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中會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6月的到來意味著2016年的高考即將來臨,同學們都在復習備考中嗎?為了幫助大家學習,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2016高中會考歷史知識點的總結,歡迎參考閱讀!
2016高中會考歷史知識點總結(必修1)
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宗法制和分封制 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的政治制度,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 分封制: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
2郡縣制
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①皇帝制度的創立:秦王嬴政以皇帝作為自己的名號,總攬全國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首創了皇位世襲、皇權至上的皇帝制度。
②秦代中央設置三個最高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奏章,下達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太尉,負責全國軍事。
③郡縣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國范圍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3君主專制
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并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明朝的內閣:通過廢除丞相制度和創設內閣,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的軍機處:使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君主專制制度的影響: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自此,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強武裝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1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鴉片戰爭(1840~1842):1842年8月,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內容:①割香港島給英國;②賠款2100萬銀元;③開放廣州、廈門、封建社會的開端,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洗劫焚燒了圓明園。1860年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
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內容:①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款白銀2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
工廠。影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國聯軍侵華(1900~1901):1900年6月,八國聯軍借口鎮壓義和團運動,發動侵華戰爭。1901年9月,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內容:①賠款白銀4.5億兩;②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臺,允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④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斗爭。影響: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開始標志: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
侵華日軍罪行: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殺。日軍在中國成立“七三一部隊”。
全民族團結抗戰(抗日戰爭):面對日軍侵華,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奮起抗戰。淞滬會戰粉碎了日軍的企圖。抗戰前期,中國軍隊取得了平型關戰役、臺兒莊戰役的勝利。1940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這是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抗戰勝利的歷史意義:①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帝提高。
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1太平天國運動
主要史實:
1851年初,洪秀全在廣西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1851年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權。
1853年占領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國都。
1853年冬,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作為建國綱領。進步性: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愿望,局限性:體現了平均主義思想,只是空想,根本無法實現。
1859年冬,洪仁玕提出具有鮮明資本主義色彩的治國方案《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但迫于形勢未能實行。
1864年,天京的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2辛亥革命
主要史實:
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并將其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首役成功。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制度,創建了民主共和政體,頒布了中國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
3五四運動
主要史實:
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線。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運動分為前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地點北京,運動主力為學生;從6月5日起轉入第二階段,地點上海,主力轉為工人。
4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舉行,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1924年1月,第一次國共合作,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一大,將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的基礎。
1926年7月,開始北伐戰爭,直接打擊的目標是北洋軍閥孫傳芳、吳佩孚和張作霖。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1927年10月,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934年10月,中央機關和紅軍離開根據地開始長征。
1935年1月,遵義會議。
內容:會議全力糾正了軍事上、組織上的“左”傾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 意義: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 5新民主主義革命
主要史實:
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中共中央連續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主力。
1949年春,中國共產黨在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指出
將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并提出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 獨立統一的中國即將誕生。②國際: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四、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1949
1949年的“共同綱領”明確規定,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
1954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我國民主法制建設
1982年,全國人大修訂憲法,這部憲法對建國以來三十多年歷史
經驗教訓進行了總結。
1999年,九屆人大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
3祖國統一大業
1979年,全國人大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發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呼吁。
1992年,臺灣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重要共識,史稱九二共識。
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1999年12月20日,澳門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五、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新中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它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日內瓦會議:1954年4代表團展開了積極的外交活動。
萬隆會議:1955年4月,亞非29個國家政府首腦,在印尼的萬隆舉行國際會議,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同亞非各國的聯系,會后,中國同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2打開外交新局面:
1971年10月,聯合國第26屆大會上,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華,在上海簽訂了《中美聯合公報》。1978年底,中美兩國發表《中美建交公報》
1972年秋,田中角榮首相訪華。
3新時期的外交成就:
1985論斷成為新時期中國對外方針的出發點。
由中國領導創立的“上海合作組織”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對加強中國與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政治和經濟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六、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發展
主要史實:
公元前6世紀初,梭倫改革——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6世紀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黃金時代)。
主要內容:在雅典城邦,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構;陪審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與監察機關;首席——執掌軍政大權。
2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主要史實:
公元前3世紀中期之前,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僅限于羅馬公民,律,即“萬民法”。
