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教學設計
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教學設計
人體健康與內環境穩態密切相關。幾乎所有人生活中都親歷過諸如發燒、腹瀉等穩態失調引起的疾病。因此,通過有關內環境穩態內容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生命活動的本質,樹立健康生活的理念。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1.知識目標
(1)概述什么是內環境穩態,說明內環境穩態的生理意義;
(2)簡述穩態的調節機制。
2.能力目標
(1)“生物體維持pH相對穩定的機制”的實驗操作;
(2)嘗試解釋生物體維持pH穩態的機制。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1)關注人體內環境維持穩態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2)認同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對維持內環境穩態具有積極意義。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的處理
1.教學重點
(1)內環境穩態的概念。
(2)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意義。
2.教學難點
生物體維持pH穩定機制的實驗操作
四、教學具體方案及實施過程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提醒學生做好學習準備 播放視頻:“有關尿毒癥”資料。 提出問題: 根據視頻資料請同學們想想,尿毒癥患者內環境的成分與健康人相比,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評價并入課: 尿毒癥患者就是因為代謝廢物及毒素的堆積,而使內環境成分的相對穩定遭到破壞,危及生命。可見,機體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堂。 板書課題:第二節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 提出問題: 那么,什么是內環境的穩態?下面我們將通過問題的探討,來理解內環境穩態的概念。 板書: 一、穩態概念的認知方法 人體時刻都在進行著生命活動,外界的環境也是起伏波動,那我們的內環境會因此而劇烈變化嗎? PPT演示: 問題探討1:內環境的動態變化 表1:內環境成分含量的動態變化
提出問題,安排討論: 1.每種成分的參考值(正常值)都有一個變化范圍,這說明什么? 2.從化驗單上可以看出哪幾種成分超出正常范圍?這可能會對人體造成什么不利影響? 簡要評價、補充,形成共識: (1.內環境中各種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的,而是處于一種動態變化中。) (2.葡萄糖含量超標,可能引起糖尿病,還可能并發酮癥酸中毒等;甘油三脂超標,可引起高血脂癥,易并發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 PPT演示: 問題探討2:內環境pH的變化特點 提問學生: 劇烈運動后,為什么會肌肉酸痛呢? 產生的乳酸進入血液后,是否會引起內環境pH的大幅度下降呢? 引出實驗問題:生物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 PPT演示:教科書P.9-10“實驗” 組織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探究: 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來探究酸堿對內環境pH的影響情況。 提醒學生注意實驗規程,包括: ①實驗材料和用具的正確使用;②實驗流程的有序性;③同學之間的友好合作等。 深入到學生的實驗活動中,進行適當的點撥和輔導。調整學生實驗活動的進程。 安排學生分組匯報實驗結果,組織簡要分析和討論。 和學生一起分析討論,不斷鼓勵和激疑學生 作出終端評價,得出實驗結論 動物血漿中含有緩沖物質,對酸堿都具有一定的緩沖作用,從而使血漿pH處于一個動態的平衡。 PPT演示:正常人體內,內環境的pH處于動態平衡。 PPT演示: 問題探討3:體溫的變化特點 出示“體溫的日變化規律”的調查報告
安排學生分組展示課前調查的初步報告 提出討論的問題,安排學生分組討論: 1.同一個人在24小時內體溫變化有何特點? 2.人體體溫始終在37℃左右嗎? 3.將體溫變化的測量情況與當天氣溫日變化的測量大致情況進行比較,結果如何? 評價和小結: 健康人的體溫也保持著相對穩定。 PPT演示: 問題探討4:內環境滲透壓的變化特點 提問學生: 如果生病時輸液,需用生理鹽水,大家能說出生理鹽水的濃度嗎? PPT演示:“紅細胞的形態圖” 提問學生:請預測,輸液時Nacl溶液濃度過低(低滲溶液)或過高(高滲溶液)會對紅細胞的形態和結構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組織學生互相評價后作出肯定: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環境的滲透壓也是處于相對穩定狀態的。 師生共同小結出穩態的概念: 通過以上的問題探究,可以說明健康人體內環境的每一種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于動態平衡中。即內環境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狀態。 那么,正常機體的內環境為什么能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呢?內環境保持相對穩定的基礎是什么? 板書: 二、內環境保持相對穩定的物質基礎和調節機制 PPT動畫演示: 帶著學生簡要了解血漿pH的調節過程。 依據教科書圖1-4,幫助學生簡要熟悉人體內有關的器官和系統。 提出問題,安排學生閱讀教科書并聯系自身尋求答案 1.根據血漿pH調節過程,說明有哪些器官的直接參與?又有哪些系統的直接參與呢? 2.通過pH的調節過程說明這些器官、系統是隨意參與還是協調活動呢? 3.機體內各個器官、系統為什么能保持協調一致呢? 啟迪學生思考,安排自我閱讀教科書P.8最后二段 人類對機體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機制的認識是怎樣逐步完善的? 師生共同分別明確:(可PPT演示) 從貝爾納的推測(主要依賴于神經系統的調節)到坎農的解釋(在神經和體液的共同調節),然后到現代觀點:主要調節機制是“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的作用。 再次熟識穩態的概念(整合教科書中的概念要點): 人體的穩態是指:正常機體通過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的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 提出繼續思考的問題: 穩態既然是在神經—體液—免疫這樣完善的調節機制下維持的,那是否意味著內環境穩態一定不會出現失調的情形呢? 