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美麗高中散文
生活中的美麗高中散文一
總有些收獲見證了失去,卻依然樂此不疲。
我曾見過錢塘建的澎湃,卻未曾靜心欣賞穆棱河的寧靜;我曾驚艷雨后絢麗的彩虹,卻未曾抬頭仰望雷雨交加的夜空;我曾渴望遠方未知的世界,卻未曾領略現下的陽光。忘記了從那里看過這樣一句話:多少人年輕時渴望成為英雄,最終成為了煙火紅塵中的平凡人。感謝這些不完滿完滿了我的生活。
從有些歲月“荒蕪了青春”,卻依然奮不顧身。
“在學校坡地高處興建一座書香亭,亭子四周要種薔薇,花季時薔薇絢爛開放。”這是張平宜的愿望。為了麻風村的孩子她放棄了優越的物質生活,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卻圓了山區孩子的求學夢,匱乏的物質生活,完滿的精神生活。這,是張平宜的追求。
“筆諍時政,心在蒼生,萬戶爭傳新樂府;堤建西湖,神歸東洛,千秋永祀老詩翁。”的白居易,心系百姓一心反映百姓疾苦,卻因觸犯貴族的既得利益而屢遭貶斥,卻依舊不為所動,為百姓謀福利。他政治上的不完滿終是成就了他人性的光芒。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辛棄疾為挽救民族危機不使祖國山河飄零動蕩,主戰態度堅決。雖被貶官排斥出朝廷,依然高唱: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抬頭仰望天空你是否曾經發現太陽的瑕疵,低頭望望腳下你是否曾經發現道路的坎坷;回望歷史的長河你是否曾經發現”人無完人“。可終究瑕疵掩蓋不了光芒,坎坷阻擋不了前進。正如,生活的不完滿造就了完滿的生活。
還記得朱自清筆下,既脫不了鵝黃底子又似乎太淡了的綠楊;那疊著無窮碧草與綠葉又似乎太濃了的綠壁;太明了的西湖的波;太暗了的秦淮河……
此間種種,不完滿的是生活的橋,完滿的是人生的路。
生活中的美麗高中散文二
來到這世上以有十四個年頭,但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生活著有何。有時也會抱怨生活如此無趣,如此讓人心煩,仿佛自己在生活中成了一個需影。
也許是由于自己生活的環境較為優越,也許是由于自己未能領悟到這生活的情趣。可那次,我卻深深感受到了生活原來如此美麗。
那晚,做完作業后,習慣性地打開電視,始終沒能找到自己心儀的節目。本想關掉電視,那辛酸的一幕使我為之一震:記錄片中,幾個也我年齡相仿的孩子在和遠方的父母打電話,眼中是晶瑩4的淚珠在打轉著。我靜靜地坐下,那一情景回蕩在腦海里。節目名為《農民工我的兄弟姐妹》,講述關于異地的農民工的故事。剛剛那一幕,正是幾個孤獨的孩子為遠離他鄉的父母打電話。他們忍著不哭,使勁兒忍著,他們不想讓父母在剛辛苦工作后還為自己操心。父母在外打工,自己獨自在家鄉生活,這樣的孩子在我們這里很多。他們不僅要照顧自己,還要照顧整個家。想想,當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當他們不能入眠,當他們被轟隆隆的雷聲嚇壞時,他們能找到自己的父母當依靠嗎?父母們一年回來幾次或幾年回來一次,和自己的孩子見見面是多難得啊。家庭環境的惡劣使孩子沒更加努力學習,他們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為自己創造美好的未來,也讓父母能安定生活。
我不由地淚留滿襟。是啊!我的生活如此美麗!此時才明白生活如此多彩。自己的生活并不單調,只是缺乏信心和勇氣。也了解到人與人之間在生活中相處,并不需要永遠守護在彼此之間,只要心系對方,生活同樣五彩繽紛。
原來,生活如此美麗。只是我之前不善于去體會她,感受她。
原來,生活如此多嬌,知識我將壓看得如次渺小、平淡。
原來,我是一個渺小的人,因為我對生活竟失去了信心,她卻沒有放棄過我!
