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文3篇
教案是指教師以教學理論為基礎,依據教師自己的教學經驗,為優化教學效果而制定的實施方案。以下是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5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
5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文一
1、通過學習,幫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意義及特點,學會分析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會解決相遇求路程的問題。
2、培養問題意識、應用意識,發展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
1、學會分析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會解決相遇求路程的問題。
2、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發展思維。
教學難點:理解分析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
第一節課課堂實錄:
(一):從生活事例引入:在路上有沒不碰到過熟人?當時你從哪里來?你的朋友從哪里來?能說“你相遇了嗎?”(板書:兩個人或物體、兩地、相遇)
師:小強和小麗住在同一條街上,星期天上午同時出門,猜一猜,他們倆會相遇嗎?(演示課件)
李業偉:當他們兩人一個人往右,一個往左走,就會相遇了。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兩個人或物體、從兩地同時出發、最后相遇的行程問題,相遇問題。
自我點評:感覺到不是很自然,問題在于沒有呈現出相遇問題的多種情況,指明是研究哪一種情況。
(二)解決問題,探索新知(教學目的:理解相對而行過程中兩個物體間的距離變化,掌握相遇求路程的方法,理解速度和。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問題意識。)
出示例題:小強和小麗同時從家里出發,向學校走去。小強每分鐘走60米,小麗每分鐘表走70米。4分鐘后兩個人在學校相遇,小強和小麗兩個家相距多少米?
師:請位同學讀讀題。
師:你能用手勢表示出小強和小麗相遇的過程嗎?第一分鐘怎樣?第二分鐘呢?第三、第四分鐘呢?
學生用手勢表示,指一個學生上臺演示。
師: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件演示第一、二、。。。。分鐘兩個人的位置和最后相遇的過程)
師:求的是兩家的距離,你會解答嗎?
學生自己解答,教師下臺巡視,并提出:做好的同學和同桌說一說,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還有不明白的地方,等會提出來。
師:誰來說說?
郭澤浩:70×4 60×4 (師板書)是這樣做法的同學請舉手示意一下。(全班絕大多數同學舉手了)
師:還有不同的做法嗎?
燕楠:(60 70)×4 (師板書)是這樣做法的同學請舉手示意一下。(約有一半的同學舉手了)
師:誰有問題?想提問題嗎?
李彥慷:70×4表示什么意思?
張寧:表示小麗所走的路程
師:還有問題嗎?
上紫薇:為什么中間有加法?
張程程:因為把小強走的路程和小麗走的路程加起來,就是他們兩個家的距離。60×4就是小強走的路程,70×4就是小麗走的路程,所以用加法。
王雨寧:60 70表示什么?
張鑫鈺:60 70表示1分鐘小強和小麗一共走的路程。
師:還可以怎樣理解?
師:兩種做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嗎?又有什么聯系?
王麗紅:第一種是先求出小強和小麗走的路程,再相加;第二種是先求出小強和小麗1分鐘一共走的,再乘以時間。
上慧芳:第一種和第二種之間有簡便的關系。
燕慧芳:是乘法分配律。
師:觀察得很仔細。并且和前面所學的知識聯系起來了。
師:第二種方法中60又可以說成是小強的速度,70又可以說成是小麗的速度,60 70就又可以說成是他們兩人的速度和。因此,兩家的距離又等于他們兩個人的速度和乘以時間。
自我點評:課件的演示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行走情況,但幫助學生突破難點的同時,學生自己的思考顯得不足。速度和的出現顯得急了一些,可以先讓學生再做一兩題,在應用中充分感知后再給出速度和的概念,或者在應用題中再讓學生說說對54 42,65 70等的自己的理解。
(三)應用鞏固(教學目的:以四個層次的練習:模仿、背向、不同時出發,還沒有相遇進行鞏固)
1、書上做一做,與例題相基本類似的練習題:
2、背向求相距的問題:
3、不同時出發,求相距的問題
4、思考題:相遇求時間的問題。
自我點評:四個層次的練習應該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如第1題讓學生自己獨立解答,第2題可以讓學生獨立解答,再一起討論,第3題則應放手讓學生小組里合作,交流多種做法,在一個開放的時間空間里讓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散開去。
(四)總結評價
學了什么?表現怎樣?