公元前5世紀中期,發表《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法律體系;③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它的很多原則和制
度對近代歐美資產階級產生了重要影響。
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1英國君主立憲制:
立。
責任內閣制于18世紀前期開始形成。根據這一制度,英國首相身兼政府首腦、議會黨團領袖和多數黨領袖數職,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2美國總統共和制:
美國1787年憲法:根據美國憲法,聯邦政府分為行政、立法、司法三個相對獨立的部門。國家立法權歸于國會;行政權歸于總統;最高司法機關是聯邦法院,并擁有解釋一切法律及條約的權力。政府各
美國1787年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3法國的總統共和制: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規定,行政權力歸于總統,立法權歸于參議院和眾議院的兩院議會。
4德意志聯邦制的君主國家:
《德意志帝國憲法》規定,憲法授予皇帝巨大權力;帝國宰相主
持政府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對皇帝負責。議會作為立法機構,但是任何法案必須經皇帝批準。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制度是一種不徹底和不完善的代議制。
八、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共產黨宣言
1848年,《共產黨宣言》 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 影響: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2巴黎公社
1871年3月28
3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主要史實:
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統治俄國長達三百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列寧發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綱》,提出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任務。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爆發,8日凌晨,
革命工人和士兵完全占領臨時政府的最后據點——冬宮,起義取得勝利。 它成功的將社會主義理論變成實踐;③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鼓舞了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獨立運動。
4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
1954年,一屆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為我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提供了法律保證。
到1956年底,全國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宣告了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了,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九、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兩極世界的形成:
杜魯門主義:標志“冷戰”的開始,是“冷戰”在政治領域的表現。
馬歇爾計劃:“冷戰”在經濟領域的表現。
北約和華約:北約和華約的建立,標志了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
2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
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
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1961年,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奉行非集團、不結盟的政策。在國際舞臺發揮巨大作用,有力地沖擊了兩極格局。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世界兩極格局瓦解。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
世界格局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
2016高中會考歷史知識點總結(必修2)
一、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1古代中國農業:
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鐵犁牛耕,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
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小農經濟:①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③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古代中國手工業:
基本史實:
冶金業:青銅器——鐵器——煉鋼
制瓷業:青瓷——白瓷——青花瓷——彩瓷
紡織業:養蠶織綢
3古代中國商業
唐代長安城內有坊、市之分。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漸被打破。到宋代,店鋪已可隨處開設。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華的商業大都會。明清時期,在全國各地,涌現了許多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
4重農抑商和海禁
重農抑商的影響: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強化了自然經濟。 “海禁”與閉關鎖國的影響:①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②使中國與世隔絕,未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以發展生產力,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
歷史背景:①自然經濟的解體;②外商企業的刺激;③洋務運動的誘導。
發展:
短暫春天:民國初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激發了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處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夾縫中的民族工商業,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春天。
曲折發展:從1927~1936年,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抗日戰爭爆發后,國統區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造成官僚資本的膨脹,民族資本的萎縮。
民族工業的萎縮:1946年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此后,美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殘酷擠壓民族企業;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民族工業陷入絕境。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1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和經驗
三大改造
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上建立起來了。
中共八大
內容:①在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②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③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這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一次嚴重失誤。
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內容:①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②作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歷史意義:①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②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偉大起點。
3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
首先在農村開展,隨后全國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4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980年,創辦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1984年,沿海開放城市,從北到南共14個城市(大連、上海、廣州)
1985年,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灣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1990年,開發開放上海浦東。
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 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共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
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
辛亥革命以后,孫中山提倡中山裝
戊戌變法時的維新派,主張“斷發易服”
民國建立后,頒布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
2近代以來交通和通訊工具的變化
輪船:鴉片戰爭后,輪船開始進入中國。
鐵路:19世紀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唐胥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汽車:20世紀初,汽車開始出現在上海。
飛機:1909年,旅美華僑馮如制成中國的第一架飛機,標志著中國航空事業的開始
電訊:福建巡撫在臺灣主持架設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
20世紀初,上海崇明開設無線電報局,清政府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
3近代以來大眾傳媒的變遷
報刊:報刊的誕生,是人類由信息封閉時代進入大眾傳播時代的標志。
電影:1905年《定軍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起步;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了中國無聲電影時代。
電視:1958年,北京電視臺開始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
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變得越來越密切,社會化程度大大加強。
4新航路開辟
過程: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1492年,哥倫布率領船隊橫渡大西洋,終于到達美洲。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到達了印度。
1519——1522年,麥哲倫率領船隊,完成了環球航行。
意義:①結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世界開始連成一體,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②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五、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1殖民擴張與殖民掠奪
