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伊人网站-亚洲伊人精品-亚洲伊人电影-亚洲一在线-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久久国产一区

高分網 > 學科學習方法 > 歷史學習方法 >

學習方法:如何學習高中歷史新課的方法指導

時間: 燕妮2 歷史學習方法

  中學歷史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質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制于學生的歷史學習方式。但是,我國中學生的歷史學習長期以來就是被動接受、死記硬背。這種低效率的歷史學習,使歷史教育質量長期難以提高。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推進,課堂教學已轉變為新課程實施的主陣地,更成為了教育教學的生命線!我區三年多的課改實驗。以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拓展課堂教學空間的實踐活動,使歷史課堂逐步由沉寂走向活躍。

  學習方法:如何學習高中歷史新課的方法指導

  一、關于教材“說明”的學習

  1、利用“說明”明確教材內容上、下限,合理劃分歷史階段。

  2、利用“說明”明確教材體例和學時,按教材體例構建知識體系,按學時合理安排和調整學習時間。

  3、利用“說明”明確學習要求,如教材每章開頭筐內的引言和正文內容必需掌握;教材中的地圖、圖畫、表格、文獻資料前標有星號的必須掌握;練習題為必作作業等。

  二、關于教材目錄的學習

  教材目錄是教材的總綱,是教材知識體系的主干。教材目錄的學習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利用教材目錄,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發展的階段性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比如,《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共五章,除第五章專題介紹近代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與階段劃分無關外,其余四章明確標志了世界近代史的四個階段,依次為: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時期的世界、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從節題上看,第一章包括兩方面內容: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及其在上層建筑領域的反映(第一、二、三、四節),早期殖民活動(第二節);第二章包括三方面內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到來(第一、二、三、四、五、六、七節),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第三節),民族解放運動興起(第六節);第三、四章均包括資本主義發展、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民族解放運動、列強的殖民擴張和爭奪四個方面的內容。綜合分析四章內容,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世界近代史的四條基本線索:資本主義發展史、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史、民族解放運動史、國際關系史、其中第一條線索是起主導作用的、體現歷史發展進程本質的主流,因此說,世界近代史是資主義產生、發展并逐步形成世界體系和向帝國主義過度的歷史。

  (二)利用教材目錄,結合教材內容把握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比如,《中國近代現代史》下冊第六章標題是《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它高度精煉地概括了1956—1966年中國歷史的階段特征是“探索中曲折前進”,是探索性、曲折性和前進性的統一。聯系教材內容具體分析,一是進行了正確探索:破除了對蘇聯經驗的迷信,八大正確方針政策的制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開展整風運動聽取黨外人士的批評與建議,及時總結經驗教訓、調整國民經濟等;二是探索中出現了失誤和遭受了挫折:反右派斗爭的嚴重擴大化在理論上產十不良影響,八大二次會議的總路線忽視了客觀規律,“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左”傾錯誤嚴重泛濫,“反右傾”斗爭使“左”傾錯誤進一步發展;三、雖然探索道路是曲折的,但總的趨勢是向前發展的:十年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巨大。在此基礎上還可進一步深化認識: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的制定必須結合和反映中國的具體實際,才能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反之就會造成失誤或遭受挫折;在今天的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三)跨章節讀目錄,利用教材目錄把握歷史專題知識體系,進行歷史專題史學習。以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史專題為例,按目錄進行知識歸類,其知識體系為:1.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三章第三節);2.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和列寧主義的誕生(上冊第四章第四節);3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及其影響下的1918-192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下冊第一章第一、二、四節);4、二戰后社會主義力量的發展(下冊第四章第二節);5、20世紀50-80年代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下冊第五章第二節);6、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下冊第六章第一節)。一經按目錄順序歸納,該專題歷史知識體系的內容及其階段劃分就一目了然了??梢姡媒滩哪夸涍M行歷史專題學習,既便于專題知識的梳理和歸納,構建專題知識體系,又便于明確專題歷史發展的階段性進而歸納階段特征,是一種便捷的學習方法。

  三、關于引言的學習

  高中歷史教材編寫以章為教學單元。每系開頭在框內有一段引言,其內容各有側重,目的在于幫助我們從宏觀上掌握有關歷史知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引言的內容必須掌握,以培養清理基本線索、抓住階段特征的能力。

