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節氣健康飲食
大暑節氣健康飲食怎么做?
大暑節氣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來看看山東、浙江、廣東、福建的大暑習俗。
山東:“喝暑羊”,魯南地區有在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在山東省棗莊市,不少市民大暑這天到當地的羊肉湯館“喝暑羊”。
浙江:大暑送“大暑船”,“大暑船”被漁船拉出漁港,然后在大海上點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們五谷豐登,生活安康。臺州椒江人還有大暑節氣吃姜汁調蛋的風俗,姜汁能去除體內濕氣,姜汁調蛋“補人”,也有老年人喜歡吃雞粥,謂能補陽。
廣東:廣東有大暑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為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莖葉曬干后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本身也可入藥。民諺: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
福建:“過大暑”講究吃荔枝,大暑,按福建莆田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吃荔枝,叫做“過大暑”。民間傳說大暑這一天吃荔枝,營養價值和吃人參一樣高,這天即使荔枝價再高,市民仍然會買。
大暑節氣的由來
大暑(Great heat),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正值二伏前后,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大暑經常出現40℃高溫天氣。要作好防暑降溫工作。這個節氣雨水多,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要注意防汛防澇。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干支歷未月的下半月;到達時間在公歷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120°時。但在農歷上的具體日期每年并不固定,此因農歷是陰陽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解見小暑”。《通緯·孝經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后為小,望后為大也。”
這時正值中伏前后,中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最熱時期,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于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大暑節氣代表什么
大暑通常表示天氣酷熱,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來到了。每年公歷7月22日或23日,太陽運行到黃經120度時為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在我國很多地區,經常會出現極端的高溫天氣。晴朗時,經常驕陽似火,酷熱難耐;陰雨時,則悶得讓人難以喘氣。
大暑避免中暑的方法
第一是要保持充分的休息。
睡眠不好會降低人體抵抗力,抵抗力下降就很容易在夏天中暑,夜晚要保證良好的睡眠。
有些群體喜歡熬夜,特別是在夏天天氣炎熱長時間作息不規律,身體對陽光的抵抗能力下降。如果長時間不出門,突然暴露在強烈陽光下,就很容易發生中暑現象。
第二是要及時補充水分。
水是生命之源,要注意及時補充體內的水含量。有一部分群體不喜歡喝水,總是等到口渴了才想起來補充水分。其實在夏天天氣高溫環境下,人體容易出汗,體內的水分會通過汗腺大量排出。體內缺水那就很可能發生脫水現象,乃至于中暑。
所以在夏天高溫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補充水分,特別是淡鹽水。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在夏天也不能為了一時的痛快而飲用冰冷飲料,因為太過冰冷的食物會給胃部造成傷害,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同時也要注意,在高溫天氣下不能飲用太多酒精和富含糖分的飲料,富含酒精和糖分的飲品會更容易使身體喪失水分。
大暑藥食同粥補氣清暑
大暑氣候炎熱,可以用粥來滋補身體。李時珍認為,“粥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醫學界公認,粥能補益陰液,生發胃津,健脾胃,補虛損,最宜養人。粥是在相對溫度較低、時間較長的情況下熬出來的,可減少對蛋白質、脂肪的分解破壞和維生素的流失,并使一些礦物質能夠溶于湯中,使粥更具營養價值。
在大暑節氣,典型的“度暑粥”可以選擇綠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薏米小豆粥,這些食材都具有補氣清暑、健脾養胃的功效,可以幫助市民安度盛夏。
藥粥則對老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均適宜,大暑喝粥,可以放一些拇指淮山、茯苓等藥材,祛濕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