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高效課堂學習方法
1、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
學習計劃總結分為四步:分析現狀、確立目標、采取措施、落實行動,一定要做到,分析現狀要客觀、目標要實際,措施要得當,行動要及時。這樣學習計劃才能得到很好的執行。
2、一定要科學預習
這里有幾個關鍵詞“看書、思考、請教、記錄、做題”,通過預習找出學習的重點、難點,對于有疑問的知識點進行重點記錄,帶著問題聽課,如果依然有不懂的問題,待課下請教老師。
3、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效率對于初中生至關重要,課堂上要抓住這幾個關鍵詞“專心聽、積極想、記筆記、虛心問,主動答”,即在課堂上,專心聽老師講課,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做好課堂筆記,不懂的一定要問老師或者同學,當老師提問時,要積極主動的回答,這樣就能大大提升課堂效率了。
4、及時復習
“今日事今日畢”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同學們付諸于行動。復習有兩個關鍵詞“及時、重復”,按照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通常我們的遺忘規律是“先快后慢”,所以,第一時間復習至關重要,其次,就是復習不是“一遍過”而是要多次重復,這樣才能牢牢記住。
5、獨立完成作業
這里要強調一個詞“獨立”,很多學生寫作業時,要么“參考”課本,要么直接從APP中搜答案,這樣作業就發揮不出作用,做作業也是在應付差事,浪費時間。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知識、深化知識考點,因此,一定要獨立完成。
6、考試時放輕松
考試是對學生一個階段學習成果的考查,考試時要記住兩個字“放松”,既然到了考試這一步,結果基本上已經定了,發揮超常、發揮失常只是個別現象,只要保證自己不患得患失,全身心投入到答題中就可以了。
高效學習方法
一、掌握預習學習方法,培養數學自學能力
預習就是在課前學習課本新知識的學習方法,要學好初中數學,首先要學會預習數學新知識,因為預習是聽好課,掌握好課堂知識的先決條件,是數學學習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預習可以用“一劃、二批、三試、四分”的預習方法。“一劃”就是圈劃知識要點,基本概念。“二批”就是把預習時的體會、見解以及自己暫時不能理解的內容,批注在書的空白地方;“三試”就是嘗試性地做一些簡單的練習,檢驗自己預習的效果。“四分”就是把自己預習的這節知識要點列出來,分出哪些是通過預習已掌握了的,哪些知識是自己預習不能理解掌握了的,需要在課堂學習中進一步學習。
二、掌握課堂學習方法,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課堂學習是學習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環節,要堅持做到“五到”即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手到:就是以簡單扼要的方法記下聽課的要點,思維方法,以備復習、消化、再思考,但要以聽課為主,記錄為輔;
耳到:專心聽講,聽老師如何講課,如何分析、如何歸納總結。另外,還要聽同學們的解答,看是否對自己有所啟發,特別要注意聽自己預習未看懂的問題;
口到:主動與老師、同學們進行合作、探究,敢于提出問題,并發表自己的看法,不要人云亦云;
眼到:就是一看老師講課的表情,手勢所表達的意思,看老師的演示實驗、板書內容,二看老師要求看的課本內容,把書上知識與老師課堂講的知識聯系起來;
心到:就是課堂上要認真思考,注意理解課堂的新知識,課堂上的思考要主動積極。關鍵是理解并能融匯貫通,靈活使用。對于老師講的新概念,應抓住關鍵字眼,變換角度去理解。
三、掌握練習方法,提高解答數學題的能力
數學的解答能力,主要通過實際的練習來提高。數學練習應注意以下幾點:
