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的結構教學設計
時間:
子文2
高三生物
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作生態系統 。如何引導學生掌握這一知識?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生態系統的結構教學設計,希望能幫到你。
生態系統的結構是生態系統功能能夠順利進行的根本保證和存在的表現形式。學生只有理解并掌握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對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才有一個全面深入的理解,從宏觀的角度去理解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將理論聯系實際把本章的前后知識串聯成網,為今后的深入學習打下基礎。
在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中認為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幫助學生形成豐富的想象,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驅使,對探究未知的結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本節課教師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指導學生探究相關的問題,并結合自主性學習,讓學生從更深的層次去思考影響生態系統的因素及其綜合作用的結果。從中得出生態系統的成分及生物之間的關系。教學采用討論多邊互動的形式,教師巧妙地用生活實例創設問題情景,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下展開師生之間的共同討論,讓學生在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下來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師恰到好處地畫龍點睛并有目的、有計劃、有次序地進行課堂教學。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識記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營養結構;
(2)理解生態系統的整體性;
(3)理解營養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指導學生歸納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分析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培養學生分析和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理解生態系統各組分的相互關系,明確“人是生態系統中一員”,應自覺保護生態。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
(1)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及關系。
理由: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成分中,依據代謝類型以及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特征又可劃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他們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生態系統各組成成分之間的關系,是研究生態系統營養結構的基礎。
(2)食物鏈和食物網。
理由: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功能的結構基礎,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網)的各個營養級而流動的。掌握了有關生態系統營養結構的知識,就為理解生態系統的功能等知識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2.教學難點
食物鏈和食物網、營養級和消費級幾個概念的區別和聯系。
理由:這幾個概念之間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區別。學生在解答相關問題時,容易出現混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區分這幾個概念。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設計
1.展示圖片,引入課題
師生首先快速回憶生態系統和生物圈的概念,并課件展示各種生態系統圖片,簡要介紹生態系統的范圍,并由此引出“生態系統的結構”的學習。
在展示的圖片中有兩張是學生熟悉的“鏡湖生態系統”和“赭山生態系統”,教師設置問題串引導學生思考:
“鏡湖生態系統”中有那些生物?僅僅只有動植物嗎?
除了生物外還有其他成分嗎?不同生態系統中這些成分有哪些相同點?
在學生思考和討論中,師生共同歸納出生態系統的各種成分。
2.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結合本土的“鏡湖生態系統”中的各種成分,再引導學生從功能的角度對這些成分進行分類,分別給出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及分解者的名稱。
生態系統的成分是本課的重點,在學習時,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我特定設置以下問題,進行探究:
①生產者的同化作用屬于何種代謝類型?生產者全都是植物嗎?
②生態系統中可以沒有生產者嗎?
③作為生態環境的享有者──人類應如何保護生產者,發展生產者,使生產者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呢?(進行生態意識教育)
④消費者的同化作用屬于何種代謝類型?動物都是消費者嗎?消費級別如何界定?
⑤植物的敗葉、各種動物糞便和尸體,為何能逐漸分解成無機物,歸還到無機環境中呢?
⑥生態系統中可以沒有分解者嗎?(利用課件,展示沒有分解者的生態系統中動物遺體,植物殘枝敗葉等堆積如山,生態系統面臨崩潰的畫面。)
⑦對照課本,嘗試畫出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式圖。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思維、研究能力。學生在思考、解決這些問題時,也就將生態系統的各組分的概念以及之間的關系理清楚了。
教師小結:總之,一個生態系統要穩定平衡的發展,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必須是緊密聯系,缺一不可的。
3.食物鏈和食物網
食物鏈和食物網這塊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首先從生態系統各成分之間的關系入手研究,生態系統內部最重要的聯系是生物之間的營養聯系。
創設問題情景:運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動物世界視頻,一群獅子追捕正在吃草的羚羊。請同學們思考,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是什么關系?如:草與羚羊之間,羚羊與獅子之間。由此引出食物鏈的概念,闡明食物鏈是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一種聯系。
對于營養級的教學內容,教師引導學生注意生態系統的每一條食物鏈都包括幾個環節,同一環節上所有生物的總和,可作為一個營養級。然后以一條食物鏈為例,分析該食物鏈上各個環節的生物屬于哪一營養級。
為了更好的區分營養級與消費級的關系,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草→羚羊→獅子”食物鏈,填寫下表:
這樣,學生對營養級與消費級這兩個概念就有了直觀的認識。
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教材圖5-5“某陸地生態系統的食物網”, 觀察食物鏈之間彼此相互交錯連結的復雜營養關系,引出食物網的概念。
創設情景,設置問題串:
①該生態系統中箭頭相連的生物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
②該生態系統中有幾條食物鏈? 所有食物鏈的共同環節是什么?
③列舉出最長及最短的食物鏈,發現食物鏈有哪些特點?
由此來強化和突出對食物鏈和食物網概念的理解,使學生認識到生產者永遠是第一營養級,有些生物(如雜食、肉食動物)可以同時占有幾個營養級。教師指出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就是沿著這種渠道進行的,同時指出一條食物鏈的營養級一般不超過五個,為后面“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教學埋下一個伏筆。
再次創設問題情景,強調生態保護的重要性:食物網上某一生物的增加或減少,對整個生態系統有何影響?
