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劑化學成分
表面活性劑可將無法直接使用的農藥原藥制成可以使用的農藥制劑。那它的化學成分究竟是什么呢?以下是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表面活性劑化學成分,供大家參考!
表面活性劑化學成分一
專業分析機構--頂尖專家團隊--精準分析技術--先進分析儀器--科學分析報告——微譜技術提供:陰離子表面活性劑、陽離子表面活性劑、陰-陽離子表面活性劑、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新型表面活性劑、聚醚類物質等化學結構解析,成分化驗。
表面活性劑就其理化組成機構來看,本身就是由很多細密的小分子,根據一定的排列方式組合在一起的。但無論何種表面活性劑,其分子結構都是由兩部分構成的。其中一端為非極親油的疏水基;分子的另一端為親水基。兩類結構與性能截然相反的分子碎片或基團分處于同一分子的兩端并以化學鍵相連接,形成了一種不對稱的、極性的結構。
由于表面活性劑的化學結構在應用過程中與其性能有著直接的關聯,因此在做表面活性劑化學結構解析與成分化驗時,需要著重考慮到這種因素。“HLB值”(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是衡量親疏平衡值與性能之間的關系的一個重要技術參數,它的數值說明了表面活性劑的親水與疏水性能。而“HLB值”用來表示其親水或疏水時,是在陰、陽兩個極端的數據區間中來說明的,這個區間范圍一般是在0~20之間。如石蠟的HLB值是0,完全不親水;而聚乙二醇的HLB值是20,表示完全親水。另外對陰離子型的表面活性劑而言,也可通過乳化標準油來確定它的HLB值。由此可見,HLB值是一種作為選用表面活性劑的重要參考依據。它一般可用作增溶劑、洗滌劑、乳化劑 、潤濕劑、水/油乳化劑與消泡劑等。
微譜分析技術之所以能成功做表面活性劑化學結構解析,成分化驗,是基于3大要素:
1.儀器平臺
微譜技術自組建其國內的微觀譜圖分析實驗室以來,先后引進了60多臺大、中、小型分析儀器,如FTIR,NMR,MS,XRF,XRD,GC-MS,LC-MS,TGA,DSC等綜合使用,精確定性、定量表面活性劑配方組分。
2.行業平臺
微譜技術匯聚了數10位國內一流的經驗豐富的表面活性劑分析工程師,他們在基本性能、常見問題、前處理實驗、儀器分析、圖譜解析與判斷方面,數國內水準!
3.分析方法與圖庫建設
微譜分析是基于龐大的圖譜解析數據庫之上的,本中心的工程師已經累計解析、編碼過200多萬條圖譜資源,這可以側面印證儀器分析數據的準確性與效率。
表面活性劑化學成分二
表面活性劑(surfactant),是指具有固定的親水親油基團,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并能使表面張力顯著下降的物質。表面活性劑的分子結構具有兩親性:一端為親水基團,另一端為憎水基團;親水基團常為極性的基團,如羧酸、磺酸、硫酸、氨基或胺基及其鹽,也可是羥基、酰胺基、醚鍵等;而憎水基團常為非極性烴鏈,如8個碳原子以上烴鏈。表面活性劑分為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和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等(人們常用按照化學結構分類)。
按極性基團的解離性質分類:
1、陰離子表面活性劑 :硬脂酸,十二烷基苯磺酸鈉
2、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季銨化物
3、兩性離子表面活性劑:卵磷脂,氨基酸型,甜菜堿型
4、非離子表面活性劑: 脂肪酸甘油酯,脂肪酸山梨坦(司盤),聚山梨酯(吐溫)
陰離子表面活性劑:1、肥皂類,系高級脂肪酸的鹽,通式: (RCOOˉ)n M2、硫酸化物 RO-SO3-M3、磺酸化物 R-SO3 - M常用品種有:二辛基琥珀酸磺酸鈉(阿洛索-OT),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甘膽酸鈉
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常用品種有苯扎氯銨(潔爾滅)和苯扎溴銨(新潔爾滅)等。