自我點評:在總結之后還應讓學生說說“你還有什么問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課堂內向課堂外延伸。
1、培養問題意識方面:在課中有強調“你有什么感覺?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問題?”,在教學例題時也有提出:誰想問?誰有問題?但最后沒有時間,最后的總結質疑沒有。
2、關注全體學生方面:我在巡視時片偏小了,應有針對性地看幾個學困生,或看一個大組了解學生的情況
3、放手還很不夠:例題可以讓學生先自己去嘗試解決;最后一道先出發一小時的題可以多給點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合作解決,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
4、重難點還不是很透徹,直觀方面很充分,但抽象性不夠,如60 70(速度和)的理解不夠火侯??梢宰寣W生說出他的獨特感受:60 70表示兩個人每一分鐘接近130米,60 70表示兩個人1分鐘走的路程的和。總結出速度和乘時間等于總路程也稍微急了一些,學生還不能說出來的時侯,顯得這個是老師說出來,塞給學生的。速度和乘時間等于總路程適用的還有好幾種情況,應在練習時給點出來。多做幾道題讓學生充分體驗后再總結出速度和的概念。
第二節課實錄:
第一個環節:基本上和第一節課相同
第二個環節:(教學目的:喚起學生更多生活經驗,理解兩個物體在同一直線上運動時可能的多種情況,理解相遇時兩個物體的距離為0)
師:小強和小麗住在同一條街上,星期天上午同時出門,猜一猜,他們倆會相遇嗎?
張寧:我猜會相遇,
上紫薇:我猜不會相遇
郭澤浩:可能會相遇,也有不會相遇,面對面走時會相遇,背過來走不會相遇,
王雨寧:有可能小強和小麗走到中間就不走了,不會相遇
燕楠:背過來也可能相遇,小強這樣轉一圈(比手勢)就會碰到小麗了。
劉寧波:也有可能小強小麗同一個方向走,小強在后面追,最后追上了小麗
師:看來兩個人或物體同時出發,運動時會有很多種不同的情況,有面對面走的,有背對背走的,有相遇的,還沒相遇的,有繞一圈又相遇的,(出課件,)你能用手勢來表示一下嗎?
師:你有什么感覺?
張鑫鈺:我覺得面對面走兩個人越來越靠近了,
(學生說得不多)
師:面對面走,兩個人越來越靠近,也就是說兩個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
師:那最后相遇時兩個人的距離是多少?(是0)教師板書
教師逐一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出了:兩個人或物體、同時、不同時、相向、同向、背向、相遇、不相遇、追上等
師:今天我們要研究的是這么多情況中的一種,就是兩個人或物體、從兩地同時出發、面對面相向而行、最后相遇的問題。
第三個環節:課件出示例題:小強和小麗同時從家里出發,向學校走去。小強每分鐘走60米,小麗每分鐘表走70米。4分鐘后兩個人在學校相遇,小強和小麗兩個家相距多少米?(教學目的:理解相對而行過程中兩個物體間的距離變化,掌握相遇求路程的方法,理解速度和。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問題意識。)
師:誰愿意來讀題?
師:你能用手勢表示出來第一分鐘他們倆的位置嗎?第二分鐘第三分鐘第四分鐘又會在哪里呢?
