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知識點
2016年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知識點:上冊
第1課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
一、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云南元謀(最早)二、北京人(距今約70—20萬年)北京周口店1、形貌、體質特征 2、直立行走
3、制造工具(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4、使用天然火 5、群居生活(最原始的社會組織形式)
6、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三、山頂洞人
1、刮磨和鉆孔
2、佩帶飾品(愛美的表現)
3、人工取火(燧人氏)
思考題:火的使用對人類生存和進化有何作用?
第2課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一、比較異同
半坡聚落 河姆渡聚落
地區 黃河流域 長江流域
時間 距今約6000多年 距今約7000年
房屋 半地穴式 干欄式
農作物 粟、白菜、芥菜 水稻
牲畜 豬、狗 豬、狗、水牛
工具 磨制石器 磨制、骨制工具
陶器 彩陶 黑陶
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1、距今約四五千年
2、殉葬品(出現私有財產、貧富分化)
概念:氏族和農耕文化
第3課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一、炎帝與黃帝
1、主要事跡
2、華夏族的形成
二、禪讓——堯、舜、禹三、大禹治水
思考題:1、為什么說炎黃是華夏族的祖先?
2、如何區別傳說和史實?
第5課夏商西周的更迭
一、夏朝——第一個國家
學派 人物 代表作 政治思想
墨家 墨子 《墨子》 兼愛,非攻
儒家 孟子 《孟子》 仁政,民貴君輕
法家 韓非子 《韓非子》 “法”治,中央集權
道家 莊子 《莊子》 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1、時間: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陽城
4、禪讓制(啟繼承父位,開始“家天下”)
5、國家象征(城堡和大型宮殿)
二、商朝
1、時間:公元前1600年
2、建立者:湯
3、都城:亳、殷
4、青銅器的使用和發展(商朝文明的標志)
三、西周
1、時間: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鎬京
掌握:公元紀年的推算。
第6課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一、西周的分封制
實行目的、主要內容、作用
二、等級劃分——以血緣親疏關系區分
三、軍隊、刑法與禮儀教化
1、軍隊和刑法——對外征戰和對內鎮壓反抗
2、禮儀教化——目的、作用
第7課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一、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二、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七雄:韓、趙、魏(晉分裂)、齊、楚、燕、秦
思考:1、齊桓公為什么能首先稱霸?
2、合縱連橫策略(原因、失敗原因)
成語故事:退避三舍、問鼎中原、朝秦暮楚、
臥薪嘗膽、縱橫捭闔
第8課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
一、從千耦其耕到個體農耕
1、鐵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廣(根本原因)
2、個體小農——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
3、新興地主
二、競相改革的風潮——目的:確立地主階級統治
魏—李悝、楚—吳起、韓—申不害、齊—鄒忌
三、商鞅變法
1、時間(公元前356年)、內容、作用
第9課甲骨文與青銅器
一、甲骨文
1、文字的出現——人類進入文明時期的重要標志
2、甲骨文的價值
二、青銅器
1、鼎盛時期:商朝
2、特點
3、代表作:“司母戊鼎”(最大)
第10課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一、孔子
1、春秋末年魯國人
2、主要思想:“仁”和“禮”
3、《論語》
二、百家爭鳴——直接原因:社會大變革
諸子百家簡表
延伸:《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
第11課先民的智慧和創造
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者:李冰父子
2、都江堰主體部分
3、都江堰的作用
二、神奇的編鐘
1、銅鐘和編鐘
2、編鐘神奇在哪
人物:魯班
思考:為什么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第13課秦帝國的興亡
一、秦的統一——第一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
1、長平之戰
2、時間:公元前221年
3、意義
二、秦末農民戰爭
1、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陳勝吳廣起義(意義)
三、楚漢之爭
成語故事:紙上談兵、揭竿而起、
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第14課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 一、政治方面:“廢分封,立郡縣” 二、經濟文化方面:“車同軌,書同文” 三、思想方面:焚書坑儒 四、軍事方面:御匈奴,筑長城
思考:1、秦朝實行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和影響。
2、如何評價秦始皇。
第15課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
一、西漢建立
1、時間:公元前202年
