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伊人网站-亚洲伊人精品-亚洲伊人电影-亚洲一在线-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久久国产一区

高分網 > 學科學習方法 > 歷史學習方法 >

歷史材料解析題回答攻略

時間: 文樺2 歷史學習方法

  高考歷史學科的改革表現在不同方面,如有題型的變動,從客觀題為主到主觀題為主的變化;也有內容的增加,如對政治史、經濟史的考查增加到對文化史、教育史、生態史等的考查。作為高考歷史三大題型之一的材料解析題,經過二十多年的變化與發展,成為高考歷史試題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由于其以新材料、新情境、新問題的姿態出現,改變了以往的試題形式,更好地測量了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成為關注的焦點。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歷史材料解析題的回答攻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材料解析題回答攻略如下:

  材料解析題通常是由材料和設問兩大部分構成。一道題中有一個或多個材料作為設問和答題的依據。材料來源非常廣泛,只要是能反映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相關內容,都可以作為試題的材料;同時材料形式多樣,有文字材料、圖片材料等。設問靈活,一般從不同角度設置幾個問題,也有的設置成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考生對某一歷史現象進行分析、歸納。

  由于材料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學科能力,所以同學們在平時學習時要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1.要養成閱讀原始史料的習慣,要把有關材料同教材知識聯系起來進行分析理解。

  2.要全面地理解、提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特別是對于一些內容較多的材料題,同學們要按照試題的有關要求仔細閱讀,認真分析。

  3.要學會處理多種形式的材料,如對有關圖片的分析理解、對地圖的分析、對圖表數據的處理、對一些文學作品的處理等。4.要注意將材料中的有關信息升華為規律性內容,揭示其本質。

  材料解析題具有多種測試功能,特別是對考生的能力測試作用明顯。主要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考查學生的學科能力。

  一、可以考查考生閱讀理解歷史材料的能力。這是材料題關于能力要求的最基本方面,要求考生通過閱讀史料,結合相關歷史知識,不僅要透徹地理解史料,而且能夠分清哪些材料反映的是客觀事實,哪些是主觀見解,同時對材料能夠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發掘信息、提煉信息、歸納信息、辨別信息。

  二、可以考查考生整理資料的能力。在近幾年的高考材料解析題中,多采用原始資料,共中包含許多無效信息和干擾信息,所以要求考生具有較高的對資料的分析、整理和概括能力。

  三、可以考查考生在特定歷史情境中分析、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試題中經常選用一些教材上沒有涉及到的材料,甚至同教材相關內容相左的材料,讓考生完全通過閱讀材料對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進行分析、評價,考查考生實事求是、客觀準確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可以考查考生利用材料對有關問題進行論證的能力,要求考生在充分獲取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后,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分析某一歷史現象或對某一歷史觀點進行論證。

  五、可以考查考生史論結合的能力。近年來的高考題較多地要求考生運用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分析理解歷史材料,或用從歷史材料中所獲取的有效信息去分析說明歷史現象,或論證特定的歷史結論,所有這些都是考查考生史論結合的能力。

  一、組合型材料解析題

  組合型材料解析題即命題時圍繞一個中心內容,選取幾個相對獨立但同命題內容有聯系的材料,然后再根據這些材料設置問題。此類題有如下幾個特點:1.所選材料從不同的方面或角度對同一問題進行闡釋,各材料間的關系有相互補充的,也有相互對立的。2.命題較多的是將不同材料內容進行歸納或對比,也有的是分析各個材料間的邏輯關系。3.此類題主要考查同學們對歷史基礎知識的靈活掌握和運用能力,以及最大限度地從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比較、歸納概括能力。

  同學們在做此類題時要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一、要認真閱讀材料,明白各個材料間的差異和聯系,對各個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進行歸納,并且進行比較,明確它們的具體含義。在閱讀過程中要注意對材料逐句閱讀,且要總結出每句的大意,這樣再歸納每層、每段的大意。同時要注意層與層之間、段與段之間的聯系。