荷蘭:17世紀,被稱為“海上馬車夫”。
英國:1588年,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走上殖民擴張之路,號稱“日不落帝國”。
2兩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英國的棉紡織業,被稱為“蒸汽時代”。
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的影響:資產階級依靠工業革命帶來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在世界范圍內拓展市場,搶占原料,以及交通運輸條件的改變,到19世紀中后期,一個統一的世界市場形成了。
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年以后,科學研究的成果被應用于工業生產,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壟斷組織開始出現。
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的影響:生產力的發展,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的出現,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國際分工日益明顯,
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
六、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1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時間:1929~1933年
特點:來勢特別猛、時間特別長、范圍特別廣、破壞性特別強。 2羅斯福新政
背景:美國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胡佛反危機措施的失敗。 主要內容:①整頓銀行與金融業,克服金融危機;②調整農業政策,恢復農業生產;③復興工業,保護工人權利;④實施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特點: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經濟進行全面的干預。 作用:①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②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形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以后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3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出現的最重要的變化是——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資本主義進入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這一政策,是對傳統的自由放任的經濟理論的變革。
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①實行余糧收集制;②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③取消自由貿易,實行實物配給制;④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
2新經濟政策的背景:對繼續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滿。時間:1921年。內容:①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②允許私人投資中小企業,實行國家資本主義;③恢復自由貿易,廢除實物配給制;④實行按勞分配制。作用:促進經濟恢復,鞏固工農聯盟政權;是一條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3“斯大林模式”表現:政治上,高度集權,干部終身制,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盛行;經濟上,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優先發展重工業,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
4赫魯曉夫改革:經濟上,以農業為改革的重點和突破口,對工業管理體制也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平反冤假錯案,破除對斯大林的個人迷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未突破斯大林模式。
戈爾巴喬夫改革:經濟上,承認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政治上,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實際上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方向,是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
八、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1“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布雷頓森林協定》,此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訂:創立于1947年,1948年正式實施。該協定的宗旨是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是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
3歐洲聯盟成立:1967年,西歐六國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三個機構合并為歐洲共同體。1993年,歐盟正式成立。
4北美自由貿易區:1994年正式成立,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的經濟集團。
5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1989年問世,1991年大陸、中國臺北和香港一起加入。
6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成立于1995年,其宗旨: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的建立,有力推動了經濟全球化。
7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它是一把雙刃劍,既加速世界經濟的發展,也加劇了全球競爭的利益失衡。發達國家憑借優勢,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對發展中國家則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2016高中會考歷史知識點總結(必修3)
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學派的老子和莊子;儒家學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學派的墨子;法家學派的韓非子等。
2儒家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
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成為更加系統的“仁政”思想;進一步提出“民貴君輕”;主張“性本善”。
荀子: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主張“性本惡”。
3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西漢,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張:“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三綱五常”
為了推廣儒學,漢武帝在長安興辦太學。此后,儒學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也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4宋明理學:
北宋:程顥、程頤兄弟,觀點: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
南宋:朱熹,他是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觀點:天理是作為道德
規范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其著述《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
5心學
南宋:陸九淵,觀點: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
明朝:王陽明,把理學發展為“心”學,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觀點:“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6明清時期的思想家
“離經叛道”的李贄,挑戰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共同觀點:反對君主專制獨裁,重視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批判繼承傳統儒學,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
黃宗羲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顧炎武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還主張“經世致用”,著有《天下郡國利病書》;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1古希臘智者學派:普羅泰格拉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
蘇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 “美德即知識”。
2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其實質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
3德意志的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拉開宗教改革的序幕。主要思想:①只要有虔誠的信仰,靈魂就可以得救;②每個_都有直接閱讀和解釋《圣經》的權利。影響: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4啟蒙運動的核心是理性主義。
法國:
伏爾泰(領袖)——君主立憲、天賦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鳩——三權分立、法律不能違背人的理性,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
盧梭——天賦人權、人民主權、社會契約、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
德意志:
康德——強調人的重要性、主權在民,自由平等是天賦人權、人要自律。
啟蒙思想的進步意義:①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沖擊了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②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③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三、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1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活字印刷術。
造紙術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火藥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騎士階層日益衰落;指南針促成了新航路的開辟,迎來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印刷術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2春秋時期,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奠定了基礎,被后世奉為儒家經典。