2、建立者:劉邦
3、都城:長安
二、大一統措施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削弱封國勢力,頒布“推恩令”(直接原因,巧妙之處)
強化監察制度,設立司隸校尉和刺史
思考:評價漢武帝。
第16課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
一、中原與匈奴的和戰關系
1、蒙恬北伐(秦始皇)
2、與單于和親(漢高祖)
3、衛青、霍去病擊敗匈奴(漢武帝)
4、昭君出塞(漢元帝)
二、張騫通西域
1、時間: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第二次公元前119年
2、作用
3、西域設置西域都護——新疆歸中央統轄
三、絲綢之路
路線、作用
第17課先進的科學技術
一、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
1、紙的發明——“積漂絮成絮片”
2、紙的改進——蔡倫(蔡侯紙)
3、傳播
二、醫學
1、“醫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2、“神醫”華佗——“麻沸散”
三、《九章算術》
思考:造紙術的發明對人類文化發展有什么貢獻? 第18課昌盛的文化
一、宗教
1、佛教――源于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中原
2、道教――東漢年間土生土長
二、史學――司馬遷與《史記》
三、雕塑――秦始皇陵兵馬俑
第20課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曹操統一北方(原因)
二、三國鼎立(經過)
文學:《三國志》
思考:評價曹操
第21課南方經濟的發展
一、人口南遷
1、北方人口南遷的主要原因——南方安定
2、北方人口南遷帶來的影響
二、淝水之戰
江南經濟的發展
1、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
2、江南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
成語故事:草木皆兵、風聲鶴唳
第22課北方的民族匯聚
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目的、內容、影響、評價
第23課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
項目 人物 成 就
數學 祖沖之 推算出圓周率到小數點后第七位 農學 賈思勰 《齊民要術》
地理學 酈道元 《水經注》
第24課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藝術成就
書法藝術 → 王羲之(書圣):《蘭亭序》
繪畫藝術 → 顧愷之:《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石窟藝術 → 云岡石窟(大同)龍門石窟(洛陽)
2016年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知識點:下冊
第1課隋的統一與大運河
1、隋朝時開鑿了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連接了今天的杭州和北京。因此,唐朝人要運送貨物到洛陽,最為便捷的就是走大運河,人們也可以乘船由杭州直達北京。
2、唐朝之前的朝代是隋朝。隋朝滅亡主要是因為統治殘暴。
第2課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3、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被稱為唐高祖。
4、唐朝的中央機構中, “三省”是互為牽制的平行機構,中書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門下省負責審核,尚書省負責政令執行。尚書省下設有六部,分管具體政務。例如,唐朝為籌措大型工程的錢糧,首先由中書官起草一份詔令,接下來交門下省審議,最后交尚書省執行。
5、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納諫,納諫就是采納意見。貞觀是唐太宗的年號,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了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景象,史稱“貞觀之治”。
6、唐太宗時,敢于直言,前后上諫200多次,被唐太宗比喻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鏡子的名臣是魏征。
7、唐太宗李世民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其中的“君”是指帝王。
8、唐太宗李世民說: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唐太宗即位初期勵精圖治又謹慎從事,這主要是因為他目睹了隋朝的滅亡。
9、《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律,在歷史上對亞洲各國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3課氣度恢弘的隆盛時代
10、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11、武則天頒布《姓氏錄》,將武氏列為一等,主要是為了鞏固統治。
12、武則天統治時期,最值得我們肯定的是(1)大力發展生產,(2)重用有才能的人。武則天在歷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總體上來說,社會是進步的。
13、唐朝的全盛局面出現在唐玄宗在位時期,他統治前期的年號是開元,因而唐玄宗統治的前期被稱為“開元盛世“。
14、歷史上唐朝三個強盛時期依順序為唐太宗時的“貞觀之治”;武則天時的“貞觀遺風”;唐玄宗時的“開元盛世”。
第4課昂揚進取的社會風貌
15、農業生產要使用農具,唐朝發明的筒車主要用于灌溉。犁主要用于翻土。
16、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一種選官制度,主要目的是選拔官員。
17、唐時出現了“胡漢交融”的局面,這里“胡”是指邊疆少數民族。