1、端正態度,充分認識到數學練習的重要性。實際練習不僅可以提高解答速度,掌握解答技能技巧,而且,許多的新問題常在練習中出現。
2、要有自信心與意志力。數學練習常有繁雜的計算,深奧的證明,自己應有充足的信心,頑強的意志,耐心細致的習慣。
3、要養成先思考,后解答,再檢查的良好習慣,遇到一個題,不能盲目地進行練習,無效計算,應先深入領會題意,認真思考,抓住關鍵,再作解答。解答后,還應進行檢查。
4、細觀察、活運用、尋規律、成技巧。
四、掌握復習方法,提高數學綜合能力。
復習是記憶之母,對所學的知識要不斷地復習,復習鞏固應注意掌握以下方法。
1、合理安排復習時間,“趁熱打鐵”,當天學習的功課當天必須復習,無論當天作業有多少,多難,都要鞏固復習。
2、采用綜合復習方法,即通過找出知識的左右關系和縱橫之間的內在聯系,從整體上提高,綜合復習具體可分“三步走”:首先是統觀全局,瀏覽全部內容,通過喚起回憶,初步形成知識體系印象,其次是加深理解,對所學內容進行綜合分析,最后是整理鞏固,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3、突破薄弱環節的復習方法。要多在薄弱環節上下功夫,加強鞏固好課本知識,只有突破薄弱環節,才利于從整體上提高數學綜合能力。
學習的方法
一、合理安排時間,不盲目。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每周最好能夠簡單擬定一個學習計劃,最好能細致些,具體到每周一到五的晚上,作業完成之后還需要做哪些事情,周末的早、午、晚每個時間段做什么、學什么、復習什么。
二、重視所有學科,不偏科。
我們大家都是普通的孩子,除非自己對某個學科非常偏好,否則還是千萬不要放棄任何一科。當然,做到“科科全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那么對于自己比較喜歡、學起來比較順手的學科,一定要將基礎知識吃透,保證不丟分;對于自己感覺頭痛的學科,要做好計劃,重點投入,爭取能在自己可控的范圍內有比較大的提升。
也就是,千萬不要輕易的放棄任何一門功課,因為放棄的這門功課就是自己的“短木板”。
三、聽老師的話,做個“乖孩子”。
老師講課的時候,一定要專心聽講,緊跟老師的思路,認真做好筆記。老師在課堂上講解很多內容是他們多年教學實踐的經驗所得,在課本上根本找不到,但恰恰是這些內容,對培養我們的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具有很大的幫助。
四、同樣的錯誤不能再犯。
設一個錯題本,小到作業,中到隨堂考、大到月考、期中、期末,將自己所做錯的所有題目全部及時的收集整理,對每道自己做錯的題目進行詳細分析,找出造成錯誤的癥結所在,明白自己的薄弱環節,及時查漏補缺。
平常沒有事情的時候,可以經常翻翻自己的錯題本,回憶一下當時更改的過程,從而可以鞏固薄弱的知識點。
尤其在考試之前,沒有必要大量的做題,只要翻翻錯題本,保證所有的錯題涉及到的知識都已掌握,“成功”就在近在咫尺了。
五、放松不是不可以的。
千萬不要從睜開眼睛,一直學到晚上閉上眼睛,大人還有個“審美疲勞”呢,不要說我們還是孩子,這樣做的結果會適得其反,可能會造成厭惡學習,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證睡眠時間,按時作息,充分休息好,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旺盛的斗志。以這種狀態去學習,收效會更大。
但是,“放松”也是一門學問,要按自己的興趣放松。例如,在可以在家里到處放一些書,可以在學習之余隨手拿起翻翻看,可以不用非常認真的只讀一本書,瀏覽即可,起到放松的作用,同時又增加了很多課外知識。
六、良好的心態面對考試
劉墉說過:“如果他因為沒考取而在未來的人生中失敗,絕不是被考試淘汰的,而是被他自己‘沮喪的心’淘汰的。”所以,考試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不過就是檢測一下自己對知識到底掌握了多少,所以應當以平常心對待。
課堂上有哪些高效的學習方法
一節課40分鐘的時間,如何利用好?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讓我們來看看吧。
