,讓考試變得更加公正公開,而且更有利于培養個性化人才,還能更深入挖掘綜合水平更強的學生,這個對學生來說就會有更多的自主權,在高考方面就能避免一考定終身的局限,讓每個學生面對高考都會有更多樣化的發展方向,在選擇高效的過程中也會有更多的條件,給社會挖掘更多的潛在人才。
新高考改革可以說是牽一發動全身的系統工程,不僅僅是教育部門的政策落實,也并不單純是家長和學校要關注的問題,而是要讓各界參與到高考這個流程中的不同個體,都要積極響應新高考的政策落實,這樣才能更深層次的深入到人們的思想和觀念中,讓高考的傳統形式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