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伏面有哪些講究
二伏面有哪些講究
1:辟惡
二伏吃面的習俗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魏氏春秋》上有記載說: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所指的湯餅就是指湯面、面條,最早的面食分為蒸餅和湯餅,后來蒸餅逐漸演變成今天的饅頭、餅等面食,而湯餅經過人們的不斷加工變得更為細小成為了面條。
古人在熱天里吃熱面是由于“惡五月”的高溫、多雨、以及五毒(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對人們生活的侵擾,很容易讓人發生中暑、腸胃不適等癥狀;在生活條件和醫療條件都比較差的環境下,這些病癥有時會威脅到生命。而六月與五月沾邊,所以六月里的伏天,有“伏日食湯餅,可以辟惡的說法”,因此,古人會用營養豐富的新小麥磨成面粉煮一碗熱乎乎的湯面吃,出一身大汗,通過發熱來“去惡”、驅走病癥。
2:補充營養
二伏天,人體新陳代謝加速,身體大量出汗,會讓體內損失不少蛋白質、氨基酸,還會損失大量的B族維生素和鉀、鈉等礦物質,所以需要及時補充能量。而和大米相比,吃面更有利于補充營養,也更利于吸收,因為夏糧新收的麥子中營養豐富:不僅蛋白質含量高,而且B族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也比大米約高出一倍,吃了不僅美味可口,還營養豐富、有飽腹感,更能補充人體失掉的營養元素和能量。
3:祛濕防暑
在江蘇等地區,伏天講究吃羊肉,再伴以喝燒酒,食后全身大汗淋漓,用羊肉的熱帶走體內的寒,可謂是以毒攻毒,對人體的健康很有益。而二伏吃面,有著類似的作用,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吃完已經渾身是汗了,再喝上一碗濃濃的面湯,大量發汗幫助排除體內的潮氣和暑氣,“以熱制熱”。所以,二伏吃面是必需的~
二伏吃什么傳統食物
二伏吃雞肉
二伏吃雞主要是流行在杭州地區,這里有“頭伏火腿、二伏雞、三伏要吃金銀蹄”講究。
二伏的時候天氣炎熱,身體能量流失較快,此時吃一些雞肉可以幫助身體補充流失的能量,幫助熬過這段難熬的時光。
二伏吃面條
我國自古時候就流傳“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
五月是傳統習俗中的惡月,六月續著五月的尾,也應該要“辟惡”伏面采用新鮮小麥制成,新鮮爽口,食用后身體會出一身汗,發汗可以祛病,因此,二伏吃面條的說法也就一直延續下來了。
伏面的做法有很多,西紅柿雞蛋面、茄汁面、打鹵面、涼面等等。
二伏吃鴨肉
在南方地區有“頭伏吃雞二伏吃鴨”的說法。
人們認為三伏天的時候溫度較高,身體能量的消耗也比較大,所以,應當要吃一些具有滋補作用的食物,來幫助身體補充能量。
《本草綱目》記載:鴨肉“主大補虛勞,最消毒熱,利小便,除水腫,消脹滿,利臟腑,退瘡腫,定驚癇。”四季之中,鴨肉適合夏季食用。夏季吃鴨子喝鴨湯,可清熱滋陰。
二伏飲茶
在江南地區有“頭伏餛飩二伏茶”的說法。
伏茶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在清朝時達到頂峰,一直延續至今,三伏天的時候,氣溫非常高,這個時候可以喝一些具有清熱的茶飲,幫助身體解暑,很多夏天常見的植物都可以運用到其中來。
二伏天熱還是三伏天熱
二伏天熱。“三伏”是一伏、二伏和三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出現在每年陽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在三伏期間,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其中最熱的是二伏。
入伏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中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般來說,中伏的20天是最熱的時候。中伏最突出的特點是“熱”,而且是“濕熱”,“桑拿”天氣讓人難以喘息,仿佛置身于一個大蒸籠。
夏季雨水較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三伏天悶熱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也是進入中伏的時期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云,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二伏天防暑小常識
1、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休息時間,保證足夠的睡眠以保持充沛的體能,并達到防暑的目的。
2、科學合理的飲食:吃大量的蔬菜、水果及適量的動物蛋白質和脂肪,補充體能消耗。切忌節食。
3、做好防曬措施:室外活動要避免陽光直射頭部,避免皮膚直接吸收輻射熱,帶好帽子,衣著寬松。
4、合理飲水:每日飲水3升至6升,以含鹽百分之零點三至百分之零點五的涼白開水為宜。飯前飯后以及大量運動量前后避免大量飲水。
三伏天可以泡腳嗎?
三伏天一般可以泡腳。
泡腳能將虛火寒火往下引,會導致頭面部的氣血兩虧,供血不足,引起頭暈頭疼以及情緒的變化等,再加上三伏天天氣比較炎熱,頭部氣血虧虛而引發眩暈等癥狀,所以一般來說三伏天是不可以天天用艾草泡腳。
但對于身體寒濕重的人,可以在三伏天用艾草泡兩到三次腳,在泡腳的同時,喝上一杯生姜紅棗水,即可以去寒又不至于泄氣。
對于身體非常虛弱的群體,吃了一些補益身體的食物造成牙疼、口腔潰瘍等情況,可以每天堅持用艾草泡腳;但注意不要食寒涼的食物,防止寒邪入侵,慢慢的就會發現再吃補益的食物,身體就不容易牙疼、潰瘍了,而且體質會慢慢的增強。
如三伏天泡腳出現任何不適,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聽從醫生的安排和治療,切不可自行隨意處理,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