小學生課堂學習方法
一、要有聽課的積極態度,即聽課的最佳心理準備。
要懷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濃厚的學力興趣去聽課,把在教室聽課視為在老師引導下步入知識寶庫尋寶,相信每節課都能學到有用的知識。只有抱著這種心理狀態,才能使我們在課堂上情緒穩定,注意集中,思想始終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
二、課前預習,標出疑點。
預習:預先學習。上課前先看一遍下一節課要講的內容,能看懂的就放過,看不懂的就用筆標出來,上課時看老師怎么講。這樣,聽課就有了針對性。
多預習能培養自學能力長此堅持,有一天就能達到老師不講自己也能看懂學會。
三、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穩定,手腦并用
注意力就是專心于某一事物的品質。能長時間地看、想某一道題而不被外界環境所干擾的能力。
凡是學習成績好的同學,課堂效果都很好。他的眼睛瞧著老師和書本,他的耳朵聽著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發言,他的思路緊緊跟著老師的引導。老師的每一句話他都不防過,并且聽了大都要在心里想想為什么這樣,記在心里。
為了幫助集中注意力,要坐端正,提起精神來,不要爬在桌子上,胳臂一墊,正好為想睡覺的念頭準備了枕頭。古人強調坐如鐘,立如松,走路一陣風,很有道理。
為了加深印象,上課時,眼要看、耳要聽、手要寫、腦要想、嘴要說。當你全方位調動這個器官進入活動時,那個想開小差的思想自然就無法鉆進來干擾你!甚至個別不守紀律同學的說話你也聽不見。這種狀態多好啊!這就是全神貫注。
四、要勤思多問
聽課的同時,要多動腦筋,學會思考,與教師進行思想對話,使自己的思路跟著老師講課的思路走,在理解上下功夫,要注意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和“系統”線索,注意老師如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要在思想上始終保持向老師提問的傾向,聽課時,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聽不懂或不十分明白的地方,課后要多想多問,問自己,問同學,向老師和教科書、參考書請教,一定要找到滿意的答案,務求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絕不為以后的學習留下“隱患”。
五、學會記課堂筆記
記課堂筆記有助于理解所學內容,有助于復習記憶,也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穩定。
怎樣避免上課時間開小差
(1)認真做好課前預習,弄清楚哪些地方是聽課的重點,目標明確,帶著問題聽課。
(2)做好筆記,如果有的東西沒弄懂,又沒時間思考的話,可在筆記上打個記號,留待課外時間解決,便于繼續聽課、做筆記,上課寫筆記有利于注意力集中。
(3)積極思考,用恰當的表情把你的領會情況示意出來,老師可能因為你肯定的表情不再重復,因為你皺起的眉頭而作細致的分析。有機會時就積極發表你的見解或提出你的問題。這種學習者主動的上課方式,變被動聽講為主動參與,不容易走神。
除此而外,健康的體魄、充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及平穩的情緒,都是你集中精力學習的必要條件。
學生如何聽課和做筆記
(一)記提綱 一目了然
有的同學反映,課堂上記數學筆記,常感到聽了來不及記,記了來不及聽的現象。其實,沒必要記下所有的東西,應詳略得當,提綱挈領。記好提綱,使得一部分內容學下來后,覺得脈絡清楚,然后可根據提綱進行回憶,補充。
記提綱也有個度的問題,如果一部內容先前進行了預習或在適當場合下接觸過,在記錄時可以言簡意賅,點到為止。如果是新學內容或較難理解的內容就應適當詳細些,特別是一些經典的解釋,更應不失時機在提綱下注解。有了恰當的提綱,我們在整理筆記時,就可以進行補充和完善,加深對相關內容的理解和把握。
(二)記思維 按圖索驥