4.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歸納本課主要內容。
生態系統的結構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想生態系統的結構是生態系統功能能夠順利進行的根本保證和存在的表現形式。學生只有理解并掌握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對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才有一個全面深入的理解,從宏觀的角度去理解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將理論聯系實際把本章的前后知識串聯成網,為今后的深入學習打下基礎。
在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中認為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幫助學生形成豐富的想象,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驅使,對探究未知的結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本節課教師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指導學生探究相關的問題,并結合自主性學習,讓學生從更深的層次去思考影響生態系統的因素及其綜合作用的結果。從中得出生態系統的成分及生物之間的關系。教學采用討論多邊互動的形式,教師巧妙地用生活實例創設問題情景,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下展開師生之間的共同討論,讓學生在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下來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師恰到好處地畫龍點睛并有目的、有計劃、有次序地進行課堂教學。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識記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營養結構;
(2)理解生態系統的整體性;
(3)理解營養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指導學生歸納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分析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培養學生分析和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理解生態系統各組分的相互關系,明確“人是生態系統中一員”,應自覺保護生態。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
(1)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及關系。
理由: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成分中,依據代謝類型以及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特征又可劃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他們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生態系統各組成成分之間的關系,是研究生態系統營養結構的基礎。
(2)食物鏈和食物網。
理由: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功能的結構基礎,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網)的各個營養級而流動的。掌握了有關生態系統營養結構的知識,就為理解生態系統的功能等知識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2.教學難點
食物鏈和食物網、營養級和消費級幾個概念的區別和聯系。
理由:這幾個概念之間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區別。學生在解答相關問題時,容易出現混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區分這幾個概念。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設計
1.展示圖片,引入課題
師生首先快速回憶生態系統和生物圈的概念,并課件展示各種生態系統圖片,簡要介紹生態系統的范圍,并由此引出“生態系統的結構”的學習。
在展示的圖片中有兩張是學生熟悉的“鏡湖生態系統”和“赭山生態系統”,教師設置問題串引導學生思考:
“鏡湖生態系統”中有那些生物?僅僅只有動植物嗎?
除了生物外還有其他成分嗎?不同生態系統中這些成分有哪些相同點?
在學生思考和討論中,師生共同歸納出生態系統的各種成分。
2.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結合本土的“鏡湖生態系統”中的各種成分,再引導學生從功能的角度對這些成分進行分類,分別給出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及分解者的名稱。
生態系統的成分是本課的重點,在學習時,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我特定設置以下問題,進行探究:
①生產者的同化作用屬于何種代謝類型?生產者全都是植物嗎?
②生態系統中可以沒有生產者嗎?
③作為生態環境的享有者──人類應如何保護生產者,發展生產者,使生產者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呢?(進行生態意識教育)
④消費者的同化作用屬于何種代謝類型?動物都是消費者嗎?消費級別如何界定?
⑤植物的敗葉、各種動物糞便和尸體,為何能逐漸分解成無機物,歸還到無機環境中呢?
⑥生態系統中可以沒有分解者嗎?(利用課件,展示沒有分解者的生態系統中動物遺體,植物殘枝敗葉等堆積如山,生態系統面臨崩潰的畫面。)
⑦對照課本,嘗試畫出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式圖。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思維、研究能力。學生在思考、解決這些問題時,也就將生態系統的各組分的概念以及之間的關系理清楚了。
教師小結:總之,一個生態系統要穩定平衡的發展,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必須是緊密聯系,缺一不可的。
3.食物鏈和食物網
食物鏈和食物網這塊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首先從生態系統各成分之間的關系入手研究,生態系統內部最重要的聯系是生物之間的營養聯系。
創設問題情景:運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動物世界視頻,一群獅子追捕正在吃草的羚羊。請同學們思考,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是什么關系?如:草與羚羊之間,羚羊與獅子之間。由此引出食物鏈的概念,闡明食物鏈是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一種聯系。
對于營養級的教學內容,教師引導學生注意生態系統的每一條食物鏈都包括幾個環節,同一環節上所有生物的總和,可作為一個營養級。然后以一條食物鏈為例,分析該食物鏈上各個環節的生物屬于哪一營養級。
為了更好的區分營養級與消費級的關系,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草→羚羊→獅子”食物鏈,填寫下表:
食物鏈 | 草 | 羚羊 | 獅子 |
營養級 | |||
消費級 |
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教材圖5-5“某陸地生態系統的食物網”, 觀察食物鏈之間彼此相互交錯連結的復雜營養關系,引出食物網的概念。
創設情景,設置問題串:
①該生態系統中箭頭相連的生物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
②該生態系統中有幾條食物鏈? 所有食物鏈的共同環節是什么?
③列舉出最長及最短的食物鏈,發現食物鏈有哪些特點?
由此來強化和突出對食物鏈和食物網概念的理解,使學生認識到生產者永遠是第一營養級,有些生物(如雜食、肉食動物)可以同時占有幾個營養級。教師指出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就是沿著這種渠道進行的,同時指出一條食物鏈的營養級一般不超過五個,為后面“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教學埋下一個伏筆。
再次創設問題情景,強調生態保護的重要性:食物網上某一生物的增加或減少,對整個生態系統有何影響?
4.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歸納本課主要內容。
生態系統的結構知識點歸納
看了“生態系統的結構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