兩性離子表面活性劑:1、卵磷脂:是制備注射用乳劑及脂質微粒制劑的主要輔料2、氨基酸型和甜菜堿型: 氨基酸型:R-NH+2-CH2CH2COO- 甜菜堿型:R-N+(CH3)2-COO
在堿性水溶液中呈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的性質,具有很好的起泡、去污作用;在酸性溶液中則呈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的性質,具有很強的殺菌能力。
非離子表面活性劑:1.脂肪酸甘油酯:2.多元醇3.聚氧乙烯型4.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
表面活性劑由于具有潤濕或抗粘、乳化或破乳、起泡或消泡以及增溶、分散、洗滌、防腐、抗靜電等一系列物理化學作用及相應的實際應用,成為一類靈活多樣、用途廣泛的精細化工產品。表面活性劑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作為洗滌劑,其他應用幾乎可以覆蓋所有的精細化工領域。
分析步驟:1、確認離子類型(先化學方法) 2、紅外或核磁確認測成分 3、色譜測主含量,但需要標準樣品和建立合適的分離方法。
表面活性劑化學成分三
表面活性劑性能與化學成分
表面活性劑可將無法直接使用的農藥原藥制成可以使用的農藥制劑。它作為一種農藥助劑應用在農藥上,不但可提高農藥的使用效果,還可減小農藥的用量,減輕農藥對環境的影響,并為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效益。但由于農藥是一類具有極強生物活性的特殊化學品,其防治對象、保護對象和環境條件又十分復雜,農藥中的表面活性劑除須按原藥的性質、特點選擇配制外,還需考慮表面活性劑本身對靶標生物產生的影響。
1、增溶劑
利用表面活性劑的膠團作用,使用難溶性原藥在溶劑中的溶解度顯著增加,這就是增溶作用。HLB=15-18的表面活性劑可作增溶劑用,但只有當增溶劑的濃度高于臨界膠束濃度時才呈現增溶作用。此時,難溶藥物被增溶劑的親油基包藏或吸附在膠不內部,增溶劑的親水基在水中,于是非極性的藥物可溶于水中。
2、分散劑
分散劑能阻礙或防止分散體系中固體或液體粒子的聚集,并使其在較長時間*****持均勻分散。分散劑吸附于油-水界面或固體粒子表面,在粒子周圍形成電荷或空間位阻勢壘,有助于防止農藥粒子在調劑和儲藏期間再度聚集。用作分散劑的一般是具有多環的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如:烷基萘磺酸鹽和萘磺酸甲醛縮合物的鈉鹽、木質素磺酸鹽等。而高分子分散劑(如聚羧酸酯鈉鹽)在制備水懸劑時,因其具有吸附性能及使已分散的粒子帶電荷并具有較大的空間勢壘等特性而顯得尤為重要。
3、潤濕劑
大多數有機合成原藥是硫水性的,需兌水使用。以水為基質的制劑如可濕性粉劑、懸浮劑、水分散粒劑等都需要加入潤濕劑。用作潤濕劑的主要是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如脂肪醇硫酸鹽、十二烷基苯磺酸鹽等)和非離子型(如平平加、農乳100#、農乳600#、吐溫、山梨醇聚氧乙醚等)。某些天然產物如木質素磺酸鹽、茶枯、搭皂角等也是較好的潤濕劑。由于潤濕劑的作用,可使藥物分散度增大,制劑穩定性增加,還有利于藥物的釋放、吸收和增強藥效。
4、乳化劑
大多數農藥原油或農藥原藥的有機溶液與水不相溶。乳化劑是配制乳油、微乳劑、乳劑等劑型所不可缺少2的成分之一。用作乳化劑的表面活性劑主要是非離子型和陰離子型的混合物,如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或脂肪酸聚氧乙烯基酯與烷基芳基磺酸鹽的混合物,而市售乳化劑多以兩種類型乳化劑根據被乳化物的親水、親油性,按一定比例混配一起,加農乳2201、農乳0203B等。這類復配型乳化劑不但有良好的乳化性能,而且用其所制得的乳液也比較穩定。一般認為,這是由于藥劑分子增溶于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的膠束中而能引起自乳化,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吸附在有機溶劑粒子周圍,使形成的乳液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