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次定律教學反思 楞次定律課后反思
《楞次定律》教學反思篇一
1、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多種能力的培養:
本節內容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分析實驗,得出結論,教師只起引導和組織的作用,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對楞次定律理解深刻,而且也培養了學生對實驗分析技能,以及歸納和邏輯思維能力。
2、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
Flash演示最能直觀明了地反映事物的某些現象,通過它我們不但看到一些宏觀現象,對定律微觀本質的分析也非常形象,教師將現代化教學手段引進課堂,生動形象地展示兩磁場間"阻礙"作用,不僅突出本節的重點,還突破了難點,使學生對定律有一個深刻理解,生動的記憶,同時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采用類比教學變抽象為具體:
本節課教學過程中特別注意利用比喻的方法,尤其對于楞次定律這一類字數少但難理解和記憶內容,教師在師生得出定律之后,將定律概括成“增反減同”四個字,方便了學生理解和記憶,之后又做個擬人化的比喻,將感應電流比喻成一個專門與“父母”“對著干”的“壞孩子”,不僅將抽象的內容生動具體化,還調節了課堂氣氛。
4、注重德育滲透
本節課講授的楞次定律是從實驗分析開始,歸納概括出初步結論后,再用實驗來驗證,不僅體現物理學科是實驗學科的特點,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態度,還符合辯證法中從實踐中來,再回到實驗中去的認識規律,達到對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5.不足之處
在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的時候,對課堂的控制和對學生思維導向做的不是很好;另外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準備不是很充分,平時還要加強課前準備,對做習題,做到見多識廣;此外,語言雖然幽默風趣,但還不夠精煉,這個要平時多聽課,多學習。
《楞次定律》教學反思篇二
1.在以媒體環境為支撐的互動教學活動中,如何諧調好師、生與媒體三者之間的關系尤為關鍵。
由于媒體的影響,學生的注意力極有可能從教學活動中游離出來,從而影響教學,因此在這類形式的教學中,必須加強的學生活動的引導與控制,做到收放自如,使教學活而不亂。為此這節課我再以下幾方面做了一些變革:(1)強調課前預習,并在課前每人發放一份活動任務單,明確活動的內容與要求,同時將這份任務單帶入課堂作為課堂活動的內容來完成;(2)對課件的使用做必要的說明——由于有些課件學生課前并沒有接觸過,對其作用和使用方法并不熟悉;(3)加強對學生活動的監督與指導,使行為偏差的同學及時得到糾正;(4)利用演示文稿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強化教師的影響力;等等。通過實踐表明,以上的變化還是起到了良好作用。
2.合理選用互動課件,最大限度地發揮課件的功能,是媒體支持下互動開展成敗的關鍵。
當前,每一個相關內容的教學課件在網上都能找到很多,但是,是否適合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因為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設計。所以,找到一個合適的課件真的不容易。另外,有的課件并不適合互動活動的開展,而有的課件還存在科學性問題也不能使用。一個合適的互動課件至少具有以下特征:(1)科學性;(2)可視性,特別是實際實驗中的微小變化與瞬時變化;(3)變量的可調性;(4)使用的便捷性;等等。本節課中,我在探究“感應電流磁場與原磁場方向關系”時,所選用的課件是合理且有效的。
3.正確處理好效率與質量的關系,是一份教學設計成功的關鍵。
“方法新一點,形式活一點,容量大一點,效率高一點”是我校對當前教學活動要求的總結性形象化表述,然而,這里卻少了一個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應該貫徹始終的一點,那就是質量。沒有質量,“方法新、形式活”就成了花架子,“容量大、效率高”就成了口號。質量是效率的基礎,是效率的最終歸宿。在“楞次定律”這節課的設計上,由于過于追求量,而影響了質的提高是一個教訓。
《楞次定律》教學反思篇三
1、突出科學研究方法,注重科學素質培養
知識的落實、技能的鍛煉、能力的培養無疑是物理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物理教學中出現新的焦點--——科學素質培養。其中,又把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看成是科學素質培養的一個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途徑。
2、優化教學過程,培養思維能力
物理學家勞厄曾指出:“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要發展思維能力”,“教育無非是把一切學過的知識都遺忘掉的時候所剩下來的東西”。本教案旨在讓物理課堂教學,以知識為載體,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維;突出知識的發生、形式和發展的教學過程;啟發學生主動參與思維的全過程,使知識成為學生思維的結果,從而獲得知識的“知識”-——發展思維能力。
3、注重問題情境設置,以學科教學為載體,切入STS,滲透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與方法
科學探索是科學學習的核心,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取親身的體驗,產生積極的情感,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喜愛質疑,樂于探索和努力求知的傾向,激發探索和創新的積極欲望;以學科教學為載體,構建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一個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的實踐機會,使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滿足學生在開放的現實情境中去主動探索研究,置身于知識的探索之中,體會知識探索的方法,提高學生發現和解決的能力。
4、在師生共同參與活動中獲得新知,提高能力
在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過程中,教師是活動的主導,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的主導要為學生的主體達到學習目標服務。就是說,教師在使用講授法的同時,應輔之以指導學生親自探究發現、應用等活動,通過學生自主的嘗試活動,使他們在感知的基礎上有效地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從而使他們獲取知識,提高能力。本堂課的設計正是以這個原則為主旨的。例如,在通過實驗,學生經過嘗試得到物理現象,教師不是直接給出問題的結論,而是進一步把學生引導到問題的觀察、分析、歸納的活動之中,不僅讓學生通過自己親自實驗弄清事實,分析現象和得現結論。而且讓學生用物理思維方法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把單純追求讓學生再現記憶的傳統教學,改變為建立在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基礎上掌握方法、理解體驗的教學。通過學生的實驗、觀察、嘗試、分析、歸納,使一個平淡的方法傳授過程變成了一個問題的解決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新知識,而且獲得到了如何掌握新知識的方法,真正提高了能力,體現了“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中心”的教學思想。
5、歸納總結掌握知識的系統結構
教學中應努力讓學生掌握知識系統的結構,而不是零星的知識片斷。這就需要通過歸納總結來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強化知識體系,形成牢固的知識結構。同時,系統的知識是記憶的支柱,又便于聯想與應用,學生一旦掌握了最基本的原理和它們之間的結構體系,他們就能認識到,許多新的問題并非是新的,它只不過是熟悉問題的變式綜合罷了。在教學中,教師啟發、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使新知識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建立起實質的聯系,避免知識龐雜而不得要領,有利于學生抓住要點、掌握結構、領會原理、融會貫通,從而促進認知結構的變化和發展。
看了“楞次定律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