18、古代的科舉制有“五十少進士”,“少”的意思是年少,說明進士科的考試難度最大。
第5課“和同為一家”
19、唐朝時,居住在今蒙古高原一帶的主要民族是突厥,居住在今西藏地區的主要民族是吐蕃。
20、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西藏,她的丈夫松贊干布是藏族的杰出政治家。
21、“天可汗”是西北少數民族各部對唐太宗的尊稱。
第6課開放與交流
22、唐朝首都長安有東市、西市。“市”是指市場。
23、鑒真東渡,玄奘西行,兩人的目的都是弘揚佛法。玄奘就是《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
24、被稱為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的是日本。
第7課重大發明與科技創新
25、雕版印刷的字是刻上去的,公元868年印制的《金剛經》就是這種雕版印刷品。
26、火藥的發明與古代的煉丹有關,當時的煉丹有點類似于今天的醫藥學研究,當時的煉丹的人有點類似于今天的化學家。火藥是戰爭的利器。
27、中國最早將火藥用于軍事是在唐朝。但是中國人發明火藥后,更多的是將火藥應用于煙花爆竹。
28、隋朝時,李春設計修建了趙州橋,趙州橋總共有五個孔,一大四小,大孔兩側各有兩個小孔。四個小孔的作用在于減輕橋的自重、增強排泄洪水的能力。
第12課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
29、出現在宋代的交子是一種貨幣。
30、到了宋代,南方經濟已經超過北方,我國的經濟重心南移最后完成。這主要是因為南方戰亂較少。
31、宋代人將煤稱為“石炭”。
32、到了南宋時期,人們的主食主要來自于水稻。宋代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蘇湖”位于太湖流域,表明太湖流域的水稻產量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13課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33、出現在宋代的“瓦舍“是娛樂場所。到瓦舍來娛樂的人主要是市民。
34、宋代“士農工商”中“士”是指讀書人。
第14課元帝國拓展統一多民族國家基業
35、完成蒙古統一大業的人是被譽為“一代天驕”的鐵木真,他被蒙古貴族推舉為成吉思汗。
36、元朝實行民族岐視政策,將全國人分為四等。
37、元朝時,遷居中國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與漢人以及蒙古人,在我國形成的一個新民族是回族,他們一般信仰伊斯蘭教。
38、歷史上著名的元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
39、元朝時,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是中書省。地方上的最高的機構是省。
第15課推動社會進步的科技成就
40、我國是發明印刷術的國家,活字印刷術出現于北宋。活字印刷相對于以往的印刷技術而言,其母字可以重復使用,能節省費用,提高效率。
41、指南針能在軍事、生活、生產方面發揮作用。
42、指南針的發明有利于將世界各地聯系在一起。
43、在棉布成為主要衣料之前,多數的中國人主要的衣料是麻。黃道婆的貢獻主要在于改進棉紡織技術。
第16課繁榮的宋元文化
44、元雜劇作家中最負盛名的是關漢卿。
45、《資治通鑒》的主要編者是司馬光。“鑒”的含義是借鑒。
46、我們知道唐詩宋詞元曲,其中“詞”是一種長短句。
第18課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
47、朱元璋廢除實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主要是為了抓權。
48、明朝為了監視官員和百姓,設立了一些機構,這些機構合稱廠衛,這些機構都掌握在宦官手中。
49、清朝建立軍機處的目的是加強皇帝的權力。
50、明清朝時期加強思想文化專制,典型的表現是大搞文字獄,目的就在于鉗制思想。
第22課科學技術與世俗文學
51.李時珍的代表作《本草綱目》是一部醫藥學著作,李時珍是我國著名的醫藥學家。
52、《水滸傳》由許多故事組成,但每一個故事基本上都是一個主題,即官逼民反。
53、曹操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之一。
54、宋應星的代表作《天工開物》是一部科技著作,被譽為17世紀中國科技的百科全書。
55、明清時期,我國的科學技術較西方已經有了很大的差距,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特別是清朝實行文化專制、閉關鎖國阻礙了中國科技的發展。
第23課從鄭和下西洋到閉關鎖國
56、鄭和七下西洋發生在明朝。
57、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揚國威,到西洋“取寶”。 58、1405——1433年,明政府派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他的船隊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一帶。他的遠洋航行比歐洲早半個世紀。鄭和下西洋所使用的船應該是鐵甲船。
59、鄭和下西洋途經南洋,歷史上很多中國人移居南洋。南洋是指現在的東南亞。
第24課近代前夜的盛世與危機
60、清朝在和西方各國的交往中基本采用了閉關政策。使中國遠離世界發展潮流,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61、清朝閉關政策的含義是嚴格限制海外貿易,嚴格限制與外國的交往。
62、清朝康乾盛世的盛主要體現在自然經濟,清朝中期以前的中國是一個農耕社會。
63、清朝大力實行“文字獄”。
64、明清時期,中國出口的貨物主要是茶葉、瓷器、紡織品。 65在現代社會,憲法是國家生存發展的基礎。明清時期,我國一些進步知識分子呼吁要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也就是說,憲法或法律應該為社會每一個成員共有,服務于社會每一個成員。
66、在中國古代,士農工商的排列反映了這“四民”的社會地位。到了清朝,商人的地位提高很快,這反映了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