生活中的美麗高中散文三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美無處不在。美,是尋常的,又是難得的。有時,她會不經意地出現在你面前;有時,她卻需要你用心去捕捉。在生活中,美需要你去細細發現。
其實,美就在我們身邊。只要用欣賞的眼光去了解生活,感受生活,美隨處可見。城市清潔工就是美的天使。每天,當天蒙蒙亮時,那一陣陣刷、刷、刷的掃地聲就喚醒了沉睡中的城市。無論春夏秋冬,無論刮風下雨,他們就像時鐘一樣,準時地出現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把我們居住的城市打掃得干干凈凈。他們干著最臟最累的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清晨,我經過一位清潔工身旁時仔細看了看他的模樣―――灰白的頭發,一張滿是皺紋的臉上寫滿了歲月的蒼涼。那雙緊握掃把的手啊,又粗又短,可能是成年累月勞作的緣故,看上去像一把彎曲著的鐵耙。他親切地與路人打著招呼,露出的笑容是那么的質樸與滿足……望著他黝黑的皮膚和略顯疲憊的身影,一種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中午,火辣辣的陽光直射著大地,當我邁著匆匆的腳步經過一個路口時,忽然看見一位交警的衣服大片大片地被汗水浸濕了。可他依然很專心的注視著紅綠燈的變化,指揮著車輛和行人們安全地通行。此時的他,是那么地可愛和可敬。
古人說:“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只要用心,生活中的美不勝枚舉。
美的極致便是安詳,美是一種毫無標的的愉悅。人如果能拋棄偏執,丟下無謂的煩憂,哪怕一片樹葉,一朵小花,都能發現它的美,只要用心,生活中的美和喜悅便會不請自來。
生活不都是快樂和幸福,同樣生活也不可能全是落寞和寂寥。用一種欣賞美的眼光去看看陽光和雨露,恬淡而愉悅,用一種欣賞美的眼光去看看花草樹木,清新而爽快,用一種欣賞美的眼光去看看大海,寥廓而深遠……
生活中的美充斥在各個角落,要的是你學會發現,學會欣賞。練就一種修養,一種品位去適時捕捉和欣賞生活中的美,為心靈開一扇窗,讓智慧的光芒和生活中眩目多彩的美呈現在你眼前。
生活中的美麗高中散文四
下雨了,你要認真聆聽每一滴雨落地的聲音。你一定會發現每一滴的墜落都是那么完美。
——題記
雨綿綿地下著,透明的水滴串成水晶簾懸掛在天地間。煙雨迷蒙,蒸騰的雨霧裊繞地彌散開,一種意境在空氣中氤氳
我拖著濕漉漉的褲管很無奈地看著這幕畫面。如果不是因為一連兩個星期都下著雨,如果不是因為這場雨我濕了褲子,如果這場雨能消停那么一會兒的話我會喜歡。
雨還在下,捧一本書坐在窗邊。剛坐下,就有雨滴落到窗臺上,再濺到我的書上。紙頁上留下淡淡的水痕,淺淺地洇開,然后看不見了。
一股奇妙地感覺從心底升起,我干脆合上書,坐在窗邊。我能感覺到雨絲輕輕的碰觸,感覺到身體的每一部分都放松地經受雨水的洗禮,一股清涼從心間溢開。透明的雨滴沿著窗棱墜入窗外的水坑,也墜入我的心間,劃出一陣漣漪。
伸出手,雨水的低落使手心感到一陣酥麻。抬頭看去,一滴水珠顫巍巍地,小心翼翼地被護在手心,像一顆珍珠,濕潤地不含一點雜質。
一直喜歡水,喜歡它的溫柔婉約,透明澄澈。上善若水,我一直想象,那該是多美的詞,多美的畫面!而雨就擁有全世界最美的顏色,所以我始終相信每一滴雨都有生命,它們從九天深處匆匆而來,趕赴著天地間一場最純凈的聚會。
閉上眼睛,我聽到雨水拍打著窗戶,墻壁,水潭所發出的聲音。或清脆,或深沉,或纏綿,我聽到生命在綻放,在凋零。我會去想,那是怎樣一種歡喜,一種惆悵。
多美的天籟之音,而我是一個足夠幸運的聽客,在一片黑暗中,能聆聽到每一個生命的全部。抬眸,遠處有人橫舉著書包遮在頭頂跑開了,留下一陣抱怨。閉上眼,我笑了。
或許睜開眼,生活中總有很多無奈,不如閉上眼,用心聆聽,聆聽每一滴雨水落地的聲音,聆聽每一個生命的開始與終結,聆聽他們用盡生命所奏出的完美。
生活中那么的美,虔誠地祈禱吧,為你又能夠發現一種美麗。
就像我,在一場關于雨的盛會上,閉上眼,聆聽了關于雨的美麗。
生活中的美麗高中散文五
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的世界中生活。或許沒有轟轟烈烈的傳奇故事,但就是那份平淡,才得以讓我們疲憊的心得到休息。在這當中,不乏生活中的美。
