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后的洪澇災害知識
2023暴雨后的洪澇災害知識請查收!
洪澇災害發生時,居民住宅、公共設施、農田和工業生產設施被淹,環境和生活飲用水源會被污染,生態環境被破壞,病媒生物如蚊蟲、鼠類等原有生態平衡被打破,大量災民失去正常生活條件和秩序,洪水退后,被淹死的動植物、垃圾、淤泥等造成環境急劇惡化,病媒生物大量滋生,災區群眾抵抗力下降。
風險預警——腸道傳染病
洪澇災害后常見腸道傳染病主要有:
01細菌性腹瀉病(細菌性痢疾、霍亂、傷寒、致病性大腸桿菌等)
02 病毒性腹瀉病(輪狀病毒、杯狀病毒等)
03 寄生蟲腹瀉病(隱孢子蟲等)
04 其他腸道傳染病(甲肝、戊肝、手足口病等)
下暴雨時的注意事項
1、遇到暴雨天氣時要減少所有的戶外活動,因為暴雨常常伴隨著電閃雷鳴,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能不外出就不要外出。
2、雷電期間,盡量關閉家用大功率電器或易引雷擊的設備,如果外出時遇打雷,不要站在樹下和電線桿周圍,遠離危舊住房等容易造成傷亡的地點,如果是駕車在外,要盡量保持低速行駛,同時開啟后霧燈,還要不停地使用雨刷保持視野,必要時將車子停在安全的位置。
3、如果發現危房、積水等情況,要及時聯系相關部門,當遭遇險情時,要服從有關部門指揮,安全轉移。
暴雨天氣的災害是什么
暴雨是指大氣中降落到地面的水量每日達到和超過50毫米的降雨,暴雨經常夾雜著大風。降雨量每日超過100毫米的為大暴雨,超過250毫米的為特大暴雨。
暴雨來得快,雨勢猛,尤其是大范圍持續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它不僅影響工農業生產,而且可能危害人民的生命,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由于各地降水和地形特點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澇的標準也有所不同。
特大暴雨是一種災害性天氣,往往造成洪澇災害和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工程失事、堤防潰決和農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經濟損失。特別是對于一些地勢低洼、地形閉塞的地區,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農田積水和土壤水分過度飽和,會造成更多的災害。
暴雨強度和降雨量的關系
暴雨強度指的是降雨的集中程度,一般以一次暴雨的降雨量、最大瞬間降雨強度、小時降雨量等表示,暴雨強度越大就代表著降雨量越多。
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積聚的水層深度,稱之為降雨量,它可以直觀地表示降雨的多少。我國氣象局規定:小雨是指24小時內降水量不超過10毫米的雨,小到中雨為5毫米-16.9毫米,中雨為10毫米-24.9毫米,中到大雨為17毫米-37.9毫米,大雨為25毫米-49.9毫米,大到暴雨為38毫米-74.9毫米。24小時內雨量超過50毫米的稱為暴雨,超過100毫米的稱為大暴雨,超過250毫米的稱為特大暴雨。
暴雨橙色預警厲害嗎
當收到暴雨橙色預警的時候,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及時做好防暴雨應急工作,切斷有危險的室外電源,暫停戶外作業,有處于暴雨中心的地帶應及時停課、停業,保證人員安全,同時還要做好排水工作,山區也要防范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