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作出“楚辭”體,又稱“騷體”。他的代表作《離騷》,具有浪漫主義的風格。
漢代流行的文學體裁,稱為“賦”。
唐朝詩歌發展進入黃金時期。
宋代詞文學是主流形式。
元代散曲的創作進入繁榮階段,因而與元雜劇一起,合稱為元曲。 中國的小說興起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明清時期,小說進入蓬勃發展階段,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和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3漢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
中國的書法藝術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魏晉以前是自發
階段,魏晉時期開始進入自覺階段。
王羲之創作的《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元代,元雜劇把中國的戲曲藝術推向成熟階段。
道光年間逐步形成了一個新劇種——京劇。
同治、光緒年間,涌現出“同光十三絕”的著名藝人。
四、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展歷程
1經典力學的建立:
奠基:17世紀初,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現自由落體定律,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并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為經典力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
建立:1687年,英國科學家牛頓提出了物體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等,形成了一個以實驗為基礎和以數學為表達形式經典力學體系,標志著近代自然科學的形成。
相對論: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否定了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論,是物理學領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進化論: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標志著生物進化論誕生。
工業革命時期,英國人瓦特對蒸汽機作了進一步改進,促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為發電機的研制奠定了理論基礎,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
1946年,美國研制成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奠定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
20世紀60年代末,產生互聯網。20世紀90年代以后,它進一步發展成為全球信息網。
信息技術的發展,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人類進入到“信息時代”。
五、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維新派代表: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共同主張:維新變法,君主立憲。
康有為借助經學的外衣,否定君主專制統治,宣傳維新變法。其代表作有《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偽經考》,他的思想被稱作是“思想界之一大颶風”“火山大噴發”。
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宣傳變法圖存的思想;嚴復嚴厲批判了君權論。
維新變法作用:①是一次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②是一次思想解
放的潮流;更是一次發展資本主義的改革運動。
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陳獨秀、蔡元培、胡適、魯迅、李大釗 新文化運動標志: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發表《敬告青年》一文。
新文化運動口號:民主和科學。
新文化運動性質: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的舊文化。
新文化運動內容:①提倡民主,反對專制;②提倡科學,反對愚昧、迷信;③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④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⑤十月革命后,先進的知識分子,宣傳馬克思主義,新文化運動進入新時期。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①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②民主和科學的思想得到弘揚;③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
新文化運動局限性:對東西方文化存在著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片面性。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①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全面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②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六、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三民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民族主義思想;“創立民國”,即民權主義思想,是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的核心;“平均地權”,即民生主義思想。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1924年國民黨一大上,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礎,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
毛澤東思想內容:①土地革命時期,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②抗日戰爭時期,發表《新民主主義論》,創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說明毛澤東思想已形成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在中共七大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③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領導了社會主義建設。
影響:①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②是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③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根源;④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鄧小平理論: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的指導思想,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系統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1992年,“南方談話”標志著鄧小平理論成熟并形成體系。 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進《中國共產黨章程》。
鄧小平理論的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①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②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③是引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
以江澤民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創立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十六大上,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寫進《中國共產黨章程》。
三個代表:①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②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③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七、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
兩彈一星(原子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
1960年,中國仿制近程導彈成功。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5個發射衛星的國家,宣告中國進入了航天時代。
1973年,我國著名科學家袁隆平選育出雜交水稻——南優二號,在國際上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號飛船載著宇航員楊利偉升上了太空,我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1956年4月,毛澤東正式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雙百”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 ,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這是一個基本性的、長期性的方針。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同時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在基礎教育方面,為保證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大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制定了《義務教育法》。
八、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浪漫主義文學:
法國:雨果——《巴黎圣母院》和《悲慘世界》(把浪漫主
義文學推向頂峰);
英國:雪萊——《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
德意志:海涅,——《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
現實主義文學:
法國:巴爾扎克——小說集《人間喜劇》(資本主義的“社會百科全書”)
司湯達——《紅與黑》
莫泊桑——《項鏈》
英國:狄更斯——《大衛·科波菲爾》
俄國: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奠定了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基礎。
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
印象畫派:
早期代表:法國:莫奈——《日出·印象》(印象畫派因此畫而得名)
后期代表:荷蘭:凡高——《向日葵》(“撲向太陽的畫家” )
法國:塞尚——擅長靜物(“現代繪畫之父” )
現代主義美術:
西班牙:畢加索——《格爾尼卡》(最有影響的現代主義美術大師)
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以德意志和奧地利為中心興起。
德意志:貝多芬——《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
奧地利:約翰·施特勞斯——《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之王” ) 俄 國: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劇《天鵝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