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
7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一
1、元謀人:170萬年,已經使用火,在云南元謀地區。(長江流域)
2、北京人:70萬——20萬年,不僅會使用火,還會管理火。長相還比較像猿,勞動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3、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促進了體質的發展和腦的進化。
4、山頂洞人距今1.8萬年。已經會刮磨和鉆孔,學會了人工取火。
5、半坡聚落距今6000年,位于陜西半坡,最早種植粟,生產彩陶。
6、河姆渡聚落距今7000年,位于浙江余姚,最早種植水稻,生產黑陶。
7、河姆渡和半坡聚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8、炎帝的貢獻:改進農具,教人農耕,嘗遍百草,發明醫藥,是中華原始農業和醫藥學的創始人。
9、黃帝的貢獻:宮室、車船、兵器、衣裳,還讓下屬官員發明文字、歷法、算數和音樂。他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抽絲的技術。
10、為了爭奪部落聯盟的領導權,炎帝和黃帝曾經聯合打敗了以蚩尤為首的部落。
11、炎帝和黃帝為了爭奪中原地區,在“阪泉之野”展開大戰。
12、龍的形象是眾多部落圖騰的融合體,反映出不同部落之間從戰爭走向聯合,進而構成了華夏民族的主體。
13、堯、舜、禹時期,通過推舉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的方法,后人稱之為“禪讓”。
14、大禹吸取其父失敗的教訓,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結合的方法,把洶涌的洪水引入大海。
15、禹把全國劃為“九州”,并鑄造象征最高權力的“九鼎”。
16、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定都陽城。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承父位,開始了“家天下”的歷史。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17、公元前1600年,商部首領湯,聯合周邊各部落起兵打敗了桀,建立商朝,建都在亳。
18、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領周武王,聯合800多個部落在牧野擊敗商朝軍隊。紂王自焚,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19、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歷史稱為東周。
20、分封制: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個諸侯,稱為“授民授疆土”,由諸侯管理當地的事務。諸侯國是周設在各地的據點,起著拱衛王室的作用。
21、諸侯的義務:保衛周王、朝覲、納貢和服役。
22、分封制的作用和影響:打破了夏商時期眾邦林立的狀態,加強了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系。西周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密切了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
23、夏商西周社會以血緣親疏關系區分尊卑等級。西周時,周王以下的諸侯、卿大夫、士是享有各種特權的貴族。大小貴族往往兼任各級官員,構成統治階級。
24、西周國家管理被統治階級靠的是:軍隊、刑法與禮儀教化。
25、東周分為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與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兩個時期。
26、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
27、最先稱霸的是齊桓公。因為:齊國有漁鹽之利;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策略得當,運用“尊王攘夷”的口號。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舉行諸侯盟會,周天子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稱霸成功的標志)。
28、晉文公稱霸有關的戰役:城濮之戰(退避三舍)。
29、楚莊王稱霸:在邲打敗晉國。(楚王問鼎)
30、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
31、六國之間為了共同抗秦,南北聯合的政策叫做“合縱”。
32、秦利用六國間的矛盾,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稱為“連橫”。
33、西周時期,大規模集體耕作的場面被描寫為“千耦其耘”。
34、春秋時期,鐵制工具開始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領域。戰國時期,人們開始使用兩牛牽引的犁進行耕作。
35、史書上記載“公作則遲,分地則速”,反映個體生產取代大規模強制性集體耕作,個體小農逐漸成為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新興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36、魏國首開變法之風。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實行變法。
37、戰國時期的變法,影響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公元前356年,商鞅開始變法,主要內容:①編制戶口,加強刑罰。②獎勵生產。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勞役。③獎勵軍功。立了軍功的人,按照功勞的大小封爵。④承認土地私有。⑤推行縣制。⑥統一度量衡。
38、變法的作用和影響:經過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后兼并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9、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殷商出土的甲骨文卜辭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對研究商朝的歷史有重要價值。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惟殷先人,有典有冊。)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漢字與甲骨文有著淵源關系。
40、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四羊方尊是最精美的青銅器;四川三星堆文化是商代蜀文化的代表(青銅立人像)。
41、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稱為銘文,也叫金文。金文是研究商周歷史的重要資料,對研究漢字的發展和書法藝術也有重要價值。