啟迪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經歷,探討問題 如:軍訓時,環境溫度持續高達39℃,班上有同學出現中暑現象…… 又如:糖尿病人因胰島B細胞受損,自身調節功能出現障礙,而導致內環境成分中血糖濃度過高。 簡短小結: 通過這些現象充分說明穩態失調帶來了疾病,進而影響人體的健康。可見維持內環境的穩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板書: 三、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意義 帶著學生聯系生活現象思考,師生互議: 現象1:發燒的經歷與原因初探,從酶促反應的角度思考有關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食欲不振、身體乏力等癥狀?影響酶活性的因素還有哪些? 現象2:某同學在上午第5節課時,因低血糖而暈倒,送到醫務室醫生立即給劉欣靜脈注射了葡萄糖溶液,很快就舒醒了。這個事實說明什么? 現象3:平原地區生活的人們初到青藏高原后會出現頭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壓升高等癥狀,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大氣中氧分壓偏低,導致人體內缺氧……) 師生共同得出結論: 內環境穩態的維持,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課堂鞏固與練習: 知識要點歸納和習題練習:(見PPT) (注意:要根據所教學生的認知層次,確定習題練習的難度,可初步跑馬觀花接觸高考試題,使學生明確學習的高考要求。) 結課并釋疑: 剛上課是播放的視頻“尿毒癥”,患者依賴血液透析儀維持了內環境的穩態,延續了他們的生命。可我更希望咱們都能遠離尿毒癥等穩態失調的疾病。 布置課后延伸學習的內容:(輔以PPT畫面激勵) 查閱資料,收集與內環境穩態失調有關的疾病及其預防措施,并以小組為單位制作1期以“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為主題的宣傳小報。 老師可把各小組的作品收集起來在校內舉辦一個展覽活動,向全校師生宣傳有關健康的知識,增強人們的健康理念──人生因健康而更加精彩! | 觀看并思考 思考與回答:尿素、尿酸等代謝廢物增加。 進入學習狀態 開始進入思考 閱讀表中各項數據, 以學習小組進行數據的逐項對比分析 小組討論,分組交流 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 進入思考狀態 分小組進行實驗操作, 分工合作,相互交流。 分組實驗操作 用投影儀分組展示實驗所得的數據及曲線圖,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并結論,達成共識。 自主活動,取出準備好的學習資料 用投影儀展示課前調查的結果:“體溫的日變化規律”的調查報告 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交流討論。分組匯報: 1.同一個人的體溫在24小時內變化不大。 2.不是!只有人在健康時體溫才在37℃左右。 3.外界環境溫度對體溫有一定影響,但影響不大 回答:0.9% Nacl溶液。 觀察、思考 簡單分析并回答: 濃度過低導致紅細胞吸水脹破;濃度過高導致紅細胞失水皺縮。 內環境的滲透壓只有維持相對穩定,細胞才能保持正常形態。 閱讀教科書P.8,勾劃出概念要點 聯系自身了解相關的器官和系統名稱。 相互小議,形成共識: 人體各器官、系統協調一致的正常運行,是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的基礎。 自主閱讀,了解有關史料 答:穩態就是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 在教科書中完成穩態概念的書面整合 聯系生活實際,各自發表意見,小組合作交流: 環境變化小,內環境波動較小,仍能維持穩態;若外界環境變化過于激烈,超過自身調節能力,內環境的穩態也會遭到破壞。 小組交流,形成共識:人體維持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合作交流得出共識:正常體溫和適宜pH是人體內的酶正常發揮催化作用的基本條件。 糖類是人體的主要能源物質,血糖過低會導致供能不足,而引起低血糖等癥狀。 完成課堂檢測題。 課后可分小組進行準備 |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激勵學生 提倡、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訓練學生獲取信息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展現并學會合作學習 加強實驗操作技能過手訓練 培養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的能力。 引導學生注重調查報告的編制,并初步學會對數據進行分析。 體驗合作學習和成功的喜悅 冷靜思考、注重觀察和分析 師生合作 了解自身并學會關愛自身 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使學生在思考中進一步理解核心概念,初步學會怎樣整合知識 通過問題和病例簡要分析,升華對概念的認識 再次學習怎樣內化知識 及時反饋,力圖提高知識目標的達成度 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能力,增強集體榮譽感。 |
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知識點
1、體液:體內含有的大量以水為基礎的物體。
細胞內液(2/3)
體液
細胞內液(1/3):包括:血漿、淋巴、組織液等
2、體液之間關系:
血漿
細胞內液 組織液 淋巴
3、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
內環境作用: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4、組織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別在于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
5、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堿度、溫度。
6、血漿中酸堿度:7.35---7.45
調節的試劑: 緩沖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體細胞外液正常的滲透壓:770kPa、正常的溫度:37度
8、穩態: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
環境的相對穩定的狀態。
內環境穩態指的是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于動態平衡中
9、穩態的調節:神經 體液 免疫共同調節
內環境穩態的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看了“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