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高效課堂”理論之問
導語:生本高效課堂是在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以教代學的基礎上,強調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互動合作探究學習、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品質,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行為,從而提高課堂效果、效率、效益的教學方式。
“生本高效課堂”理論
什么是生本課堂?
“生本課堂”是一種新提出的教學形態,是一種“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生本課堂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生本課堂以學生是否學得積極、學得高效、學得快樂為主要評價標準。一堂成功的生本課,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自學、小組討論、班級發言等,課堂真正成為了學生的舞臺,一個個未來的作家、數學家、物理學家正在課堂上成長!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課。教師以不見自我的方式,成就了學生潛能迸發的自主學習。這種教學方式的背后,是高超的教學智慧:以最少的語言開啟學生的智慧閘門,以適時的引導提升學生的潛能發展,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生長。
生本課堂改變了對學生評價的傳統方式,建立了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行之有效的評價方式,同時也有效地解決了學生的厭學問題。生本教育采用評研式的評價模式,使學生在自評、互評、全班評的過程中優化了學習效果,深化了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同時還避免了習慣性評價所帶來的各種負面效應,如懼考、低分造成的自卑沮喪,為應付考試而學習的不良心態等。生本的評研不同于以往的評價模式之處還在于,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特點,遵循學生的自主發展規律,不采用“揠苗助長”式的破壞性評價,而是“靜待花開”,花期一到,自然百花齊放,姹紫嫣紅!
“生本課堂發展性”評價指標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是否重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生本課堂”要求教師在對教材的進行二次開發的基礎上,設置問題情景,引發認知沖突,建立起智慧上的挑戰,激發學生參與知識形成過程的興趣,從而讓學習過程成為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判斷課堂教學是否有效,不僅要看學生積累知識的量,更要看學生參與知識形成過程中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有多少知識是通過自己探究建構的。因而學生有無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是判斷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衡量是否是“生本課堂”的一個重要評價指標。
教師是否重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1)學生參與的方式:個別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不是形式上的大合唱,而是實質性的思考、表達、討論與交流。(2)學生參與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學生自主活動和學習的時間,學生回答問題和動手操作的人次等。(3)參與的效果: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思維能力的開發程度及情感態度的提升效果。
2.是否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生本課堂”應把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放在一個顯著的位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創設探究情景,搭建探究平臺,問題讓學生自主發現,知識讓學生自主生成,規律讓學生自主歸納,最后通過舊知衍生出新知。
可從以下幾方面來評價教師是否關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一節課中,教師提出了多少個開放性問題?教師是否尊重學生不同的觀點和意見?教師對學生的獨特見解是否有意識地加以表揚和激勵?學生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時間有多少?學生主動提問的次數有多少?學生能否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多少人次?學生回答問題是否有新意和靈活性?
3.是否使課堂教學保持有效的互動
生本課堂的教學過程是認知建構、師生互動、情感體驗多向交流過程,評價一堂課是不是高質量的課,是不是“生本課堂”,教師能否使課堂保持有效和深層互動是一條重要指標。
評價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分析判斷:是教師擁有“言語霸權”還是“民主協商”?是“先教后學”還是“先學后教”?是“示范模仿、講解接受”還是“自主探究、參與體驗”?是教師的“包辦代替”還是學生的“自主建構”?是僅重視“知識結果”還是“過程與結果”并重?
4.是否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生本課堂”追求三維目標的整合,即以知識和能力為主線,分層落實,面向全體學生;以過程和方法為核心,啟發學生,促使學生全面發展;以情感和態度為動力,促使學生主動發展。而積極的情感體驗只能建立在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之上,建立在學生不斷的成功和進步之上,因此教師能否營造民主、和諧、寬松課堂環境是學生獲得積極情感體驗的前提條件。
考察教師是否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判斷:(1)教師創設寬松和諧課堂情景的程度:教師是否有激情,精神是否飽滿;是否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授課過程能否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共鳴;是否善于表揚激勵學生,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是否善于體察學生的變化,恰當調控教學;是否善待、寬容和欣賞學生。(2)學生情感投入的程度:學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有無高漲的學習熱情和良好的精神狀態,能否保持內在的學習興趣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