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氣的農事活動
北方各地要適時中耕除草,合理施肥,促進作物提高結實率和增加粒重。棉花要及時整枝,減少營養消耗,結合灌溉進行施肥,力爭多坐秋桃,提高棉纖維品質。江淮、江漢、江南、華南要加強晚稻和一季稻的田間管理,采取以水調溫、葉面噴肥等措施防止高溫危害;加強玉米、棉花等旱地作物的田間水分管理,注意蓄水保墑。西南地區要及時收曬成熟作物和做好田間管理,降水偏多地區要改善田間通透條件,促進一季稻等作物正常灌漿結實。沿海地區要注意防范熱帶氣旋對農業生產造成的不利影響。
立秋習俗有什么
立秋習俗1:立秋節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見《禮祀·月令》)。漢代仍承此俗。《后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日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見《臨安歲時記》),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立秋習俗2:曬秋
每年立秋,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進入了曬秋最旺季節。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發展至今,全國不少地方的這種曬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篁嶺曬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后,其更演變成鄉村旅游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篁嶺賞秋拍攝。
立秋習俗3: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現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立秋習俗4:秋收互助
秋忙開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你幫我我幫你,三五成群去田間,搶收已經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頭茬、二茬、三茬、撈空茬。婦女、老人、十來歲的小孩,他們手提竹籠,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著個兒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個撂一個。”而是搬一個放在籠子里,然后放在地頭玉米穗堆子里,最后用大車拉回家。頭茬先搬已經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來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樣的辦法去搬。最后撈空茬,把剩余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齊搬回家中。看誰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給誰家搬,既不違農時,又能顆粒歸倉。
立秋習俗5:秋田娛樂
秋天,特別是秋忙前后,農事雖忙,秋種秋收,忙得不亦樂乎!但忙中也有樂趣,常見一些青年人和十余歲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后,特別是包谷長成一人高,初結穗兒的時候,田間里正是他們玩耍、做戲的場所。他們把嫩包谷穗搬下來,在地下挖一孔土窯,留上煙囪,就是一個天然的土灶,然后把嫩包谷穗放進去,到處拾柴禾,包谷頂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燒。一會兒一全窯的包谷穗全被燒熟了,豐碩的包谷宴就在田間舉行。他們還上樹捉麻雀蛋,就地打兔子,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鍋里,燒制出來。有葷有素,百味俱全。他們還把打來的柿子,弄來的紅苕,放在土窯洞里,溫燒一個時辰,就會變成香甜的柿子。這種秋田里的樂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立秋習俗6: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立秋習俗7: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城里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立秋習俗8: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立秋當天下雨有什么說法
“立秋”降溫最大的法寶是下雨,“秋前秋后一場雨,白露前后一場風”,這是人們長期觀察總結得出的結論。人們對秋雨無疑是歡迎的,“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在通常情況下,“立秋處暑有陣頭,三秋天氣多雨水”,不但下雨,有時還要打雷,這標志著“立秋響雷,百日見霜”。
“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氣溫也隨之下降一定幅度,“一場秋雨一場寒”之說即在于此。但“立秋”后無雨的情況也是有的,其標志就是“秋前北風馬上雨,秋后北風無滴水”,最直接的后果也很明顯:“立秋無雨秋干熱,立秋有雨秋落落”
農民總結的經驗秋那天下雨,意味一段時間天氣以晴朗為主;處暑那天下雨的話,一段時間天氣會很糟糕。如果立秋下雨,接下來會適合收莊稼;如果在處暑這天下雨,秋天的雨水就比較多,這樣就不利于秋收,收了也沒法曬。
立秋氣候常識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仍是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后第3日。
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于臺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根據氣候平均溫度劃分季節的標準,必須是連續5天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這樣的標準,江淮地區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進入秋天。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雖有“秋老虎”的余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
氣溫的日較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此外,秋的含義,還有莊稼快成熟的意思。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以保家衛國。另外,不論朝廷還是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后,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則嘗試新收成的米谷,以慶祝。
二十四節氣簡介
立春: 在每年公歷2月4日前后。中國習慣把它作為春季開始的節氣。
雨水: 在每年公歷2月19日前后。此時農村開始備耕生產。
驚蟄: 每年公歷3月6日前后為驚蟄。 "過了驚蟄節, 春耕不停歇"。 北方進入驚蟄,春耕大忙便開始了。
春分: 每年公歷3月21日前后太陽到達黃徑0°時為春分。 這時陽光直照赤道, 南北半球得陽光平均,所以晝夜幾乎等長。
清明: 每年公歷4月5日前后為清明。 此時中國黃河流域及大部地區的氣溫開始升高, 雨量增多, 春暖花開,天空清澈明朗, 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 另流行掃墓活動。
谷雨: 在每年公歷4月20日前后。 "雨生百谷"道出了谷雨節氣的由來。 谷雨是北方春作物播種、出苗的季節。
立夏: 中國習慣把立夏作為夏季的開始,一般在公歷5月6日前后
小滿: 每年公歷5月21日前后為小滿。 顧名思義, 小滿是指夏收作物子粒將要飽滿成熟的意思。 小滿后, 北方各地的小麥就要熟了,而黃淮流域的冬小麥將開鐮收割。
芒種: 芒種表示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季節, 一般在每年公歷6月6日前后。
夏至: 每年6月21日前后為夏至。 夏至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 同時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長的一天。
小暑: 在每年公歷7月7日左右。一般小暑后就要數伏(伏指初伏、中伏和末伏。 它是從夏至后第三庚開始的), 所以小暑標志著一年最炎熱的季節就要到來了。
大暑: 在公歷7月23日前后。 顧名思義,大暑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
立秋: 在每年公歷8月8日前后。 中國習慣上把這一天作為秋季開始。
處暑: 在每年公歷8月23日前后。 處暑是反映氣溫由熱向冷變化的節氣。
白露: 在每年9月8日前后,白露指氣溫降低,并出現露水。
秋分: 在每年公歷9月23日前后。 "秋分秋分,日夜平分"。 此時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
寒露: 在每年公歷10月8日前后。 寒露一到,華北地區便開始進入深秋, 原野一片金黃,是秋游的好時節; 而東北地區則呈初冬景象, 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卻仍郁郁蔥蔥。
霜降: 每年公歷10月23日或24日。 霜降表示氣候漸漸寒冷,北方地區已出現降霜或開始有霜。
立冬: 每年公歷11月7日前后為立冬。 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的節氣。 這時,黃河中下游地區即將結冰。
小雪: 在每年公歷11月22日前后。它表示已經到了開始下雪的季節。 此時,東北、內蒙古、華北北部地區氣候寒冷。
大雪: 每年公歷12月7日前后。 一交大雪,黃河流域的冬小麥進入了休眠期。
冬至: 每年12月22日前后為冬至。 冬至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 這天晝最短, 夜最長。 冬至過后便是"數九"了。
小寒: 在每年公歷1月6日前后。 這時正值"三九"前后, 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嚴寒時期。
大寒: 在每年公歷1月20日前后。 大寒為中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冷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