當平凡的我們,以審視美的眼光來看生活的時候,我們不得不贊嘆:那些渾然天成的處處旖旎風景,究竟從何而來?難道是上天的鬼斧神工?不,是我們,是我們用勤勞的雙手造就了這一切一切,讓生活因我們而精彩。
走在外面的小路上,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倒不乏一種愜意--那是來自于恬靜生活的愜意。時不時遇見幾個鄰居,就笑著打打招呼。看見有小孩子不小心摔倒,就會不由自主地將他扶起。正是這種恬靜的生活,感染著我的性格--遇事從容不迫。或許你會對此毫不理睬,亦或會報以理性的微笑,但我相信,你會更多地感受到心靈的反應,它是向往的。
詩意的語言,也是生活中的一種美。?媽媽一直說我是個怪孩子--總愛趴在地上看螞蟻勞動。可我確實發現了一點東西:螞蟻們搬運時總是齊心協力,“交通堵塞”時便會相互謙讓,令我想到了一個字--和。和是一種美。藍天白云,動靜結合,產生美;青山綠水,剛柔相濟,產生美,清風明月,和風細雨,讓人心曠神怡;鳥語花香,細竹悅耳,使人神清氣爽。和是美之因,美是之果。正是因為生活中含有這些至真至善的事物,才因而流光溢彩。
有些人說:“我怎么就找不到美呢?”那是因為,他沒有用心去感受。美就像是存在于我們周圍的空氣中,一呼一吸,自然無法察覺。但我們靜下心來,仔細去體會,你就會發現,生活中的美,并非生活所給予我們,而是我們的心和生活清澈的相映。不只我們的心在尋求生活的美,生活的美也澎湃地撞擊我們的心。
好好活下去吧,雖然也存在著遺憾,沒有落日般的瑰麗,沒有流云般的縹緲,卻有水晶般的清純與透明;沒有高山般的巍峨,沒有湖水般的輕柔,卻可以有巖石般的堅毅與穩重;沒有大海般的浩瀚,沒有瀑布般的飛瀉,卻有泥土般的樸素與隨和。
結尾的的排比,氣勢非凡。?讓我們繼續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與美相伴,與美永存。
生活中的美麗高中散文六
這是我所陌生的路途。站在十字路的交點,徘徊不前。是走向那長長的開滿荊棘花的理想之路抑或轉個彎走向那虛幻美麗的現實之路?或許我會走向那第三天陌生的路途。追求并不忘卻自身處境。適時追求適時放棄,且行且息,既不摒棄,也不盲目追求,如此甚好。
我們一直所追求的所謂盡善美并不時時符合生活的法則,只有真實才是永恒。可人們往往在追許其意義的時候,忘記了眼前的事物。抬眼望著天穹,卻似在向我訴說海子臥軌自殺時的悲涼,誠然敬佩他對理想的執著。可他卻不夠聰明。既然擁有生命,就不應該對生命完全漠然。他忘記了某些現實生活中無法逃脫的羈絆,固執地將自己圈在那個虛妄的世界里,忘卻了真實和客觀存在的現實生活。如果他能像陶潛那般,不與世人同流卻依舊珍愛自己的生命,將自己的理想與現實結合起來找尋那第三條路。那么,今天會不會少一些無病呻吟且輕視生命的人。
面對這些感時傷懷的一切,內心應存有一份明澄,卻不能停下前行的步伐。約翰.巴里莫爾的話語縈繞耳際,不敢忘卻。“人不會老去,直到悔恨取代了夢想。”人就是如此,開始回憶開始變老。千古詞帝李煜,淪為他朝之臣,悔恨當初。縱然詞留千古,可詞中的悲涼之情不值得我們深思么?難道這不正是我們人類的劣根性么?軟弱無力的文字,能敵得過內心的期盼嗎?若是,那么這樣的追求是否太過蒼白。悔恨只是人們面臨窘境是一種變相的退縮。、
除了悔恨,也曾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這正是偉人之所以為偉人,平凡人終為平凡人的原因。
無聲的世界,對一個音樂家來說,何其殘酷。“我簡直痛苦難耐,我時常詛咒我的生命,我卻要和我的命運挑戰,但有時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憐的造物,隱忍,然而這是我唯一的出路……”你無法知悉貝多芬此時的悲切。如果是作為平凡人的你現在是否已經不堪重負倒下了呢?而貝多芬在失望中沒有絕望,因為他懂得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絕望的人。他追到了他生命的意義,他帶著人類向前跳躍,跳躍……在空中劃出一道燦爛的圓弧。
正如一粒沙融入大海與一滴水掉進沙漠一般。前者為融合,后者為消失。適時放棄與執著追求兩者間應有一架天枰權衡。不如在真實的前提下,保持理性,擁著執著嘗試走向那第三條陌生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