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二伏面有什么寓意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語,叫做“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伏日吃面,這一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上說,何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們才知何晏肌膚潔白不是涂粉掩飾,而是自然白。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
過去,入伏之時恰逢麥收不到一個月,家家有糧,就利用這個時候享享口福,又有“好吃不如餃子”之說,因此餃子自然成為首選。而今,餃子已不是什么稀罕物,人們一年四季想吃就吃,不用等到“頭伏”、“冬至”、“除夕”。餃子形似元寶,“伏”與“福”同音,因此“頭伏”餃子又有“元寶藏福”的說法。在炎熱的夏天,人們容易胃口不好,吃不下東西,而餃子正是傳統習俗中開胃解饞的。所以,人們在“頭伏”吃餃子,希望能平安度夏。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中說: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這是迷信說法。用新小麥磨成面粉煮湯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糧營養豐富,發汗可以驅病,六月食湯餅是有科學道理的。
伏天除了喝熱湯面,還可以吃過水面。將煮好的面條用涼水過出,拌上蒜泥,澆上鹵汁,不僅刺激食欲,而且“敗心火”。
伏里還可以吃“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將小麥炒熟,再磨萬面粉,然后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二伏吃面的原因
1:辟惡
二伏吃面的習俗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魏氏春秋》上有記載說: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所指的湯餅就是指湯面、面條,最早的面食分為蒸餅和湯餅,后來蒸餅逐漸演變成今天的饅頭、餅等面食,而湯餅經過人們的不斷加工變得更為細小成為了面條。
古人在熱天里吃熱面是由于“惡五月”的高溫、多雨、以及五毒(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對人們生活的侵擾,很容易讓人發生中暑、腸胃不適等癥狀;在生活條件和醫療條件都比較差的環境下,這些病癥有時會威脅到生命。而六月與五月沾邊,所以六月里的伏天,有“伏日食湯餅,可以辟惡的說法”,因此,古人會用營養豐富的新小麥磨成面粉煮一碗熱乎乎的湯面吃,出一身大汗,通過發熱來“去惡”、驅走病癥。
2:補充營養
二伏天,人體新陳代謝加速,身體大量出汗,會讓體內損失不少蛋白質、氨基酸,還會損失大量的B族維生素和鉀、鈉等礦物質,所以需要及時補充能量。而和大米相比,吃面更有利于補充營養,也更利于吸收,因為夏糧新收的麥子中營養豐富:不僅蛋白質含量高,而且B族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也比大米約高出一倍,吃了不僅美味可口,還營養豐富、有飽腹感,更能補充人體失掉的營養元素和能量。
3:祛濕防暑
在江蘇等地區,伏天講究吃羊肉,再伴以喝燒酒,食后全身大汗淋漓,用羊肉的熱帶走體內的寒,可謂是以毒攻毒,對人體的健康很有益。而二伏吃面,有著類似的作用,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吃完已經渾身是汗了,再喝上一碗濃濃的面湯,大量發汗幫助排除體內的潮氣和暑氣,“以熱制熱”。所以,二伏吃面是必需的~
二伏天是最熱的時候嗎
中伏是最熱的時候。三伏天主要分為初伏、中伏以及末伏,雖說初伏和末伏都比較熱,但兩者都不是最熱的,三伏天中最熱的應該是中伏。
此時由于地表的濕度在減少,而且每天吸收的熱量比較多,熱量不能及時散發出去,從而就會導致溫度上升,民間有句諺語“冷在三九、熱在三幅”,這就意味著中伏是三伏天中最熱的日子。
中伏為什么最熱
第一個原因,是入伏之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較多,散發出來的熱量較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中伏,地面積累的熱量達到最高值,天氣就最熱。
第二個原因,是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也是三伏天悶熱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云,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了。
而進入末伏后天氣漸漸涼爽,早晚較涼快,中午還是比較熱,但每個地區會有所不同。因為末伏已是立秋后,即便是“秋老虎”到來,還是中午熱,早晚還是涼爽的。
二伏吃面條還吃什么
第一種:二伏雞
民間有“頭伏火腿、二伏雞、三伏要吃金銀蹄”的講究, 二伏天氣炎熱,身體能量消耗大,會損失蛋白質氨基酸,很容易使人感到疲勞。雞肉具有溫中益氣,補虛勞、健脾益胃的功效,對人體氣虛和陽虛有很好的補益作用。
第二種:二伏鴨
南方地區有“頭伏吃雞二伏吃鴨”的說法, 民間認為三伏天溫度高,身體能量消耗大,應當吃一些具有滋補作用的食物,來幫助身體補充能量。鴨肉具有補虛、滋陰清熱、善補五臟之陰和虛癆之熱。
第3種:二伏茶
在江南地區有“頭伏餛飩二伏茶”的說法。伏茶的兩大作用為清暑熱,化暑濕。伏茶相傳始于南宋,盛于清朝,酷暑之下,每日一杯可以起到清熱解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