何碧瑩比劃得第一分鐘走了很長,第二三四分鐘較短,再讓林賢成來。
師:你能在腦海里想象一下小強和小麗走的情景嗎?(讓學生閉眼想象了4、5秒)你能畫出線段圖來嗎?(我巡視時看了幾個學困生和優生的。)
劉寧波:畫出了速度、并用數字1、2、3、4和小格子表示出了每一分鐘的路程,但每個格子長短不一。
鄭紫薇:畫出了相遇的地方,用兩條大弧線表示出兩個人走的,但沒有用小格子表示每一分鐘
郭澤浩:一條線,不會畫
王雨寧:標出了4個60、4個70
上紫薇:標出了兩個起點,用省略號表示出中間有好幾分鐘
師在投影上展示出了林賢成和朱華芳,讓學生說一說你認為怎樣畫好?你喜歡哪一種?
師用課件演示出第1分鐘。。。。。每一分鐘表兩個人的位置和最后相遇的情景。
(自我點評:第一節課我是先在課件上直觀演示兩個人走的每一分鐘的位置情況,再讓學生畫線段圖,而這是一個完全放開的環節。短短的幾分鐘學生所呈現出來的不同的情況,讓我發現了在前一節課所沒有發現的豐富差異。這樣做也有利于學生讓學生把直觀的圖象轉為較抽象的線段圖;給出一些時間讓學生去畫,可以讓學生先體驗先感受,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還能發現不同學生的思維的不同層次,如學困生的思維障礙在哪里,優生優在什么地方,如上面黃曉容同學畫的顯示出她的理解脫離了直觀形象的演示,抽象化的程度更加深刻一些。在學生思考之后再演示課件,直觀形象的演示和學生的抽象思考相互印證,能更好發揮課件的優勢,而不是讓課件成為發展學生思維的一個阻礙。在今天多媒體的信息技術優勢下尤其要注意這一點。)
2、學生自主解答:
這一環節基本上和第一節課相同。唯一不同的是速度和的概念沒有急于出現。
1、速度和的概念出現得比第一節課遲一些,在做完書上做一做的模仿練習和背向而行求距離3道題以后,再問學生:52 44表示什么?60 70表示什么?54 44表示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能給這個式子取一個名字嗎?從而出現速度和的概念,再總結出:路程=速度和×時間。相比第一節課,學生在做了3道題之中對速度和的體驗更清晰更深刻了,說怎么理解52 44、60 70、54 44的答案也非常個性化,學生能較好地理解是表示兩個人或兩輛車1分鐘一共走的路程,比較自然和更加水到渠成。不像第一節課中由于給出得太快,理解的學生不多,(由于時間關系,第一節課也沒有提問很多學生)
2、練習做先出發1小時再求兩車距離的題時,我放開讓學生先自己做再讓同桌兩人互相看一看,說說你怎么想?與平時相比,絕大多數學生完全參與進來,沉浸其中了。如盧洪光、鄒健軍、余虹瑩、曾程祥、江麗等一些同學。
3、最后讓學生談了收獲和對自己的評價,并且向學生提出了“還有什么問題?”但由于時間不夠仍說得不多。
5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文二
1 .理解眾數的含義,學會求一組數據的眾數,理解眾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2 .根據數據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征。
3 .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了解其特點,能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統計圖直觀、有效地表示數據,并能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和預測。
第一課時:眾數
內容:教材第122 、123 頁的內容及第124 、125 頁二十四的第1-3題。
1 .使理解眾數的含義,學確定一組數據的眾數,理解眾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2 .使初步了解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聯系與區別,能初步根據數據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統計量。
3 .能夠運用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和分析,做出決定。
4、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而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學習的興趣。
教學:理解眾數的含義,會求一組數據的眾數。
教學:弄清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區別,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作出決策。
教學準備:學生每人準備一個計算器。
提問:在統計中,我們已學習過哪些統計量?(學生回憶)
師:我們已經對平均數、中位數這兩個統計量,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種新的統計量——眾數。(板書:眾數)看到課題,你們有什么想問的嗎?