  二、要根據試題設問的內容對材料進行分析,這樣能做到有的放矢,有些試題是針對不同的材料設計一個個小問題,結合問題來分析材料可以縮小閱讀范圍,提高做題的針對性。

  三、可以直接依據材料中的有關內容或概括材料的要點來回答問題,也要注意在概括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或某一觀點背后的實質性內容。

  歷史材料解析題例題:

  【例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節到唐朝達6次之多。使節的船隊大體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學生隨行,大使以下留學生和水手多達四五百人。

  --(日)井上清《日本歷史》

  材料二奈良的貴族……舉凡學術、技術、文藝、音樂以及佛教和佛教廟宇的建筑、雕刻、繪畫、以及有關服飾、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學唐朝。

  他們的頭腦一刻也不忘記"在唐國"。他們醉心于此,只要是唐朝的東西,無論什么都要盡快地引進來--這是企圖讓人們看到,日本也是不亞于唐朝的國家。

  --周一良《中日文化關系史論集》

  材料三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日友好交往最主要的內容是,大批中國留學生到日本學習。1896年清政府第一次派赴日留學生13名。此后中國留學生逐年增加,1903年增至1000人,1905年后半年驟增至8000人,是留學日本最盛時期。

  這次高潮與隋唐時期第一次高潮的不同點是因為日本學習西方有成效,所以中國人到日本去,學習當時先進的資產階級文化藝術,來挽救長期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臨瓜分危機的中國。

  --周一良《中日文化關系史論集》

  回答:

  (1)據材料一、二,概括唐朝時中日交往的主要特點。分析導致這些特點的主要原因。

  (2)比較材料一、二和三,概括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日交往的主要特點。分析導致這些特點的主要原因。

  【解題思路】題中的材料一、二屬于一方面的內容,主要闡述隋唐時日本同中國的交往特別是日本留學生到中國學習的情況。材料三屬于另一方面的內容,主要闡述清末派留學生到日本學習的有關情況及其原因。

  【答案】(1)特點:交往頻繁;以日本學習中國先進技術成果為主,日本來華以留學生居多。原因:唐經濟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對外交通發達,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日本盡力學習唐文化,改變落后狀況。(2)特點:中國向日本學習資產階級文化,中國留學生到日本的人數逐年增加。原因: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面臨被瓜分的危險,先進的中國人為救亡圖存而學習,日本通過學習西方擺脫了民族危機,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逐漸成為亞洲強國。

  【點撥】此題是材料題中比較簡單的一類,主要考查同學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所設的問題都可以從材料中分析出來,所以做此類題的關鍵在于仔細地閱讀材料,然后根據各問的要求進行分析歸納即可。

  【例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人陳亮說:"商藉農而立,農賴商而行。"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認為:"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

  材料三清雍正帝說:"我國家休養生息,數十年來,戶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數,非率天下農民竭力耕耘,兼收倍獲,欲家室盈寧,必不可得……朕觀四民(指士、農、工、商)之業,士之外,農為最貴。凡士工商賈,皆賴食于農,以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爭尚華巧,必將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請回答:

  (1)陳亮的觀點是否正確?說明了什么?

  (2)從材料二、三中分別歸納黃宗羲和雍正帝的觀點。

  (3)簡要評價黃宗羲和雍正帝的觀點。

  (4)有一種觀點認為"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今天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我們應如何正確看待農、工、商三者之間的關系?

