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方法
學習在于讀書不是讀熟
讀書學習對于人的一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不論是在人生的哪個階段,讀書學習的腳步都不能稍有停歇在我國古代,就流傳著“家無讀書郎,官從何處來”的諺語。在現代社會,人們對學習的認識早已超越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的認識,而是把學習作為個人安身立命的需要,學習比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關于學習的重要性,突出表現為“五個需要”: 第一,讀書學習是適應科學發展的需要。隨著全球科技革命的不斷深入,知識在急劇增長,知識更新越來越快,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據估計,最近30年產生的知識總量,相當于過去2000年產生的知識量的總和。知識是當代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最重要的因素。知識必然要取代土地、勞動力和資本成為最重要的源泉和首要的生產要素。知識的力量,引發了世界范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經濟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和重大變化。要順應時代潮流,就應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學習,自覺地把學習作為實現自身發展、推動科學發展的根本要求。如果不愿意學習、不注意學習,就會墨守成規、縮手縮腳,只有抓好了學習,才能對新事物、新知識了然于胸,對新情況、新問題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更好地適應科學發展的根本要求,滿足工作的需要。 第二,讀書學習是立志成才的需要。古人云:“非學無以廣才,非學無以明識,非學無以立德”。南宋時期著名詩人朱熹曾作詩:“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我國新時代產業工人的楷模——許振超有一段發人深省的感悟:他說“一個人可以沒有文憑,但不可以沒有知識,一個人可以不進大學校門,但不可以不學習,只要發奮學習就能成就事業,只要發奮學習就一定能夠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我們縱觀這些,都說明一個道理:要成才,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只有勤奮學習,深入實踐,努力吸收各種知識營養,才能在艱苦的鍛煉中增長才干。 第三,讀書學習是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普及,各部門、各行業對工作人員的要求、標準越來越高,如何提高自身能力,適應崗位需求,是擺在行政機關工作人員面前的首要大事。在信息時代,只有學會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社會的發展。同樣一本書,不同的人讀了會有不同的收獲,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作為,充分證明了學習能力的不同,會造成完全不同的結果。學習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質,學以致用、學以善用、以用促學是為關鍵! 第四,讀書學習是提高道德修養的需要。宋朝大詩人蘇軾有一首流傳至今的名詩:“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不注意學習,忙于事務,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說要變質,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個危險的起點。”自古以來,凡有作為的人,都把學習作為道德修養的第一要求。的確如此,人的一生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品味人生真諦,淡化身外之物,保持道德操守,做到不義之財不取,非分之想不貪,重品行、有節操、守信用。很多事例也證明,修養高的人、懂得人生的人,是能夠抵制外界種種誘惑的人,也是十分注重學習的人。少數黨員干部之所以抵制不住誘惑,經受不起考驗,關鍵還是他們放松了學習,對黨紀國法缺乏敬畏,對禮信廉恥缺乏操守,才導致信念淡化,走向犯罪的深淵。作為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更要把讀書學習作為修身養德的重要途徑,貫穿到工作和生活的全過程,做到在名利面前失之淡然,處之泰然,始終保持勤于學習、樂于奉獻的優良傳統。 五、讀書學習是保持昂揚斗志的需要。人的一生就像波浪一樣,有起有落,有波峰也就有波谷,有順境也有逆境,順境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處在逆境時,應以什么樣的心態面對,通過閱讀歷代仁人志士以及名人傳記,我從中感悟到,只有那種堅忍不拔的高昂斗志,才能克服和戰勝暫時困難,才能自覺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勝不驕,敗不餒”,“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泄氣”,始終保持飽滿的熱情干好每一件工作,實現人生的價值。學習不僅可以增加知識,提高思想理論水平,而且可以充實精神世界,修養道德情操。我們應當學習一切有用的東西來為己所用,服務于社會經濟文化建設,使自身的價值有更好的發揮的余地,以積極認真的態度對待學習,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進步,有一個更加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