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變化教學反思 聲音的變化課后反思
聲音的變化教學反思篇一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自我感覺整體比較完整和流暢,思路也較清晰,能夠較好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不過還是有一些值得商榷和不足的地方,反思總結如下:
1、課堂上對學生的關注太少,學生發言的亮點把握不夠。我往往想的是設計的下個環節是什么,教學任務是否能完成、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是否在我的欲設之中。
2、評價語言空泛,態度不明朗,缺乏針對、指導性。學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是點評不到位,應該用多種形式的語言多激勵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實驗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實驗結果的得出,而實驗工具和材料則影響著實驗的效果。尤其是這節課,作為演示實驗的材料,效果都比較好。但是學生實驗所用到的材料,效果不明顯。比如:在觀察橡皮筋的音高實驗時,松緊不同的橡皮筋振動快慢并不是肉眼可以明顯分辨出來的,學生的結論可能是他們根據老師的引導以及生活經驗所得出的,這樣得出的結論就失去了做實驗的意義。所以在選擇實驗工具和材料的時候,我還需要好好下功夫。
4、我在這節課中的小結都不夠充分,也缺乏了一些必要的板書,導致最后小結的時候,學生的思路不是很清晰。而應該在做完每一個實驗后,邊示范邊總結,效果可能會更好一點,不但讓學生鞏固新知,而且加深對實驗過程的理解。
5、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沒有很好的發揮出來,以致整堂課氣氛不是那么濃厚。
6、要加大自己的科學知識儲備量。教師的基本功是一個老師上好課的前提,也是教師成長的第一步。所以,我應該不斷地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
聲音的變化教學反思篇二
《聲音的變化》一課是教科版四年級《科學》上冊《聲音》單元的第三課時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們學習第1課“聽聽聲音”、“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活動中,初步感受到聲音的高與低、強與弱的變化的基礎上,更具體為學生們提供觀察振動產生聲音的機會。通過本節課學習,學生認識到音量是由物體振動幅度決定的,音高是由物體振動快慢決定的。
本節課我設計三個活動內容對音量、音高與什么因素有關的探究。在活動一:觀察比較聲音強弱的變化。我先提出問題,要使鼓聲更響些,你會怎么做?通過學生的回答,猜測鼓聲的大小(強弱)可能與鼓面振動幅度有關,并及時板書“振動幅度”,然后通過讓學生用不同的力度來撥動鋼尺,讓學生聽聽尺子發出的聲音有什么不同,尺子的振動狀態有什么不同,并讓學生將聽到的聲音和觀察到的尺子振動的幅度描述出來。在反復的觀察和描述中,學生將聲音的強弱(大小)與尺子振動幅度的大小聯系起來,從而建立起振動幅度大聲音強(大),振動幅度小聲音弱(小)的概念。
活動二、活動三的探究活動,都是為觀察比較聲音高低的變化而設計的,即音高與什么因素有關的探究。把聲音高低的變化和物體振動的快慢聯系起來是本課的重點,又是難點。通過敲擊裝有不同水量的杯子,讓孩子們將實驗現象和預測進行比較,初步感知聲音的高低變化,在這里孩子們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只能停留在表面現象,發現杯里的水越少發出的聲音越高;杯里的水越多,發出的聲音越低。但振動的快慢是學生不能感受到的。在第三個實驗,我指導學生盡量用同樣的力度撥動松緊不同的橡皮筋,描述聲音高低的變化;觀察松緊不同的橡皮筋的振動狀況有什么不同,并同發出的聲音聯系起來,初步建立物體振動得速度越快,聲音越高,振動越慢聲音越低的概念。最后總結延伸,聯系生活,引導學生用聲音的變化來解讀生活中的信息,同時用學過的知識,利用身邊的物品創造美妙音樂。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聲音,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激勵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去探索科學的奧秘。
