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兒真好教學反思 這兒真好課后反思
這兒真好教學反思篇一
看到這么美的小島,小動物們都被吸引來了,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問小動物們?yōu)槭裁磥磉@兒,同樣從側面體現是事事在在的,再一次讓孩子們明白小島吸引小動物們的真正原因,也就是這兒到底好在哪里。
最后進行對比,這兒原來是什么樣的?把荒島和現在的小島進行比較,讓孩子們明白這一切來之不易,是小熊通過自己的勞動,智慧獲得的,小熊真不簡單!
這兒真好教學反思篇二
一、抓關鍵詞,理解朗讀
《新課標》指出第一學段的閱讀教學要“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而閱讀教學的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也印證了應該抓住關鍵詞來展開教學。
在指導學習第一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抓的是“孤零零”一詞。學生讀后知道小熊住在荒島上,理解了這個詞語后,我很自然地引導“是呀,小熊一個兒住在這個荒島上,沒有樹,沒有花,更沒有朋友,多寂寞、多孤單呀!書上哪個詞講小熊很寂寞很孤單的?”在交流對“荒島”一詞的理解時,自然而然地提到了“孤零零”這個詞,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什么時候是孤零零的我覺得這個目標還是達成了。
《新課標》還指出第一學段的閱讀教學要“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課文中描寫小島美景的“漫山遍野”、“綠葉成陰”兩詞,也需要引導學生細細體會。《新課標》還指出第一學段的閱讀教學要“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所以我先讓學生看圖,描述一下圖上的情景。本來想借機來引出 ‘漫山遍野’、‘綠葉成陰’,但是學生表達的跟這兩個詞語都沒有多大關聯(lián),我只能讓學生找找書上哪兩個詞語,再來教學這兩個詞語。再適時出示相應的美圖,指導學生把這兩個詞語讀好。在教學中,緊扣文本,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通過朗讀、想象、品味、再造等形式,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探究性、創(chuàng)造性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體驗,在閱讀中感悟。
二、化抽象為直觀,表演中吸收、內化、傾吐
課題是“這兒真好”,我就在“好”與“不好”上做文章!學習第一自然段,我在教學荒島時很自然地問學生,“你愿意在這個荒島上作客嗎?這兒好不好?”學生大都覺得這兒不好,想到這兒“沒有樹,沒有花,沒有草,更沒有朋友”,初步感受到改善環(huán)境和找朋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而到最后,至于問“這兒好在哪里”的問題,可這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沒有趣味性,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興趣,覺得這樣不可操作,容易造成冷場。突破這一難點,我化抽象為直觀,當學到第四自然段時,我讓學生來表演,順勢采訪“小鳥”:“小鳥小鳥,我來問問你,你覺得這兒好在哪里呢?”學生在此刻開始活躍起來,但是同時發(fā)現,學生的思維并沒有真正打開,而底下的觀眾此刻也沒有任務在身,這樣的表演還是留于形式。在教研活動時,大家針對這個表演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覺得非常受益。首先要有評價,其次校長提出的“啊!這兒真好! ”這樣的說話練習更容易讓學生聯(lián)系課文來進行說話訓練,效果肯定會更好。
三、巧補島名,展學生個性
