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高中必修一歷史知識點總結:“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
1、“一國兩制”的構想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1981年人大委員長葉劍英發表談話,建議國共兩黨對等談判,實行第三次國共合作。20世紀80年代初,針對臺灣問題,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一國,就是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制,就是兩種社會制度。這一構想是一項大膽、創造性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完成祖國統一的指導方針,是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解決國際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2、香港、澳門的回歸
①條件:改革開放后中國綜合國力的上升;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一國兩制”方針的正確;港澳同胞渴望回歸。
②經過:1984年中英正式簽署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1987年中葡正式簽署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
③意義:港澳的回歸,為用“一國兩制”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實踐的范例;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被侵略的國恥,開創了港澳與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標志著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為國際社會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歷史遺留問題提供新的范例,標志著中國人民為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事業作出了新的貢獻。
3、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
①幾個觀點: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一國兩制”。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基本立場:“一國兩制”,和平統一。針對“臺獨”,決不承諾“不使用武力”,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離出去。
②進程: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會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倡議直接“三通”;國防部長徐向前宣布停止炮擊金門,實現了兩岸真正停火。
1987年起臺灣當局采取了一些開放措施,海峽兩岸長期隔絕的狀態終于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歷史性變化。
1992年海協會與海基會達成“一個中國”的共識,這是兩岸關系發展的一次歷史性突破;
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和平之旅”訪問團訪問大陸,促進了兩岸關系的新發展。
2008年兩岸終于實現了直接“三通”。
③影響統一的因素:臺灣島內的分裂因素,企圖制造“兩個中國”和“一中一臺”;國際反華勢力干涉臺灣事務。
高中必修一歷史知識點總結:新中國初期的對外關系
1、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方針和政策
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具體表現是實行“另起爐灶”、“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一邊倒”三大外交政策。
2、新中國建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
①建國一年內,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有利于促進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有利于打破帝國主義孤立封鎖中國的政策,鞏固中蘇兩國人民的友誼。
②為了同鄰國和新興民族國家發展友好關系,1953年中印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與印度、緬甸正式提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它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為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的基本準則,它超越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以其包容性和開放性逐漸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③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地位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并發揮了積極作用。
④1955年參加亞非萬隆國際會議,面對帝國主義的破壞、破壞以及與會國的矛盾,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成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同時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系,會后,更多的亞非國家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