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如何逐步提高小學語文高效課堂質量的論文(2)
3、努力創設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如果創設得巧妙而恰當,便能極大地激發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創設情境作用于學生的感官,強化了感受,使他們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親”,從而引起共鳴,使學生如臨其境。教學中創設各種活動情境,可使學生感知處在興奮狀態,引起無意注意,激發學習積極性,為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新知創設一定的條件。例如:教學《廬山的云霧》一文時,由于大多數學生沒有親身去過廬山,對于廬山那種獨特的云遮霧罩的情景不能完全體會。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于是,在教學這一課時,筆者通過播放視頻,化遠為近,化虛為實,化抽象為具體,用生動的語言,清晰的畫面、感人的音樂,把學生帶進了廬山那云霧飄渺的環境中,使學生親身感受廬山的美麗,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這樣,學生有了切身體驗,再去讀課文,頭腦中就會不斷浮現廬山的美景,學生也會很有興趣地去閱讀。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把學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溶為一體,學生的主體性便得到弘揚,從而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學情境的創設,把學生帶進了一個真實感很強的情境中。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學生的興趣油然而生,從而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益。
4、倡導發表不同見解
要提高課堂效益,重要的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維,給他們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對于課堂教學來說,所謂的自由,就是盡量減少對學生行為和思維的無謂限制,讓孩子的思維有自由馳騁的機會,從而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牢固樹立學生主體觀,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語文的心理自由,敢于懷疑,敢于提問,敢于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教學中,筆者提倡:不明白的問題可以發問,回答錯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補充,不同意見的可以辯論。
如學習《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時,有學生提出:“課文中的掃路人已經七十多歲了,每天都堅持清掃天游峰的石階,他真的不累嗎?”于是,筆者立刻引導學生一起來合作探究,組織學生就此話題展開小小的辯論。正方:天游峰的掃路人工作累。反方:天游峰的掃路人工作不累。引導學生先走進文本中尋找各自的理由,再結合生活中的體驗、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有的說:“天游峰的掃路人工作累。因為天游峰頂天立地,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游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這位老人已經七十多歲了,每天一級一級掃上去,再一級一級掃下來,怎么能不累呢?”有的說:“老人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氣,而且還有花鳥作伴,他早該退休了,可他卻不愿意離開這里,說明他非常喜歡這里,也非常熱愛這個工作。他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這里的山山水水讓他心曠神怡,他不會覺得累。”……通過激烈的辯論,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對文中老人的形象有了多元的解讀。這樣,學生才真正享有自主的權力。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當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在寬松的教學氛圍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努力發掘有利因素,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給他們自由,讓他們暢所欲言,從而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總之,高效課堂要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能夠快樂地去學習,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