  【解題思路】材料一中的關鍵詞是"藉……立"和"賴……行",體現了農商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材料二中的關鍵詞是"妄議抑之"和"蓋皆本也"。材料三中的關鍵詞是"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只要找準了這些關鍵詞,他們的觀點就非常清楚了。第四小問是聯系現實的題,主要考查同學們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答案】(1)陳亮的觀點是正確的,說明了農業商業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內在聯系。

  (2)黃宗羲的觀點是農工商皆本;雍正帝的觀點是農為本,工商為末,重農抑商。

  (3)黃宗羲的觀點反映了當時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并有利于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順應了歷史潮流,是歷史的進步。雍正帝的觀點代表了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不利于社會發展,是落后的。

  (4)在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的同時,還應大力發展工商業,只有堅持國民經濟各部門綜合平衡,按比例協調發展,才是國家富強之本。

  【點撥】解此題的關鍵在于讀懂材料,找出每個材料中的關鍵詞和中心點。對歷史觀點的歸納和總結要做到準確、精練,同時還要處理好同材料的關系,既不能完全照搬材料中的內容,又不能脫離材料。

  【例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約從16世紀開始,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這一轉變稱為現代化。可以認為世界近現代史的主線是現代化。……世界近現代史即20世紀的世界現代化進程經歷了三個歷程。20世紀初到1945年是第一個時期,20世紀上半期,現代化轉型期的不適應以及由它引發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加劇,造成了劇烈的動蕩、戰爭、革命和危機。1945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是第二個時期,與20世紀上半期的動蕩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現代化進入穩定發展時期。……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今是第三個時期。70年代發達國家經濟形勢發生逆轉,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滯脹現象,表明凱恩斯主義(凱恩斯主義主張國家干預經濟、實現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的失靈。同時滯脹也是結構性危機,曾經處于主導地位的汽車、電器等產業市場飽和,已有科技成果基本普及,新技術尚待開發。發達國家紛紛尋找解決滯脹的對策,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的開發,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

  --《歷史學習精要》

  材料二在經濟發達的國家,20世紀以來,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靠科技進步因素的比重,在本世紀初僅占5%-20%,而50-60年代,上升為50%左右,到80年代則高達60%-80%,有些生產部門,如電子工業則高達90%以上。

  --《新華文摘》

  材料三新加坡、韓國等,70年代,他們的經濟就以年增長率超過10%的速度高速發展,不僅超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而且成為美國、西歐和日本的競爭對手,令世界矚目,被稱為"70年代的奇跡"。

  材料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集中力量搞四個現代化,著眼于振興中華民族。沒有四個現代化,中國在世界上就沒有應有的地位。

  --鄧小平《振興中華民族》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自16世紀以來的現代化進程中,人類在生產力方面有過哪三次重大突破?

  (2)據材料一、二說明20世紀70年代以來現代化發展的主要途徑是什么。

  (3)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說明新加坡、韓國實現現代化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4)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中國實現現代化的舉措。

  【解題思路】第(1)小題以材料為依托命題,但要求回答的內容是教材上的,同學們在回答時注意題目中的提示:"生產力""三次重大突破"。這就提示了同學們要回答的是三次工業革命方面的內容。第(2)小題要通過閱讀材料得出答案,如"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的開發,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靠科技進步因素的比重"等已經明確提示了現代化發展的主要途徑是依靠科技。第(3)小題要求分析韓國、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這需要聯系教材。第 (4)小題主要聯系現實,提出自己的見解,是靈活性較強的一道題。

  【答案】

  (1)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原子等技術的興起。

  (2)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

  (3)抓住機遇,引進外資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發展外向型經濟。

  (4)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發展"科教興國",制定適合中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

  【點撥】此題的材料內容多,信息量大,時空跨度大,所以同學們在做題時不僅要認真閱讀材料,而且要根據有關問題對材料進行分析,篩選有效信息。此題從多方面考查了同學們的理解能力,閱讀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歸納綜合能力,利用歷史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等。此類題具有明顯的學科內綜合的特點,同學們在復習時要注意。

  歷史材料解析題模擬試題:

  1.從18世紀到20世紀,中國在對外開放方面存在著各種觀念和主張,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1793年乾隆帝在致英國國王的信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巾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有資,并沾余潤。"

