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學習方法與技巧
另外,學生可以在預習的時候找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然后在課堂上認真聽老師進行解疑。上課認真聽講,這是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關鍵。在聽講時還應學會記錄一些重點內容,將這些記錄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如重復多次的內容,課本中一些思考題的答案等等。
2、理解性記憶
歷史是需要大量記憶和知識來支持的,所以大量的閱讀(課外歷史書籍也需大量閱讀)對學習歷史是很有幫助的。但又不能靠死記硬背,因為這樣所需時間不僅多而且效率相對較差。
3、運用概念分析問題。僅做到對概念的理解還不夠,能運用對歷史概念的準確理解來分析歷史現象才是復習中的理想境界。如運用“分封制″的概念來分析周朝分封、秦不分封而實行郡縣制、漢初分封等歷史現象的原因和結果。運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概念來分析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等。
4、把握整體結構學習初中歷史,要理清線索,把握知識的整體結構,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比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時,我們可以主要朝代為線索去學習。每本書的目錄就是知識的框架,我們要學會看目錄,通過它掌握知識整體結構。縱觀歷年中考試卷,考的都是主干知識,如果我們理清了線索,掌握了知識的整體結構,考試時也就能得心應手了。
5、學會歸納整理
歷史是從古到今發展演變而來的,我們在學習時要注意知識的前后聯系。例如,在學習中國歷史“香港回歸”時,我們應聯系前面所學知識,回顧香港是如何被英國占領的相關知識。在學習世界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我們應聯想到中國歷史“五四運動”的發生。
經常注意前后聯系,我們就能弄清楚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便于理解掌握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還要學會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進一步使知識系統化。例如,我們可以就“港澳、臺灣問題”、“三次科技革命”等專題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這樣也有利于知識的掌握。
初中歷史三個學習方法
1要學會使用好課本
初中的歷史比較簡單,但要想學好卻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歷史新教材,課本知識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課本的基本結構。一般說歷史課本的每一課通常分為幾部分內容,大字部分是該課的主要內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點都在這一部分。
因此同學們應該對該部分進行精讀,著重掌握這一部分的內容,要學會分析這一部分哪些是重點,那些不是重點,哪些內容是要求一定要記住的,哪些內容屬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點,才能在學習中做到有的放矢,對知識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
此外,課本有些內容是用小字印刷的,這部分內容不是課本的主要內容,編排的目的是為了增大同學們的知識面,不一定要記的,但是同學們可以閱讀,最好結合課本的大字不分來看。
2巧妙記憶歷史知識
從初一到初三的歷史知識信息量非常大,中考涉及面又廣,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快速、準確地記住這些歷史知識呢?在初中歷史學習方法中,為了突破記憶難關,首先我們要反復記憶,持之以恒。
人的記憶是有一定周期性的,學習后出現遺忘是一種正常現象,為了避免遺忘,我們要不斷變換角度,進行思考性的記憶。然后學會歸納比較,總結分析,加強對所學重難點知識的理解。最后提綱挈領,把握全局,即清晰地把握課本內容的連接、線索和事件范圍,從宏觀上把握課本內容。
3學會歸納總結
學習政治和歷史不能僅僅是囫圇吞棗似的死記硬背,要學會歸納總結。對于初中的歷史,可以以時間為線索把所學的歷史事件串起來,然后拓展,拓寬自己的歷史知識面,進而牢牢掌握課本的內容。
對于初中的政治,可以把類似的熱點話題總結到一起,比較他們的不同點,比較他們反映事實的差異。把政治和歷史知識點用自己的方法歸納總結起來,有助于學習和掌握。
初中歷史怎么學才能考高分
1.用思維導圖理解記憶
這是一種全新的思維學習方式,可以把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來,方便理解式記憶。大家都知道,歷史的學習沒有捷徑可走,有的只是“死記硬背”,但是“死記硬背”也要講究一定的技巧,還要運用一些工具,而思維導圖就是這樣的便捷工具之一。
2.到歷史事件發生地學習
加深對歷史知識的深刻理解和記憶,親身到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學習是最佳途徑。例如講到虎門銷煙,可以去廣東東莞的虎門銷煙公園進行實踐學習;講到井岡山根據地的歷史,可以去井岡山革命歷史博物館和井岡山根據地實地考察學習。當然,如果沒有實踐條件的話,也可以利用網上展館或者視頻的方式進行直觀的學習,這樣更加有利于深刻理解和記憶。
3.多看與歷史相關的書籍
可以選擇一些具有歷史學習意義和故事性與一體的書籍進行閱讀,以便提升學習效果。俗話說,有興趣才會有學習動力,學習歷史也是如此。如果對于學習歷史沒有興趣的話,那是不可能學好歷史的。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購買一些歷史相關的書籍,多進行閱讀,一來可以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二來還可以豐富知識。
4.學會做好學習筆記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做學習筆記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無論是在課堂學習上,還是在課后自主學習時,都需要認真做好學習筆記,通過多寫、多記來加深對各個歷史階段事情的理解,從而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今后的歷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此外,學習初中歷史也需要多做練習題,還可以多看看歷史革命題材電視和電影,通過多種形式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技巧,從而提升歷史學習成績。
初中必背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云南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北京人生活的時間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
1、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表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通過推舉選出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2、約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時盤庚遷都至殷并使統治穩定下來。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記熟書P12的司母戊鼎圖)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銅器中的精品。
4、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發兵滅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實行分封制,春秋時期,分封制開始瓦解。戰國時期,分封制逐漸被郡縣制取代。秦時實行中央集權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機構:中央實行一省制: 元朝廢除三省,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設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地方實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初中歷史重點知識點
春秋戰國(東周)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結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是齊國的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使國家日益強大。最后一個霸主是越王勾踐。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有齊、楚、秦、燕、趙、魏、韓,史稱“戰國七雄”(各主要諸侯國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東齊、上中下是趙魏韓)。趙、魏、韓是由春秋時期的晉國分裂而來的。
4、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實行商鞅變法,戰國時,地處最西邊的諸侯是秦國。
5、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現鐵農具的時期是春秋時期
6、戰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變成“水汗從人,不知饑饉”,有“天府之國”美稱。
7、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漢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稱鐘鼎文。雕塑藝術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商朝。
8、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經》里;莊子是戰國時道家學派的繼承人物。
9、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詩經》,編訂了《春秋》,其言行記載在《論語》中;戰國時期的孟子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物,他們主張實行“仁政”,認為“民為貴,君為輕”,反對連年不斷的兼并戰爭。
10、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子,他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權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現實需要進行改革,以法治國。
12、孫武是春秋晚期齊國杰出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一書;戰國時杰出的軍事家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13、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對社會變化第一文庫網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