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初一歷史的方法
從初一開始,學生才系統地學習歷史。雖然我們常常說學習沒有固定的方法,但是好的方法可以使學生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歷史的學習也是一樣。讓我們來看一下學好初一歷史的方法都有哪些吧!
學好初一歷史的方法1、未雨綢繆第一部曲──預習要充分
預習是首要環節。預習的目的在于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了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的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學習新課前必須預習。預習時要認真仔細地閱讀新課內容,預習時要讀懂詞句,聯系有關知識,了解課文內容及重點難點,劃出生字新詞或概念。預習時要邊讀邊記,把疑難問題注在書上,為上課作好準備。課前預習中如果發現有與新知識相關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舊知識時,應先回頭來重溫舊課,并弄懂舊知識。
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堅持每天預習。在預習的時候,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預習當作任務完成,而要將它作為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來看待。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學好初一歷史的方法2、聚精會神第二部曲──聽課要認真
聽課是關鍵環節。聽課是學生在課堂學習時的一種主要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一般來說,一堂歷史課所涉及的內容(如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過程等)、概念(如歷史的時間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現(如一個歷史事件的過程,教師不可能在一節課上重復講述)。聽歷史課的方法,可分為“聽”、“思”、“記”三個方面。所謂“聽”,即在聽課時要抱著認真的學習態度,集中注意力,及時和準確地吸收教師所講的內容,尤要關注要點,把握重要之處。所謂“思”,即在聽課時要主動進行思考,一方面要對聽到語音、語義等進行辨識,對所傳達的信息及時作出反應;一方面還要對信息加以篩選,以吸收有價值的信息:聽課的思考也包括考慮是不是聽懂了,有沒有疑問等自我質疑。所謂“記”,是指在聽講的過程中在筆記本上做聽課筆記。歷史課堂筆記,一般是記錄板書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還可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筆記要整潔,以便于復習。
學好初一歷史的方法3、學而時習之第三部曲──復習要及時
“學而時習之”。復習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要達到“在腦子里翻書”的境界。一般來說,復習的類型有隨堂復習、課下復習、階段復習、期末復習等,每一種類型的復習目的、復習范圍、復習要求是不同的。復習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學習筆記、編寫復習提綱、重點閱讀、比較相關的知識、對知識進行分類與歸納、構建知識體系等,并與練習相結合。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因為歷史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
學好初一歷史的方法4、及時演練第四部曲──練習再提高
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還要提高我們的應用能力,進行鞏固練習。練習題分為兩類,一類是考查記憶能力的,把書背會了,就行;一類是側重于考查思維的,這一部分題目如果你沒有那個能力,書背得再多也沒用。練習對于知識的鞏固、技能的運用等是必要的,有意義的練習實際上是一種新情境下的繼續學習,學會做作業,也是學習的一個方面。要熟悉各種題型的特點和規則,按照要求進行解題;要把握答題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總之,運用正確的方法和策略,把握好歷史的知識脈絡,汲取智慧和營養,就能學好歷史,并用歷史知識來豐富我們的人生。
學好初一歷史的方法5、掌握歷史學習難點與對策
1、難在記憶——內容繁多,難理頭緒,記不住,容易忘。
具體對策:硬背不如巧記,貴在每日堅持,切忌考前突擊。
實用舉例:
①奇數法記年代: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爭和新文化運動、1917張勛復辟、1919五四運動、1921中共成立。
②中外史對比法:1939--1945二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抗日戰爭
③因果推導法:市場(根本)——走私鴉片——銷煙(直接)——鴉片戰爭
④濃縮轉化法:戊戌變法——“變”(政治:君主立憲;經濟:發展資本主義)
2、難在答題——題能看懂,答案難做,容易失分。
具體對策:“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點,做到心中有數;“二找”,按照題意,回歸課本,找到相關知識點;“三規范”,答題語言規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問題。
實用舉例:2007年太原市中考《文綜卷•歷史部分》的三道題目解析。
①列舉:周恩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三件事(3分)1927:領導南昌起義;1935:參加遵義會議,支持毛澤東正確主張;1936: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敘述要簡單、準確
②材料解析:大國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將材料中的語句加以概括和轉化出對內改革(依據國情選擇發展道路)、對外學習借鑒他國經驗兩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
20世紀最后30年的時代特征?(4分) 應包含政治(總趨勢——和平與發展,國際關系特點——美蘇爭霸到多極化)、經濟(知識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和區域集團化)、科技(高科技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
3、難在復習——書有幾本,題海無邊,難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體對策:文明史,歷史復習的新角度;
專題化,歷史考試的總趨勢;重基礎,體現基本能力要求;重現實,適度結合熱點命題。
實用舉例:①2007年高考的一道選擇題引發的爭議;謚號、廟號、帝號、年號的差別——文科更注重積累。
②《大國崛起》熱映引發的出題熱;從整體設問:共同原因、經驗、共同目標、啟示等;從單個國家設問:如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響(啟示);關系:個別原因已包含了共同原因。
③文明史觀在命題中的體現和做題的要求。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命題更關注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大事件,如生產工具變革、三次工業革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