  --梁廷楠《粵海關志》卷23

  材料二1898年買辦官僚盛宣懷提出:"各國竊保護之名,分占邊疆海口,漸入腹地。……處今日而欲散其瓜分之局,惟有照土耳其請各國共同保護。凡天下險要精華之地,皆為各國通商碼頭;特立鐵路礦務衙門,統招中國及各國股份,聘請總鐵路司、總礦務司,職分權力悉如總稅務司。"

  --《愚齋存稿》卷30

  材料三中華國民軍……對于友邦各國益敦睦誼……對外之行動,宣言如下:

  一、所有中國前此與各國締結之條約,皆繼續有效。

  二、償還外債照舊擔任,……如數攤還。……

  ……

  五、所有清政府與各國所立條約、所許各國權利及與各國所借國債,其事件成立于此宣言之后者,軍政府概不承認。

  --孫中山《同盟會成立方略》(1906年)

  材料四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以后變得落伍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當然,像中國這樣大的國家搞建設,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堅持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還需要對外開放,吸收外國的資金和技術來幫助我們發展。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請回答:

  (1)結合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對外貿易問題上持什么看法。這一時期,清政府在對外貿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產生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的主張是在什么社會背景下提出的?這種主張不應肯定,為什么?

  [1][2]下一頁

  (3)材料三反映了同盟會在對待國際條約和外債方面的立場,它為什么會采取這種立場?

  (4)根據材料四,概括指出當代中國為什么要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及這一政策的主要內容和立足點。

  (5)用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原理,對材料四進行分析論證。

  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觀大地諸國,皆以變而強,守舊而亡。然則守舊開新之效,已斷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觀萬國之勢,能變則強,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臣故請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為政法也。"

  --康有為《應詔統籌全局折》

  材料二"中國數千年來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要去這政體,不是專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們推倒清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照現在這樣的政治說起來,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孫中山《在東京〈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上的演說》

  材料三"……西洋人因為擁護德、賽兩先生,鬧了許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賽兩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來,引到光明世界。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陳獨秀《本志罪案之答辯書》

  材料四***也曾對英國《泰晤士報》的記者福爾曼說過:"我們信仰與實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的可能性。"

  --笑蜀《歷史的先聲--半個世紀前的莊嚴承諾》

  根據材料,聯系所學知識簡要說明以上幾位歷史人物所代表的政治派別對實現中國近代政治民主化所作的主要努力。并據此概括指出中國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點。

  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由學館者曰生徒,由州縣者曰鄉貢,皆升于有司而進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經,有俊士,有進士,有明法,有明宗,有明算,……此歲舉之常選也。其天子自詔者曰制舉,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新唐書•選舉制》

  材料二(唐太宗)嘗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顧炎武說:"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四康有為說:"今日之患,在吾民智不開,……民智不開之故,皆在于八股取士為之。學八股者,不讀秦漢之后之書,更不考地球各國之事,然可以通籍,累至大官。"

  --王道成《科舉史話》

  請回答:

  (1)結合材料一、二回答,唐太宗為什么會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結合史實簡要說明顧炎武的觀點。

  (3)康有為為什么抨擊科舉制度?

  (4)從以上唐太宗、顧炎武、康有為對科舉制度的不同看法,你得出什么認識?

  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2年初"工業建設會"發表成立旨趣:政治革命,丕(大)煥新猷(計劃),自必首重民生,為更始之要義,尤必首重工業,為經(治理)國之宏圖。……往者憂世之士,亦嘗鼓吹工業主義以挽救時難而無效也,則以專制之政毒未除,障害我工業之發達……今茲共和政體成立,喁喁(形容眾人歸向)望治之民,可共此運會,建設我新社會,以競勝爭存,而所謂產業革命者,今也其時矣。

  --1912年2月28日《民聲日報》

  材料二今革命之事畢矣,而革命之目的尚未全達,是何也?不良之政府雖倒,而良善政治建設未嘗有也。故民國成立已屆年余,而政治之紛擾,無一定策劃如故也;政治之污穢,無掃蕩方法如故也。以若斯之政府,而欲求得良善之政治,既不可能,亦不可望也。

  --宋教仁1913年3月《代草國民黨之政見》

  材料三現在看透孫黃,除搗亂外無本領,……若彼等能力能代我,我亦未嘗不愿,然今日誠未敢多讓。彼等若敢另行組織政府,我即敢舉兵伐之!國民黨誠非盡是莠人,然其莠者,吾力未嘗不平之。

  --袁世凱1913年5月《傳語國民黨人談話》

  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社會思潮?這種思潮產生的歷史背景及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良善政治"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說"民國成立已屆年余,而政治之紛擾……如故"?