我的教學設計意圖是這樣的,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有幾個地方做得比較好:
1、我的實驗指導還是比較到位,實驗步驟相當清晰,既有通過課件展示實驗要求,又有在演示臺前示范實驗規則。不過如此做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瑕疵,學生只會按照實驗步驟去一步一步的做實驗,但是為什么做這個實驗,學生不會主動去思考。
2、小結和總結對于今天這節課,我覺得格外的重要。每個實驗完成之后的小結,既有課件展示出來,又有板書體現,這樣能讓學生加深對振動與音高、音量之間聯系的認識。
這節課也出現了許多漏洞。
1、課堂上對學生的關注太少,學生發言的亮點把握不夠。我往往想的是我設計的下個環節是什么,教學任務是否能完成、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是否在我的欲設之中。
2、評價語言也太吝嗇,空泛那么幾句。學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是點評不到位,應該用多種形式的語言多激勵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做每一個實驗后,我覺得邊示范邊總結,效果可能會更好一點,不但讓學生鞏固新知,而且加深對實驗過程的理解。
4、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沒有很好的發揮出來,以致整堂課氣氛不是那么濃厚。
5、要加大自己的科學知識儲備量。教師的基本功是一個老師上好課的前提,也是教師成長的第一步。所以,我應該不斷去學習自己的專業知識,不斷的去進步。
聲音的變化教學反思篇三
《聲音的變化》一課是教科版四年級《科學》上冊《聲音》單元的第三課時內容。面對全新的教材,全新的教學內容,該怎么上一直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本節課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值得肯定:
1、對教材進行了大膽的處理。
新課程科學教材內容的不斷修改,不斷改動,不斷完善。我想,編寫教材的專家們和我們一線老師一樣,也在不斷反思,發現了有些內容編排的不合理。一樣新東西的出現,是在不斷更新中,不斷變化中,才完美的。因此,我們一線老師可以根據我們自己的教學需要,大膽的處理教材。《聲音的變化》中有兩個主要活動一是探究聲音強弱的活動,二是探究聲音高低的活動,而接下來一課《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一整課都是探究聲音高低的活動。振幅和頻率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概念,但又是這課知識掌握的前提,這兩個概念沒有搞清楚,就不能掌握聲音的強弱和振幅的關系,聲音的高低和頻率的關系。在第一個班的教學中,我按照教學設計在第一個實驗中介紹了振幅的概念,在第三個實驗中介紹了頻率的概念。下課后覺得學生對于這兩個概念掌握的并不是很理想。在這次教學中,把這兩個概念作為重點首先提出來進行的講解,在學生掌握后再進行實驗。感覺障礙掃清了,學生在實驗總結時流暢了許多。
2、實驗指導到位,實驗步驟相當清晰。
比如在指導撥動鋼尺時追問為什么要緊壓住鋼尺,在學生知道怎么做的同時還了解了為什么這么做。不過如此做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瑕疵,學生只會按照實驗步驟去一步一步的做實驗,但是為什么做這個實驗,學生不會主動去思考。
3、精心設計并改進實驗表格。
我們在學生課堂中觀察、試驗記錄是遇到的另一個大問題是學生用了大量的時間來記錄,關鍵是寫的字太多或者畫圖時過分追求美觀。比如,在第一個班上課時,有學生記錄輕輕撥動鋼尺聽到的聲音是這樣的“聲音聽上去很小”,這樣,學生總共要寫七個字。其實,在我們的題目中就有我要描述的只要“弱”一個字就可以了,看得人也能清楚地明白記錄的內容。這就比前一種記法少寫了六個字,大約較前一種寫法節約五分之一的時間。所以第二個班上課時我精心設計并改進了實驗的表格,讓學生以填空的形式填寫表格,不但效果好,而且節約了時間。
4、從教學效果上分析。
整堂課教學效率高,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目標達成。有效利用課堂時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積極性高。
應該說這是一堂比較成功的科學課!
看了“聲音的變化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