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行測疫情經濟學知識點
省考行測疫情經濟學知識點(篇1)
第一步:搞懂、熟記“考點”
我們在面對行測考試的時候,最先要弄明白常考的題型和相應的解題方法。要知道“熟”才能有所“悟”,這是一個緩慢而又舉步維艱的階段,很多的知識點一下 子裝入腦中,知識點越多,你就越摸不到頭腦,感到無比混亂。小圖建議大家這時候不要盲目做題,先結合公務員考試通用教材把所有的知識點和方法原 理弄清楚,熟記于心。典型例題、知識點應該反復地去看,加深理解、加深記憶。要知道所有的題目都是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從這些“根”演化而來的。
那什么時候算是完成了這個階段呢?當你看到一個課程或教材上講過的題目,能夠把別人的解題思路完整地講述出來時,就算過關了。
第二步:分類、分專項做題
在經過了第一階段的累積之后,就可以開始分類、分模塊做題了,這是一個模仿的階段。我們可以對已經學過的知識點和經典例題分類練習,熟練掌握解題方法。
比如說,我們學過假言命題的推理規則逆否命題,那么我們就可以把教材上該模塊所有的題目都集中起來,模仿解題。要清楚選這個選項的理由是什么,這樣做題 才能做得有底氣。如果選錯了,一定要搞清楚是哪個解題步驟出了問題,是知識點掌握的問題,還是題沒有看清,或者其他錯誤等。
那什么時候算是完成了這個階段呢?當你能夠從依賴筆記和例題,變成可以脫離筆記和例題去解對應模塊中的每一道題時,就算過關了。
省考行測疫情經濟學知識點(篇2)
一、需求價格彈性
需求價格彈性是指市場商品需求量對于價格變動做出反應的敏感程度,通常用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對價格變動的百分比比值,即以需求價格彈性系數來表示。
當需求量變動百分數大于價格變動百分數,需求彈性系數大于1時,叫做需求富有彈性或高彈性;當需求量變動百分數等于價格變動百分數,需求彈性系數等于1時,叫做需求單一彈性;當需求量變動百分數小于價格變動百分數,需求彈性系數小于1時,叫做需求缺乏彈性或低彈性。常見的富有彈性的商品有奢侈品、有替代品的商品等,常見的缺乏彈性的商品有生活必需品、無替代品的商品等。
從考試的角度來說,“疫情”影響下,交通物流等因素可能影響部分商品價格出現短暫波動,但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影響較小,屬于缺乏彈性商品,需要大家注意。
二、CPI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一個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購買的消費品和服務項目價格水平變動情況的宏觀經濟指標。居民消費價格統計調查的是社會產品和服務項目的最終價格,一方面同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同時在整個國民經濟價格體系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進行經濟分析和決策、價格總水平監測和調控及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指標,其變動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貨膨脹或緊縮的程度。
當CPI漲幅大于3%時,意味著發生通貨膨脹,CPI漲幅大于5%時,意味著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
3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4.3%。
三、奧肯定律
奧肯定律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提出的,用來近似地描述失業率和實際GDP之間的交替關系。其主要描述的是,失業率每高于自然失業率1%,實際GDP便低于潛在GDP2%。例如,假定失業率為8%,比自然失業率高2%,那么按照奧肯定律,實際GDP就比潛在GDP低4%。
從考試的角度來說,因“疫情”對中小微企業沖擊頗為顯著,對短暫的就業形式會帶來一定影響,大家需記牢該定律的基本含義。
四、吉芬商品
大家都知道需求規律,即其他條件不變下,商品的需求量與其價格呈反比。但生活中卻存在一些相反的情況,需求量與價格呈正比的商品,我們叫“吉芬商品”。吉芬商品指的是這樣一種商品,就是在其他因素不改變的情況下,當商品價格在一定幅度內上升時,需求量增加,價格下降時,需求量減少。
“吉芬商品”以英國經濟學家吉芬而得名。英國經濟學家吉芬發現,在1845年愛爾蘭發生災荒時,土豆價格急劇上漲,但是它的需求反而增加。原因是什么呢?原來,災荒造成愛爾蘭人們實際收入下降,土豆作為一種生活必需的低檔食品,實際收入的下降使得人類不得不增加這類商品的購買。
我們生活中也存在“吉芬商品”的例子,比如昂貴的珠寶文物字畫,這類商品越貴需求量越大,因為這類商品的價格已經成為消費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五、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機會成本一般泛指一切在作出選擇后其中一個最大的損失,機會成本會隨付出的代價改變而作出改變。
在生活中,同樣有著機會成本這一現象。其中,有些機會成本可用貨幣來衡量。例如,農民在獲得更多土地時,如果選擇養豬就不能選擇養雞,養豬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養雞的收益。但有些機會成本往往無法用貨幣衡量,例如,在圖書館看書學習還是享受電視劇帶來的快樂之間進行選擇。
從考試的角度來說,因“疫情”對國民生活、經濟生活的影響較大,大家需記牢該名詞的內涵。
省考行測疫情經濟學知識點(篇3)
第一步:準確認識行測,宏觀把握考試內容
近幾年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考試基本分為五個專項,分別是言語理解與表達、數量關系、判斷推理、常識判斷與資料分析。五個專項又分別包含相應的分類題型,對應考查的是與機關行政工作密不可分的幾種核心能力。事實上,言語理解與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數學計算、處理資料的能力也是作為現代社會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所以說行測是通過試題的形式考查人的綜合能力、基本素養的特殊考試。因此對于應試者來說,首先要具備履行公職所需的綜合素質,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適應行測試題的考查形式,從而將自己的能力通過行測試卷有效地體現出來。
第二步:系統復習,全面掌握考點
備考公務員考試和備考其他科目考試的備考方法本質上是一樣的,考生都要通過系統的學習公務員考試涉及的各種專業知識,尤其是作為公務員考試難點的數學運算、演繹推理,更是需要專業的基礎知識才能準確迅速的解答好該類試題。考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系統的學習各類知識,或參考有正規的培訓機構出版的公務員輔導教材講義,也可以針對公務員考試的各章節內容買難度相當的專項突破教材等。
第三步:認清自身優劣,做到知己知彼
雖然公務員考試的行測試卷不分職位、不分專業,統一命題、公平競爭,但是具體到每一位考生都會有自身的強項與相對薄弱的地方。對于有過考試經驗的人來講應該會比較清楚自己強弱環節在哪里,而對于首次應考的考生,建議考生可以先用歷年的公務員考試行測真題做一次實戰模擬,然后對照答案,如果該專項的正確率在七成以上,則說明較為擅長,否則即為需要重點提高的部分,在接下來的復習備考中要注意有所偏重。
一般來說,文史類考生擅長言語理解和常識判斷,而理工科考生更精于數量關系和邏輯推理。所以,建議考生在了解行測的性質與結構特點之后,結合個人特點做一份有針對性的復習計劃,爭取在最短時間內做到最有效地復習,最后達到固強保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