  (一)利用《中國古代史》的引言,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如第二章引言指出:夏、商、西周分別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形成、發展和鼎盛時期;第三章引言指出春秋和戰國時期是我同奴隸社會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這兩章引言即指出了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又揭示了我國奴隸社會形成、發展、鼎盛氣瓦解和封建制形成的基本線索。

  《中國古代史》文化部分共6章。這6章的引言結構一致;均補充歸納了該階段文化發展的原因,點明了該階段文化發展的特點,概要歸納了該階段文化發展的表現。以它為提綱,擴而充之,即可系統、完整地掌握該部分教材內容。以第18章《隋唐文化》引言為例:1.隋唐文化發展原因:隋唐時期,我國南北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發達,中外文化交流頻繁。2.特點:輝煌燦爛。3.表現:①科技(建筑、雕版印刷、天文、醫藥)世界領先;②哲學、史學名家輩出;③宗教興盛;④文學藝術光耀千古;⑤體育空前興盛。

  (二)利用《中國近代現代史》的引言,把握與該章內容有關的國際、國內形勢及該章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注意把中國歷史放在當時世界歷史的大環境中加以考察,明確世界歷史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以下冊第一章引言為例:第一段概要歸納了當時國內政治形勢:階級關系變化,國共對峙局面出現;第二段指出美日在中國爭奪;第三段指出國際形勢變動(德日法西斯勢力瘋狂發展,共產國際錯誤地制定“搶先”策略)對中國革命的影響。

  (三)《世界近代現代史》的引言實際上是該章內容的導讀提綱,通過它即可把握世界歷史某一發展階段的基本內容和歷史發展線索。比如:下冊第五章引言實際上就介紹了構成20世紀50-80年代世界歷史的四個方面的內容:1.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第一節):①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初相對穩定,高速發展;②20世紀70年代后期進入“滯漲”階段;③80年代結束“滯漲”,進入低速發展時期。2.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第二節):①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的蘇東國家改革多有失誤,效果并不明顯;②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改革開放成就舉世矚目。3.國際關系:①美蘇爭霸導致國際局勢動蕩不安(第三節);②兩大陣營逐漸瓦解(蘇聯企圖控制中國,中蘇關系破裂;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美國霸主地位動搖。第三節及第一節第二目)。4.民族運動的發展:①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徹底崩潰和第三世界的興起(第四節);②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亞洲經濟的發展(第五節)。上述四個方面的內容實際上也就是20世紀50-80年代世界歷史發展的四條基本線索,以線索串聯內容要點,就能有效地把歷史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有利于弄清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四、關于正文的學習

  (一)對教材子目進行歷史概念和結構要素分析,歸納知識要點。

  歷史概念的結構要素包括歷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背景要素(原因、目的、條件)、內涵要素(歷史事件的經過,典章制度、變法改革、會議條約、歷史文獻、思想文化運動的內容,經濟發展、民族關系、國際關系、文化發展的表現)、后果要素(性質、勝敗原因、經驗教訓、作用、影響、局限、后果等)。按照歷史概念的結構要素歸納教材內容,可以有效地把歷史知識系統化、要點化;通過對歷史概念各要素內容的地位分析,還可有效地把握重點,增強考試的適應性。以《19世紀前期的歐洲和1848年革命》第三目“1848年歐洲革命”為例:

  背景要素分析:①工業革命擴展,新興工業資產階級力最壯大,要求更多的權利和進一步掃除資本主義發展障礙。②遭受外來壓迫的東南歐各國要求民族獨立。③歐洲農業歉收和經濟危機,階級矛盾尖銳。上述三點,①為根本原因,③為直接原因。

  內涵要素分析:①意大利革命揭開其序幕。②法二月革命將其推向高潮。③革命擴展:維也納、柏林起義要求結束制統治,實現國家統一;匈牙利、捷克、羅馬尼亞人民起義,爭取民族解放,匈牙利起義影響最大。④1849年,革命被鎮壓。

  后果要素分析:①范圍廣泛,遍及除俄國以外的歐洲大陸大部分地區。②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民族、民主革命。③歷史作用:沉重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徹底瓦解了維也納體系,有利于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④特點:無產階級在革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⑤失敗原因:以沙俄為代表的歐洲封建君主的鎮壓;資產階級為穩固自身統治背叛革命和無產階級在政治、組織上的軟弱。

