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氣含義是什么
立秋節氣含義是什么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立秋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立秋指的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一個過渡性節氣。此時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換言之立秋是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節點。
立秋降水、濕度等都趨于下降或減少,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草木的葉子從綠色到發黃,并開始落葉,莊稼則開始成熟。但立秋時節炎熱并未散去,往往還處于中伏時期,還未出暑,真要有秋天的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后。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氣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有差別。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以保家衛國。另外,不論朝廷還是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后,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則嘗試新收成的米谷,以慶祝。
立秋有什么好的寓意
立秋預示著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后雖然暑氣一時難消,并且會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稱為交秋,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變得涼爽起來。
由于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立秋以后,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秋的意思是暑去涼來,秋天開始。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
立秋習俗
立秋的主要習俗有:立秋節、摸秋、秋忙會、貼秋膘等。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時間在公歷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摸秋,夏歷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貼秋膘,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立秋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公歷每年太陽從北回歸線向南返回期間到達視黃經135°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稱交秋,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
由于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氣候學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為秋季開始,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各地實際,但與黃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較大。立秋以后,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
立秋的天氣變化
立秋節氣之后天氣的主要的變化就是天氣逐漸轉涼,早晚溫差較大,以及會出現秋老虎天氣。民間有“立秋3日涼風至”的說法,但立秋后大部分地區仍以晴、陰相間的天氣為主,降雨天氣不明顯,氣溫仍可達到31-33℃,日平均氣溫仍屬偏高狀態,天氣依然“悶熱”。但是,由于早晚和午間的溫差變大,一早一晚人們的體感溫度將比前幾日偏低一些。立秋后會出現秋老虎天氣。秋老虎是我國民間指立秋以后短期回熱天氣。一般發生在8、9月之交,持續日數約7-15天,然后天氣就會變得愈來越涼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