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一起來學習眾數,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所收獲的。
二、創設問題情境,認識眾數
1、出示教材第122 頁的例1 。
提問:我們選出的隊員身高比較均勻才合適,你認為參賽隊員身高是多少比較合適?
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然后派代表發言,進行匯報。
學生會出現以下幾種結論:
( l )算出平均數是1 . 475 ,認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較合適。
( 2 )算出這組數據的中位數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較合適。
(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較合適。
指出:用平均數、中位數描述,不能很好地反應身高的集中趨勢,所以我們今天就要學習一個新的概念,就是眾數。上面這組數據中,1 . 52 出現的次數最多,是這組數的眾數。眾數能夠反映一組數據的集中情況。
提問: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有什么聯系與區別?
學生比較,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交流。
并指出:我們所學的統計量,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都能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但平均數容易受極端數據的影響。中位數是一組數據的中間數起分水嶺的作用。今天我們學習的眾數是一組數據中出現最多的數據,一般反映集中水平。它們描述的角度和范圍有所不同,在具體問題中,究竟采用哪種統計量來描述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要根據數據的特點及我們所關心的問題來確定。
4 .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123 頁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此題中位數是5.0, 從數是5.1,在這里用眾數表示全班同學的平均視力水平比較合適。
1、完成教材第124 頁練習二十四的第1 、2 、3 題。
學生獨立計算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集體交流。
2完成教材第125 頁練習二十四的第4 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
指出:五(1 )班參賽選手的成績有兩個眾數,88 和87 ,意味著在這次競賽中得88 分和87 分的人同樣多。而五(2 )班沒有眾數,則表示這次競賽中沒有集中的分數。在一組數據中,眾數可能不止一個,也可能沒有眾數。
3完成教材第125 頁練習二十四的第5 題。
學生先獨立計算出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然后說一說用哪個數代表公司員工工資的一般水平比較合適?為什么?
由于平均數是2600,中位數和眾數都是2000,所以用眾數代表這個公司員工工資的一般水平比較合適,因為它反映的是大多數人的工資水平。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眾數這一統計量,并且通過練習理解了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這三個統計量的聯系與區別,根據我們分析數據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確選擇合適的統計量。
五、作業:完成教材第125 頁練習二十四的第6 題。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先在課前調查本班學生所穿鞋子號碼,然后填在統計表中,再進行分析。
眾數是《課標》教材新增內容,由于以往關注研究得較少,致使今天的教學舉步為艱,對個別習題結果的評價更是模棱兩可。唯一讓我安心的是學生們都掌握了求一組數據眾數的方法,會正確地確定眾數。而開學初教研員所作報告中已提早告知,中位數和眾數已經在新修改版《課標》中刪除,所以考試中練習的難度不超過例題。是什么問題困擾著我與學生呢?
困擾一:根據數據特點,確定采用哪個統計量比較合適。
[案例1]教材123頁做一做,這組數據的中位數是5.0, 眾數是5.1。第二問是“你認為用哪一個數據代表全班同學視力的一般水平比較合適。”雖然《教參》中給出了正確結果“在這里用眾數表示全班同學的平均視力水平比較合適。”可許多學生認為中位數與眾數數據相差不大, 用中位數表示一樣合適。甚至有學生用計算器算出了它的平均數是4.9675,認為用5.0代表一般水平更合適。
[案例2]教材124頁第2題,這兩位射擊隊員成績的平均數都是9.5,而眾數甲是9.5、乙是10。題目問“你認為誰去參加比賽更合適?為什么”。學生有的認為選甲比較合適,因為他的成績比較穩定,最低成績都在9環以上,而且10次中有5次都打出了9.5環。也有的學生認為應該選乙,因為在甲乙兩名選手成績的平均數相同的情況下,乙的眾數是10高于甲,這也就說明他打靶時正中靶心的次數多一些,獲勝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但到底選誰更合適呢?