  (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物,揭示其本質,闡述歷史發展的規律,培養全面地、辯證地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能力。其關鍵在于把歷史事物、人物、觀點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和評價。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運用社會基本矛盾的原理(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邊筑的理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階級和階級斗爭、國家、政黨等理論以及人民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的理論,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本質,作出全面的分析、評價。要注意許多人物、事件、制度以及社會階級等等在歷史上的作用都會有兩面性,評價時要作分析,避免絕對化。以評價“維也納體系”為例:19世紀的歐洲,資本主義發展,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時間、地點、條件)。維也納體系排推行“正統主義”,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只顧大國利益,任意踐踏弱小民族利益。它實際上是歐洲封建統治者對被法國大革命破壞的歐洲舊統治秩序的恢復,是歐洲封建君主用18世紀的原則統治19世紀歐洲的一種企圖,阻礙資本主義發展,違背民族主義潮流(實質),因此是“歷史的反動”(這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作出的結論)。在維也納體系下,各國常用召開會議的方法來解決國際間的爭端,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歐洲各國之間戰爭的頻繁程度,客觀上促進了近代國際關系的發展(客觀正面作用)。

  (三)揭示章或節、子目之間的關系,把握章節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掌握章節知識結構,以便于根據問題情境進行聯想、遷移或重組,用以說明新的問題。比如:《19世紀前期的歐洲和1848年革命》一節共三個子目,第一個子目主要講維也納會議召開,維也納體系確立,歐洲區動勢力成立神圣同盟和四國同盟共同鎮壓革命,維護維也納體系;第二個子目主要講維也納體系下存在的矛盾以及這些矛盾的發展導致19世紀二三十年代歐洲一系列革命、改革和獨立運動發生,嚴重動搖了維也納體系;第三個子目主要講1848年歐洲革命徹底瓦解了維也納體系。三個子目的內容聯系起來分析.本節的基本線索和總的知識體系就是:維也納體系的確立、動搖和徹底瓦解。

  (四)比較辨析,提高準確認識歷史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是同一國家或地區不同歷史階段的歷史現象之間的比較(如中共倡議和領導的四次統一戰線的比較),可以是同一時代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一些歷史現象之間的比較(如德意志統一和意人利統一的比較),也可以是性質相同的歷史現象之間的比較(如中國戊戌變法和日本明治維新的比較),還可以是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之間的比較(如清末“門戶開放”和今天中國對外開放的比較)。比較的重點一般背景要素中的原因、條件、目的、內涵要素中的特點、特征,后果要素中的性質、作用、影響等。比較的目的是找出它們各自的本質特征和不同點,明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同點,概括分析得出一定的結論或認識,以準確、深刻地認識歷史事物。比如通過對促使中共倡議和領導的四次統一戰線不同結果的原因的對比分析,聯系中國民主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可得出以下結論:①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一大法寶。中國特殊的國情決定了單純依靠工人階級不能戰勝強大的中外反動勢力,要取得革命勝利,必須建立統一戰線;要建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統一祖國,更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也必須建立統一戰線。②統一戰線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采取正確的政策和策略。

278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使和恶魔| 星武神诀| 王春宇| 单敬尧| 科洛弗| 吃大米饭是增肥还是减肥| 抖音浏览器| 男人脱衣服| 爱情买卖网站 电影| 雨的印记钢琴谱| 小女孩屁股| 运气旺的微信头像图片| 妈妈你真棒韩国电影免费观看完整版| 花宵| 八哥图库图谜| 潇洒走一回广场舞完整版| be小说| 日本电影家庭教师| 南来北往电视剧40集免费观看| 黑木美纱| raz分级阅读绘本| 1988年英国的白蛇传说| 春心荡漾在线观看| 罗云熙《尸语者》| 吻大胸脱个精光| 远景山谷1981| abo血型鉴定实验报告| 美女在线| 女友的男朋友| 哈尔的移动城堡日语版在线播放| 胡晶| 12123交强险查询入口| 茶馆妈妈韩剧| 幼儿园课题研究| 安静书素材可打印| 命运航班| 祝福语生日| 诗歌繁星| 包青天之真假包公| 狐步谍影| 彩云曲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