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人教版初二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
2016人教版初二歷史下冊知識點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一、成立1949.10.1
1、籌備: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
內容:(通過-選舉-決定-建立)
①通過“共同綱領”
②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及其主席
③決定國旗、代國歌、首都、紀年
④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2、標志:開國大典1949.10.1
3、意義
(1)國內: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注意理解)
①對國家的影響: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 ②對人民的影響: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2)國外(國際):
①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
②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
二、鞏固
1、西藏和平解放
(1)時間、代表:1951、阿沛 阿旺晉美
(2)意義:鞏固了新中國政權,大陸統一,民族團結。
2、抗美援朝
(1)必要性(原因):美國入侵朝鮮和對中國的侵略活動威脅到中國安全
(2)時間:1950.10——1953.7
(3)司令員和軍隊:彭德懷和中國人民志愿軍
(4)意義:
①鞏固了新中國政權
②志愿軍戰士發揚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被譽為“最可愛的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③沉重打擊了美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④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創造了和平安定的周邊環境;
3、土地改革
(1)必要性(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2)時間:1950——1952底(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基本完成土改)
(3)內容: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4)意義(祥見課本13頁)
①對地主和農民的影響:消滅地主,農民成為土地主人;
②鞏固人民政權
③推動了農村和農業發展,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2016人教版初二歷史下冊知識點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一、成功的探索
1、“一五計劃”(1953——1957)
(1)必要性及目的(背景、原因):
我國的工業化水平很低;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經濟建設。
(2)基本任務:(一個重點,兩個相應)
重點發展重工業,相應地發展輕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及商業,相應地培養人才;
(3)成就
①工業方面:
A、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第一個飛機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 ②交通運輸業方面:武漢長建大橋、川藏、新藏、青藏公路
(4)意義: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工業化開始起步。
2、共和國第一部憲法
(1)頒布:1954.9第一屆全國人大
(2)內容: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和社會主義,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3)意義: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反映人民利益。
3、三大改造1953——1956底
B、形成東北工業基地、加強了沿海工業基地、在華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
4、中共八大1956
(1)內容:①主要矛盾②主要任務(要知道具體內容)
(2)意義:良好開端(詳見課本27頁)
二、探索中的失誤
1、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會運動1958年開始 評價:
(1)積極: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建成社會主義的美好愿望
(2)消極: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嚴重失誤,那時再加上自然災害等因素,造成國家和人民面臨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
2、“__”1966——1976 (1)原因
①毛澤東對階級斗爭形勢的錯誤估計,犯了嚴重的“左”傾錯誤 ②反革命集團利用了毛的錯誤
(2)兩個反革命集團:江青反革命集團和林彪反革命集團 三、建設成就和模范人物(鄧稼先、王進喜、焦裕祿、雷鋒)
2016人教版初二歷史下冊知識點第三單元 建設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一、重要會議(鄧小平理論中關于建設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過程)
二、改革開放
1、改革
(1)農村改革(措施):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 (2)城市改革(1985年開始,重點是國企改革)措施如下:
①所有制:把單一的公有制發展成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 ②管理:政企分開,擴大企業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 ③分配: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2、開放
(1)格局: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2)目的(也是意義):引進人才、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為現代化建設服務。 三、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
1、民主建設的加強:平反冤假錯案(1980年平反劉少奇案)
2、法制建設的加強全國人大加緊立法工作,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
2016人教版初二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一、民族團結
1、處理民族關系的政策:民族區域自治 (1)背景、原因:
①民族關系:相互依存、不可分離 ②民族格局:大雜居、小聚居 (2)提出:籌建新中國時
(3)含義: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建立民族自治機關,由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的事務。我國建立了五個省級自治區。(要知道是哪五個)
(4)意義:
①對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和地區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②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發展:各民族共同發展
(1)西藏:重要牧區
(2)內蒙古自治區:商品糧基地
(3)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我國第二大橡膠基地
二、祖國統一
1、港澳回歸(香港-1997 澳門-1999)
(1)政策(構想):一國兩制
①提出:20世紀80年代初 鄧小平
②內容: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臺實行資本主義制度。(2)意義:洗雪百年國恥,在祖國統一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2、海峽兩岸的交往(閱讀本節課課文了解即可)
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一、國防建設
1、海軍的建立(1949年第一支海軍—華東軍區海軍建立) 2、空軍的建立(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
3、導彈部隊的發展(主要擔任核反擊任務;1966年中國組建戰略導彈部隊) 二、外交成就
1、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建國初期的外交成就
(1)1953年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①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②意義:國際影響深遠,成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
(2)1955年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并提出“求同存異”,促進會議取得成功。 ①會議特征(性質):第一次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 ②會議主題:討論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
3、70年代以來的外交成就 成就:
(1)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1 (2)中美關系正常化1972,中美建交1979 (3)中日建交1972
(4)中國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2001(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原因: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國際影響增強。
第六單元 科技教育與文化
一、科技成就
1、“兩彈一星”(1964原子彈、1964和1966導彈、1970人造地球衛星)
2、無人飛船和載人飛船(1999-無人飛船 “神一”和2003-載人飛船 “神五”)
3、(秈型)高產雜交水稻:1973-袁隆平 4、制定863計劃(1986.3)
(1)背景:為了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挑戰,發展高新技術,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2)高科技領域(8個)
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海洋高技術
二、教育的發展
1、成就(表現)
(1)基礎教育發面
①辦學條件得到改善
②到2000年全國基本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③我國義務教育發展水平已居發展中人口大國前列 (2)、高等教育方面
①規模大、數量多、學科全、結構合理 ②教育質量和辦學條件提高
③科學技術工作(學術工作)成績顯著 2、原因
(1)國家重視教育發展
(2)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和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三、文化與體育的發展(表現和原因)(內容簡單,無需總結,參看筆記和課本)
第七單元 社會生活(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一、衣食住行的變遷(改革開放前后進行對比)
1表現(內容簡單,無需總結,見課本112-113頁)
2、原因:改革開放后,經濟的發展和思想觀念的解放。
二、就業和社會保障的變化(改革開放前后進行對比)
1、就業制度的變化:“鐵飯碗”被打破,就業渠道拓寬,自主擇業、持證上崗、公開招聘等。
2、社會保障制度向成熟邁進(措施或者表現)(三制度)
(1)建立城市居民生活保障制度
(2)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3)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全面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