這雖然稱不上是核心任務,但是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貫穿整堂課。為了上課,我在網上查閱了很多資料,發(fā)現很多教者都在學完第四自然段后留給學生一個補白的機會——給小島起名。的確,這也是文本的空白之處,經小熊的辛勤勞動,這兒的確已不再是荒島了。但我認為,教者是只補其一,不知其二。學習這篇課文,要了解小熊是怎樣找到朋友的,也就是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內在的關聯(lián),正因為植樹造林,所以吸引來小動物,才找到了朋友。這是核心所在,而只補其一,感覺沒有凸出主線。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留給學生兩次補白的機會。第一次同前,因為學生正趕上學了“漫山遍野”、“綠葉成陰”兩詞的火候,因此,“綠島”、“彩島”、“美島”這些名字取得八九不離十;第二次,在學到小熊找到了那么多朋友后,再讓學生取名。此時學生的思維是最活躍的,“歡樂島”、“快樂島”、“幸福島”、……這一次重為小島起名,立意比前一次更高。我再分別用學生起的島名作為教學板書,“荒島→綠島→歡樂島”,當然張校長給我提出了寶貴意見,如果能把學生的每次取名都列出來再進行歸類,層次就有更深一步的提高了。教學中留下的“空白”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在補白中,提高學生探究并解決問題的興趣能力,在思考,探索中形成了無窮的意味。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做到以生為本,把課堂的自主權真正還給學生。
這兒真好教學反思篇三
《這兒真好》是一篇童話故事,描寫了居住荒島的小熊感到孤單,尋找朋友,在云朵的啟示下營造樹林,終于迎來許多朋友的故事,由這個故事生形象地告訴了我們要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可愛的綠色家園,改善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
在備課文之前,我先把教參中對本課的重點難點理理清。本課的第三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有了感悟小熊種樹的辛苦,感受島上發(fā)生的變化,感受小島的美,才有感悟這兒真好,才有小動物們愿意和小熊交朋友。難點是:引導學生讀中深思,感悟種樹與找朋友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開始設計本課的教案。由詞語入手,我分別抓住了“孤零零”“連忙”“許多”“種呀種”“漫山遍野綠葉成陰”等,引導學生體會小熊的心情,感悟小島的美,讓小動物們都覺得這兒真好,緊扣課題。
但是,課堂上仍存在一些問題,談談我的感受:
童話性、故事性的課文,常常會涉及到故事主人公的心情變化。這一點備課時,我經常都會忽略。“放小鳥”中,我的心情由高興變?yōu)閾模蓳霓D變?yōu)橹保钟芍弊優(yōu)楦吲d,在故事的發(fā)展中,緊扣故事的環(huán)節(jié),感受人物的心情變化非常重要,從朗讀中再來體會,就會更加深刻地理解。本課課文也是這樣的,雖然故事主人公內心變化只由孤零零變?yōu)榱烁吲d極了,但學生的體會很淺,為什么而高興,因為小島變成了綠洲,因為小熊種樹,辛勤地勞動使這兒變得很美,小島上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小動物們都愿意來到島上和小熊交朋友了。從而理解課文的難點:種樹和找朋友之間的關系。
人物內心的體會朗讀中有些欠缺。“孤零零”一詞,孩子們笑瞇瞇到朗讀,沒有感悟到孤孤單單地樣子,從表情、從肢體語言,從朗讀都能體會到人物的心情與狀態(tài)。我班“何”在讀這個詞時緊皺眉頭,雙眼瞇成一條線,他的動作表情應該值得稱贊,我沒有及時得表揚“你緊皺眉頭,表情很傷心,讓老師好象真的看到了這只沒有朋友的小熊很傷心呢!”確實,學生在課堂上會有一些老師意想不到的行為,我們應該鼓勵表揚,讓學生在激勵中深刻體會人物內心的感受。
課文重點部分設計把握還不夠。“漫山遍野綠葉成陰”一詞,我讓學生看圖理解意思,但是,學生都看到了小島上美麗的景色,花草樹木,并用語言很好的組織起來了。但是,引導這個詞語的詞語時,有些欠缺了。備課時,我曾經準備過一張圖,圖上畫的正符合王星宇小朋友所說的“俯瞰小島,小島象一棵大樹”,確實,孩子的回答精彩出奇,但是,由于我引導語言不夠,加上圖片被刪去,學生對“漫山遍野綠葉成陰”這個詞語的詞意仍然含糊,理解不十分確切。另外,“這兒真好”好在哪里,我讓小朋友們扮演小鳥,來說一說,學生回答內容很豐富,如果在課文的結尾,小動物們都來到島上了,他們又會說這兒好在哪里呢,讓學生談談,那“這兒真好”就更加豐富,內容確切了。
教材的設計是我們年輕教師難以把握的內容,需要多鉆研,多深入。從課文的教學重點出發(fā),教學難點著手來理解課文。老師提出的問題精簡,圍繞中心,在學生回答中要引導和啟發(fā),把孩子的思維引入到老師的思路上來。我想,這一方面我們還做的很不夠,需要不斷努力!
看了“這兒真好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