曾經有人說,數學教學實質上就是解題的教學。雖然有些偏頗,但也能從某個側面反映數學學習的內在規律。數學學習中,一些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離不開解題的訓練。一般來說,解一道題,從題意分析,方法探討,策略構建,過程表達,數學檢驗等,是個復雜的過程,滴水不漏地作好記錄,時間上不允許,也容易造成記了來不及思考的顧此失彼的局面。所以,記思路是切實有效的,有了思路,就像航海時有了航標燈,自然就有了前進的路線和方向。
記思路也要因地制宜,如果對于一個困難題,聽了或看了仍頭緒不清,難以理解,比較茫然,這時,記思路就應該詳細些,并記好結論,方便復習和思考。
(三)記重點 有的放矢
對一個學生來說,怎樣把握學習中的重點。的確是個比較困難的問題,要想記筆記時突出重點,需要有個積累經驗和體驗方法的過程。
首先要關注開頭和結尾。有的同學誤認為,開頭不是正文,結尾則是正文的重復,聽不聽無關緊要。其實,老師講課的開頭,有的雖寥寥數語,卻是言簡意賅,全盤托出重點,有的循循善誘,引經據典,潤物無聲的引出重點。所以在開頭時就能明確提綱、把握重點,記錄時就有的放矢。結尾雖話語不多,卻是這節內容的精彩提煉和復習鞏固的提示。總之開頭與結尾有前呼后應、互相啟迪的作用,密切關注,必有收益。
還要高度關注老師反復強調的內容。重點內容在課堂必會得到反復的強調,有時老師會把有關內容框出、劃出,或者用彩色筆寫出以求引人注目,突出重點。明確了重點,我們的記錄就能詳略得當,經緯分明。在記錄重點時,也要不失時機記下有關解析內容的經典范例和突破重點的巧思妙解。
(四)記疑難 追根求源
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是很正常的。遇到疑難表明新學的知識或方法有所超越,如果我們發現困難,并克服了困難,無疑是一次進步。否則表明我們的學習沒有超越,只是在鞏固,增加熟練程度而已。
記疑難是我們做筆記的一個重要內容,無論在自學或上課的過程中,發現疑難要不失時機的記錄,因為疑難一般是在我們學習新知識或進行問題探究過程中產生的,是我們前進中的困惑,它會一閃而過,如果不及時記錄,也會莫名其妙地遺忘,導致無形的損失。
記錄了疑難,就明確了困難的方向。我們應知難而上,及時各個擊解除決困難,獲得進步。千萬不能把問題積累,因為困難積累得太多,會讓人喪失克服困難的信心,失去學習的激情
(五)記補充 信手拈來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經常會妙例譬喻,即補充一個經典的例題或恰當的比喻來引入概念、突破難點、強化重點、說明方法或優化思維。有的會讓我們恍然大悟,有的會讓我們回味無窮。記下補充的內容,用到的時候可以信手拈來,使得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揮這些補充內容的功能,把知識理解深刻,把方法掌握牢固。
教材是綱,教材是本,教材內容高度濃縮,簡明扼要,點到為止。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在所難免,恰當補充些內容是必要的。我們一方面記下課堂上老師補充的內容,另一方面,在自學其它的參考書時,也應收集并記錄好的案例,多管齊下,使學習的內容豐滿而精彩。
(六)記總結 高屋建瓴
會學習的人總是可以把學習內容先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由薄到厚,是學習者不斷思考補充、發問的過程。而由厚到薄,就是學習者善于歸納和總結,明確重點、難點和關鍵,形成知識網絡。
每節課聽下來,老師都會歸納或引導同學歸納所學知識的精髓,達到高度概括,簡明扼要。記錄好總結的內容,使得所學的相關內容變得一目了然。如果自己能給出言簡意賅的總結,說明這部分知識得到深刻理解,方法也掌握得游刃有余了。
總結已有系列。每節課有歸納,每章節內容要通過復習給出總結,每學期的期中和期末也應給出階段性知識和方法的梳理。在總結時,不僅能給出各個單元的總結,還應梳理出有關單元的知識和方法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體系,觸類旁通,顧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