4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思想:主要是“仁”和“禮”兩部分。“仁”就是要愛人,要廣泛地理解和體貼別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應強加于人。“禮”就是要求人們能夠約束自己,加強個人修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范。政治方面:提倡“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國。教育貢獻:①創辦私學,有教無類。②鼓勵學生要獨立思考,敢于堅持正確的意見。③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教學視頻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43、春秋時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包含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老子的思想被弟子整理成《道德經》流傳下來,對后世影響深遠。
44、墨家: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人對人的壓迫,反對不義的掠奪戰爭。
45、儒家:孟子,主張“施仁政于民”,還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觀念。
7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二
46、道家:莊子,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47、法家:韓非子,主張實行“法治”,加強中央集權。
48、兵家:孫武,《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49、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主要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部分組成。東邊的內江用于灌溉,西邊的外江用于分洪。主要作用:防洪、灌溉。都江堰的建設,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人稱“天府之國”。
50、銅鐘是周朝貴族在祭祀、宴會等活動中使用的樂器。古代常把幾件銅鐘組合成一套,它們形狀相同,大小不一,稱編鐘。它表明,兩千多年前我國的音樂文化已達到很高水平。在出土的編鐘中,以湖北隨州的戰國青銅曾侯乙編鐘最為精美。
51、秦國實現統一的歷史原因:①戰國以來,隨著各國經濟文化聯系的不斷加強,政治上的分裂狀態阻礙了社會發展,統一成為大勢所趨。(根本原因)②商鞅變法之后,秦國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③成平之戰后,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國的攻勢。
52、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國先后兼并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喊趙薇去演戲)
53、秦王朝建立的歷史意義:①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定都咸陽,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關鍵詞記憶法:建立了一個怎樣的國家)②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國長期割據爭戰的局面,將中國歷史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54、秦國快速滅亡的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①刑罰嚴酷;②徭役沉重;③秦二世昏庸殘暴。
55、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年夏,起義地點為大澤鄉;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起義軍建立了張楚政權。最終起義失敗。歷史意義: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它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56、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以后,各地反秦斗爭仍在繼續。公元前207年,項羽經過巨鹿之戰(以少勝多,“破釜沉舟”),大敗秦軍主力,劉邦攻取咸陽,秦國滅亡。后項羽和劉邦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戰爭,史稱“楚漢戰爭”,后劉邦勝利,建立西漢。
57、秦朝滅亡之后,項羽與劉邦之間進行的爭奪皇位的戰爭,被稱為“楚漢戰爭”。
58、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政治方面:①中央:建立黃帝制度;設立丞相(幫助黃帝處理國家政事)、太尉(掌管軍事)、御史大夫(負責檢查百官);②在地方,實行郡縣制。郡的長官稱為郡守,縣的長官稱為。經濟、文化方面:①車同軌,書同文;②統一貨幣、度量衡。軍事方面:御匈奴,修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不是修建長城,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修繕和增補)思想方面:焚書坑儒。
59、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的措施:思想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政治方面:①頒布“推恩令”(主父偃),削弱封國勢力。②強化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監察和檢舉京師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為;在地方:把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域,稱為“十三州部”,每個州部派刺史一,負責監察地方官員。
60、推恩令:漢武帝采取大臣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了讓自己的嫡長子繼承王位外,還可以推“私恩”,把王國封地分給其他子弟,黃帝封這些子弟為侯。新封的侯國歸中央直接統轄的郡管理。結果:原來的王國被分成許多小侯國,實力大大減弱,無力和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諸侯國子弟,自然對黃帝感恩戴德。漢武帝不費一兵,不損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諸侯王封國勢力。
61、匈奴在戰國時期逐漸興起,開始了與中原王朝的和戰,其首領被稱為“單于”。
看過“7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