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頃和平方千米教學反思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學反思篇一
課上我并沒有急于的去完成各種鞏固練習。而是花了很多時間讓學生去體驗,去想象,再把他們的體驗和想象轉化成語言,描述出來,帶動更多的學生。
當然也有存在的問題,在下課鈴聲響起之前,如果能讓學生們沿著操場圍墻走一圈,在享受著收獲的幸福氛圍中,去實際感受一下操場的面積與1公頃的大小,那將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學反思篇二
公頃和平方千米是較大的面積單位,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用到的地方不多,所以學生比較生疏,在教學本單元的時候,感覺這個東西是教不會的,所以1公頃的認識主要是以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為主,根據一定的推測,來感悟1公頃的大小。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主要問題在于:對1公頃的認識不夠深刻,主要體現在填空的時候,遇到“故宮的面積大約是40( )”時,學生會不自覺的填寫平方千米,教學過程中有成功之處也有失敗之處,現在總結如下。
一、“大”和“較大”
大、較大這兩個詞的界定是很含糊的,對于學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籃球場、大操場的面積,這些是學生深刻體會到的,每天都能見到的,以這些為基準,來感悟1公頃,分別大約是208個教室的面積、24個籃球場的面積、5個大操場的面積。
相對于1平方米而言,公頃是較大的單位,它是用來測量土地面積的,這個時候需要給孩子一個整體的概念,它是有別于“平方米”的,所以有1公頃=10000平方米,因為特殊所以進率是10000,這也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
大是相對的,較大也是相對的,因為是相對來說,所以學生的認知結構會出現混亂,自然會體現在搞不清楚到底該填寫公頃還是平方千米了,所以想解決這個問題,要給學生建立起一個標準。
在生活中,想要找到這個標準是困難的,尤其是“平方千米”的標準,個人以為應該是建立在行政區劃“市”的基礎之上,給學生這個標準之后,再讓學生去感悟何時用平方千米何時用公頃則有些好轉。
一言蔽之,在一般的情況下,“大”用公頃,“較大”用平方千米,這樣的策略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有助于學生認知結構的重新建構。
二、“體驗”和“習得”
動腦去想,用眼去看,動手去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般程序,這樣的過程本身是無可挑剔的,但是對于生本之間需要一個媒介起到引導作用,這就是教師,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有價值的思考和有意義的探索活動,獲得新的知識,形成技能。
動腦想1公頃是很困難的,學生的描述無非是“大”、“很大”,這樣的描述是建立在淺表層面的,學生此時并未建立起1公頃的直觀概念,在他們的腦海中只出現了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但到底是什么并無確切概念。
前文已述,用三種體驗活動來幫助學生建立起概念,并且給出實實在在地拓展,1平方千米的教學難點是體驗,學生無法從1公頃的概念類比出100公頃,而在現實生活中,連大人對平方千米的概念也是比較生疏的。
我想到了數學上的一種思想方法,叫做“不完全歸納法”,也就是說,我們在教學平方千米的時候,知識形成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習得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體驗、辯論、思辨的過程。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學反思篇三
學習了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的知識,我總覺得學生對于實際意義的認識仍然是很模糊的。1公頃到底有多大?不太明白。1平方千米是個什么概念?就更不理解了。基于學生在學習上的這一困惑,于是我決定利用下午課外活動的時間去操場親身體驗一下面積的大小。
我先讓學生在教室里把公頃和平方千米的知識復習了一下,讓學生加深以下認識:1公頃等于10000平方米,就是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1平方千米等于1000000平方米,就是邊長為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1平方千米等于100公頃。還指出了活動要求:1、估量操場面積和1公頃進行比較,實際感知1公頃的大小;在此基礎上感知1平方千米的大小。2、明確步驟。問:我們的操場大致是什么形狀,怎么計算它的面積?引導得出:需要估出長、寬,然后用長乘寬算出操場面積。3、活動紀律要求,不能隨便亂跑和大聲喧嘩。接著我帶上卷尺讓學生們在操場上排成體操隊形,依據不久前我校達標運動會跑步比賽項目,我們較容易地估計出長約為100米,寬大約為30米,測量出操場的長和寬后,我讓同學們在練習本上算一算操場的面積。100×30=3000(平方米),在學生算出操場的占地面積以后,我讓學生比較1公頃與操場面積的大小。學生認識到1公頃大約相當于三個多操場的面積。接下來,我又問:1平方千米相當于多少個操場的占地面積呢?學生已經知道1平方千米=100公頃,那么1平方千米就是大約300多個操場的占地面積。
反思這節課,學生對于土地面積單位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等概念、實際意義以及三者之間的聯系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這在教室里、書本上是不可能達到的。通過實際感受學生對公頃和平方千米有了一定的認識。當然暴露的問題也很多,如:(1)像張子淳、潘俊奕等愛動的同學注意力不集中、交頭接耳,而像彭芳妮、何宇瀟等這樣的學困生看熱鬧的成分多一些,沒有參與其中,紀律不太令人滿意。事后我想這是因為老師在不知不覺之中又充當了主角,一個人不停的在說,讓一些同學探究的興趣沒能得到激發,好奇心沒能得到滿足,學習就成了被動地接受。這樣的學習形式對學生來說仍是枯燥乏味的。如果還是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自行商量解決這個問題,最后匯報總結,那樣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2)在下課鈴聲響起之前,如果能讓學生們沿著操場圍墻走一圈,在享受著收獲的幸福氛圍中,去實際感受一下操場的面積與1公頃的大小,那將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總之,從這一節課中我體會到數學實踐活動在學生理解數學概念、鞏固課堂所學、培養動手操作能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學生面對某一個知識點時,學生會遇到一些困難,作為教師,就是要找到好辦法,讓他們學會知識。
看了“公頃和平方千米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