  (3)材料三中袁世凱發表談話的背景是什么?說明了什么?綜合三段材料評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觀點。

  5.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為積極公民,必需:生為法國人或后來變為法國人;已滿25歲;在城市或區內具有為法律所指定的一定時期的住所;在一國內任何一個地方至少已繳納相當于三個工作日價值的直接稅,并須提交納稅收據;不處于奴仆的地位,亦不處于被雇傭的奴役地位。

  --法國《1791年憲法》

  材料二宜剝奪許多微不足道的選區產生議院的權利,將該項權授予人口密集的、資料豐富之城市。宜擴充有權參加議院之人數,城市選區居留之成年男子--擁有或租有住宅、倉房、賬房、商店,得有權選舉該城市或城鎮選區一名或數名國會代表。

  --1832年英國《改革法案》

  回答:

  (1)材料一關于選舉人資格的規定有哪些與《人權宣言》的規定相抵觸?

  (2)材料二說明了什么問題?

  (3)結合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客觀評價上述兩法律文件。

  【解析】

  1.本題以我國不同時期的對外政策為依托進行命題,主要考查同學們對歷史階段特征的把握和對這些政策的分析。同時此題又將歷史知識同政治學科知識進行聯系,是一道典型的跨學科綜合題。第(1)問中乾隆帝的看法可以從材料一中得出,"不愿意同外國進行貿易",這樣就可以總結出此時清政府對外實行"閉關政策"。其后果就是造成了中國的落后(要注意這里問的是后果,不是影響,如果是影響要從正反兩方面分析)。第(2)問由"1898年"這個時間就可以分析其背景,同時從材料中也可以看出盛宣懷的主張實際上是適應了帝國主義侵略,所以其主張不能肯定。第(3)問要將材料內容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特點相結合進行分析。第(4)問要從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以及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進行分析。第(5)問要注意內因(我國自身的發展)和外因(對外開放,引進先進技術和資金)的統一,主要屬于哲學方面的內容。

  【答案】(1)中國物產豐富,不需要進行對外貿易,中國進行對外貿易是對外國的恩賜。閉關政策。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拉大了與西方國家的差距。

  (2)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因為它出賣了國家主權。

  (3)為了得到列強的支持,反映了同盟會對帝國主義的妥協。

  (4)原因:閉關自守導致中國經濟長期停滯落后,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和實現現代化離不開世界。內容:吸收外國資金,引進先進技術。立足點:對外開放須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

  (5)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首先應建立在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基礎上。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方針。

  2.此題中的四則材料列舉了中國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四個階段,即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一問問的是各個政治派別所作的努力,答此問時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概括性,要體現出各派努力的特點;二是要將各派的主張和實踐活動相結合,努力不僅包括其主張、綱領,更包括其斗爭實踐。第二問要注意全局性,即根據各派斗爭的基本情況,從整體上總結出中國近代政治民主進程的規律和特點,不是各個階段的特點。

  【答案】努力:康有為等維新派為實行君主立憲掀起戊戌變法運動;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為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進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政體;陳獨秀等具有激進的民主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為提倡民主與科學發起了新文化運動;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民主政治推翻了蔣介石獨裁政權,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特點:各派都主張向西方學習并且付諸行動,都與挽救民族危亡相結合,對民主制度的理解不斷深化,從追求資產階級民主到追求人民民主專政。

