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
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篇一
《魚游到紙上》這一節的教學比較成功,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學設計中,故意把課題錯寫成“魚畫到紙上”,由此產生疑問,啟發學生針對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問?學生會紛紛提出:魚應該在水里游,怎么會游到紙上?是誰使魚游到紙上來的?他是怎樣使魚游到紙上來的?通過對課題的質疑,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引導學生去閱讀課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握了全文的中心思想,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通過魚“游到紙上”,“游到心里”的原因的討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站在學生的視角,思考學生學習的疑點、難點。
在此基礎上從教師教學的角度,將課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學的“精華”篩選出來,作為教學的“內核”部分,這些內核往往居于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處,它可以是一個詞、一句話,也可以是一個語段、一個情感點。我抓的是題眼“魚為什么會游到紙上?” 課堂上就將此做為教學的切入點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著力點,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深入研讀,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創新點、發展。當然這一課特殊性,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不止一處,還可以抓“舉止特別”“忘我的境界”“融為一體”,這些點,都能夠引出本文的重點詞句,但不管抓哪一個,目的就是提煉教材精華,使教學內容更簡約。
4、抓重點詞,經選訓練點,在訓練中得到發展。
教學中,我抓住了表現青年人看魚時的神情“呆呆地”“靜靜地”進行語文字訓練,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既感受到青年人的專注和忘我,又感悟到這樣的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不僅讀出詞語表面的意思,還讀懂了詞語背后蘊含的東西。在這樣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實現了三個維度的整體推進。
5、抓重點句,挖掘生成點,在體驗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繪畫技藝引來了圍觀的人,人們贊嘆著、議論著,可唯一沒有任何反應的是他自己。我抓住“人們贊嘆著、議論著”教材這一生成點,利用文中插圖,播放背景音樂、創設情景,由一個小女孩驚奇的叫起來為引子,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不同人物角色,與文中主人公零距離對話,達到師、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鳴。
本節課孩子學習興趣很濃,回答也很積極但細節方面還有很多不足,比如對于學生的評價還不夠準確豐富,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情感,進行朗讀方面還未很好地體現出人物的情感。還需激勵學生在思考上逐層深入。在這一點上要繼續努力。
通過這節課自己也學到了很多,收獲很多,感受也很多。語文,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每一次的遺憾和失敗,讓我心情沉重,但也讓我在語文的教學之路中不斷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帶來思考。因為只有不斷自省,才能常新。
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篇二
1、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看似無疑,其實有疑之處進行生疑,從而觸及學生“最近發展區”,引導他們進入思維的高一級階段,也就提高了學生質疑問題的能力。
2、問題提出來以后如何解決,引導學生認真讀書,從具體的語境中去找答案,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說自己的感悟,從而又提高了學生的解疑能力。鼓勵學生在讀書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從讀書中解決問題,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之一,長期堅持這樣做,不僅能形成學生勇于探究的心理,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又教給了學生讀書的方法,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奠定了的基礎。
3、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合理。
在揭示課題時問學生:“魚是在水里游,怎么會游到紙上呢”并用彩色粉筆在“游”字下面重重地畫了個“…”符號,留給學生一個懸念。在引導學生反復討論、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大屏幕顯示出幾條金魚游動的姿態,教師邊演示邊做小結。一個“游”字,畫龍點睛,學生比較輕松地理解了“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同時悟出了課題的深刻含義,水到渠成地歸納出中心思想。
4、加強了讀的訓練。
教學過程體現了語言文字的訓練,特別是讀的訓練。自讀課文給以足夠的時間,全體學生帶著問題反復讀書,邊讀邊思,真正地讀書,不是走形式,培養了學生的讀書能力和讀書習慣。當理解了內容,學生為聾啞青年忘我、專注的品質所感染,情感的閘門打開的時候,教師適時地指導學生朗讀,渲染了氣氛,加深了內容的理解,潛移默化地進行了思想教育。
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篇三
《魚游到紙上》是人教版第八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主要講一位聾啞青年是如何觀魚畫魚的,贊美了他做事一絲不茍、全神貫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就是學習人物的精神品質,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寫人物的外貌、動作和神態的。在閱讀了課程標準和單元導讀后我確立了4個教學目標。一是結合上下文體會“一絲不茍、忘我、融為一體”三個詞語的意思;二是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間的關系;三是學習作者是如何描寫人物的神態和動作的;四是培養學生做事專注、持之以恒的品質。我認為這四個目標的是符合單元的訓練目標的,也是符合這篇文章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目標的定位做到了準確。
教學流程的設計科學清晰,第一步:理解魚游到了青年的紙上。第二步:理解魚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魚游到了我們的心中。整個教學過程隱含著內容和情感的主線,內容主線是魚游到了紙上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游到紙上,由此而展開學習小女孩的那句話——“喲,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以及描寫青年畫魚的動作和神態的段落。情感的主線隨著內容的主線而行走,一邊品讀語言文字一邊體會聾啞青年那種一絲不茍、全神貫注、堅持不懈的精神,學生的敬佩和贊嘆之情一步步加深。兩條主線既齊頭并進又相互交融。圍繞著這兩條主線,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品詞析句積累語言,抓住課文中語言的生發點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游”和“畫”的對比朗讀;想象魚的動態的詞語進行擴展讀;將文字還原成真實的畫面來讀;通過音樂感受文字來讀。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滲透,即抓住關鍵的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發展。問題的設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給了學生充分展示的空間。
但是,這節課也存在著一些遺憾。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后,我應當引導學生總結“魚游到了紙上”和“魚游到了心里”之間的關系。雖然在理解課文內容的時候學生對這層關系已經有所感悟,但還不是很明朗,如果用上“因為……所以……”這組關聯詞,學生的思維將更加的清晰。這節課的整體感覺比較“緊”,作為教師,我自己的情緒都沒有調動起來,更沒有調動起學生的情緒。在情感態度目標的達成上不是那么的自然,這里還需要好好去設計。
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該怎么設計,我事先制定了兩套方案,第一套是以“這名聾啞青年是個什么樣的人”為中心輻射到全篇,通過學生的自讀自悟和教師的引導去實現教學目標。第二套方案是從文章的最后一句“魚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入手品“游”字,巧設疑問激發學生的興趣,探究魚怎樣游到心里的,然后又怎樣游到紙上的。后來我確定的教學設計有很多地方都借鑒了名師王崧舟的教學設計,但并不是簡單地搬過來,在充分理解了他的教學理念和設計意圖之后進行了再創造,如:王崧舟老師抓“靜”字,引導學生“靜心悟禪”,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文化的層次。通過我對學生學情的了解,我認為學生不可能達到這樣的高度,因而在教學中是降低了難度的,去尋找學生情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質,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滲透進行情感的熏陶。還有對描寫人物的動作這一段的品讀,對人物“堅持不懈”精神的感悟,教學版塊之間的銜接等等。我想只要是對學生有益的、對老師的個人發展有益的,仿效名師未嘗不可。
看了“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