[分析]以上兩個案例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實質是相同的,就是要了解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它們在統計學上各有什么意義。
通過學習,下面談談自己的心得與對上述兩個問題的個人意見。
平均數、中位數及眾數都是能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但描述的角度和適用范圍有所不同。
平均數應用最為廣泛,用它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比較可靠和穩定,它與這組數據中的每一個數據都有關系,能夠最為充分地反映這組數據所包含的信息,在進行統計推斷時有重要的作用;但容易受到極端數據的影響。
中位數在一組數據的數值排序中處于中間的位置,故其在統計學分析中也常常扮演著“分水嶺”的角色,人們由中位數可以對事物的大體趨勢進行判斷和掌控。中位數則僅與數值排序后中間一個或兩個數據有關,當一組數據中有個別偏大或偏小時,可以用它來描述其大體趨勢.
眾數著眼于對各數據出現頻數的考察,其大小僅與一組數據中的部分數據有關,當一組數據中有不少數據多次重復出現時,它的眾數往往是我們關心的一種統計量,用眾數表示數據的“集中趨勢”比較合適。
下面談談自己對上述兩道練習題的個人意見。
123頁的做一做,我認為用眾數代表全班同學的一般水平比較合適。因為這組數據中5.1出現的次數明顯高于其它結果,全班有超過1/4的同學左眼視力是5.1。
124頁第2題,我會選甲參加比賽。雖然甲乙的平均數相同,且乙的眾數高于甲,但射擊需要的是穩定發揮,在這方面乙10次射擊中有兩次成績都在9環以下,而甲的成績則明顯穩定得多,所以綜合考慮實際情況,我選甲。
困擾二:中國語文博大精深,給我們造成的文字理解上的困擾。
[案例3]教材124頁第1題,題目問“如果成績在31——37為良好,有多少人的成績在良好以上”有的學生認為良好以上包括良好,如生活中常說“60分以上為及格,全班及格的有xx人,”這時的及格人數就包括了60人,所以“以下”、“以下”就包括這個數;也有的學生認為良好以上不包括良好,因為從教材120頁第4題的提問“海拔在1001為以下的面積共占多少” ,而不是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面積共占多少”可以看出“以下”不包括1001。還可以從教材124頁第3題的表述“在100及100以下良或優”中看出“100以下”應該不包括100。到底“以上”和“以下”該如何界定呢?
5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文三
課題:欣賞與設計練習課
教學內容:教材第8~11頁。
教學目標
1.通過收集圖案,小組交流,感受圖案的美,并為自己以后創作圖案提供借鑒。
2.通過欣賞圖案,發展學生的審美意識和空間觀念。
3.自己經歷創作實踐的整個過程,感受創作的樂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
1.進一步利用對稱、平移、旋轉等方法繪制精美的圖案。
2.加深感受圖形的內在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準備:
課件、方格紙、正方形白板紙、手工紙三張及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展覽導入
課前讓學生收集圖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
思考:這些圖案是怎樣設計的,它有什么特點?
指名介紹本組中最美的圖案,并結合思考說一說它的特點。
二、學習新課
(一)嘗試創造:
讓學生做第8頁第1、2題。
1、鼓勵學生用學過的圖形設計圖案,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時,教師對有創意、繪圖美觀的同學給予表揚和激勵。
(二)設計圖案:
做第10頁“實踐活動”7題。
1、 提出三個步驟:
(1)先選擇一個喜歡的圖形;
(2)再確定你選用的對稱、平移和旋轉的方法;
(3)動手繪制圖案。
2、分別利用對稱、平移和旋轉創作一個圖案后,全班交流。
三、鞏固練習
(一)反饋練習:
1、制作“雪花”:
取一張正方形紙,按書上所示的方法對折和剪裁??梢越涍^多次練習,直到會剪一朵美麗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獨立觀察并嘗試做第9頁第5題。
四、全課總結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選出好的作品互相評價,全班展覽。
板書設計:
欣賞和設計練習課
圖片1 圖片2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