  3.此題圍繞科舉制的發展及不同時期對科舉制的評價來命題,跨度較大,在做題時要注意不同時期的社會背景。第四小問不是考查對科舉制的認識,而是讓同學們對唐太宗等人對科舉制這同一事物卻產生這么多不同看法發表評論,是對這種現象的認識。

  【答案】(1)唐朝實行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將各方面的人才選拔到統治階級中來,為唐王朝所用,擴大了統治基礎,所以唐太宗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明朝為了加強思想控制,推行八股取士,以"四書五經"為考試內容,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摧殘了人才,所以顧炎武提出了"八股之害,等于焚書"的觀點。

  (3)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倡導西學,主張資產階級改良,發展資本主義,實行君主立憲,所以從思想上抨擊封建的科舉制。

  (4)對同一問題,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任何事物,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會對社會產生不同的作用。

  4.此題圍繞辛亥革命后中國的社會特點,材料一要求發展工業,即產業革命,這是實業救國思想。材料二是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民主革命派要求繼續進行民主革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材料三反映了袁世凱反對民主、鎮壓革命的本質。此題三段材料反差較大,比較容易區別,所以做此題的關鍵是要依據材料有針對性地進行解答。

  【答案】(1)實業救國的思想。背景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君主專制政體,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理由是辛亥革命已經推翻了封建帝制,政治革命任務已經完成,產業革命是"建設我新社會,以競勝爭存"的主要途徑。

  (2)"良善政治"指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政治。因為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反對民主共和,實行專制獨裁統治。

  (3)袁世凱談話的背景是孫中山、黃興掀起了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說明了袁世凱堅持獨裁、鎮壓革命黨人的反動本質。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觀點體現了辛亥革命后的"實業救國"和民主共和兩大社會思潮,具有進步意義,但由于辛亥革命后,中國仍處于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壓迫之下,所以"實業救國"不可能實現;而民主共和仍是堅持舊三民主義,要求恢復《臨時約法》,沒有新的內容和要求,因此也不可能成功。

  5.此題材料涉及到的內容同教材聯系不太緊密,所以做此題的首要任務是將材料中的有關內容同教材上的有關知識進行聯系,第一小題涉及到同《人權宣言》進行比較,《人權宣言》的核心是"天賦人權",而材料中的"積極公民"是有條件限制的,特別是財產限制,說明了它的資本主義性質。做第二小題時要注意文件出臺的時間(1832年),此時英國的工業革命即將完成,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所以增加城市中的選民數量,實際上反映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要求。

  【答案】(1)關于財產的規定與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原則相抵觸。

  (2)19世紀上半期,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伴隨著工業資產階級的興起和發展,他們要求擴大政治權力。1832年《改革法案》對議院人數、選區的調整,以及對選民資格的規定都有利于擴大工業資產階級。

  (3)以上兩國法律都具有資產階級性質,以財產作為享有選舉人資格的標準,分別代表了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和工業革命后資產階級的要求。

242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恋爱选举巧克力| 红灯区未删减版| 宋晓飞| 小松未可子| 程瑶瑶| 皇家趣学院免费观看全集完整版| 成人男女网24免费| 打美女屁股光屁股视频| 官网移动端充值| 黄柳霜|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看| julia taylor| 男同操视频| 盲辉| 安全员c证考试免费题库| 地铁电影| 最可爱的人 电影| 我和我的父辈 电影| 林智妍上流社会| 刀客家族的女人演员表| 路易斯·帕特里奇| 周星驰的全部电影免费观看 | 电影《salawahan》| 小熊购物教学反思| 新红楼梦电影| 刑道荣| 初夜在线观看| 网络流行歌曲2024最火前十名| 分家协议| 十三邀第八季在线观看| a型血和b型血生的孩子是什么血型| 师奶madam 电视剧| 大槻响作品| 泰剧谁的青春不乱爱| 太原教育电视台| 内蒙古电视台节目表| 三太太电影| 我有一个好朋友作文二年级| 露底| 南贤俊| 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简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