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城市地理知識點總結
城市地理信息數據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涉及諸多領域,如何將它們有機地進行組織,有效地進行存貯、管理、檢索和應用,將直接關系到整個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效率。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高考城市地理知識點總結,歡迎參考閱讀!
高考城市地理知識點總結如下:
⑴分析我國武漢市的城市區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于長江和漢江匯合處;中國大陸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降水豐富,雨熱同期;②處于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③長江、漢江匯合處,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轉。
社會經濟因素:①附近鐵礦、棉花資源;②長江和漢江匯合處,京廣鐵路穿過,交通便利;
③科技發達;④勞動力豐富,素質高;⑤湖北省省會城市,華中地區最大的經濟、文化中心;⑥現代工業、新興高科技產業(光谷)。(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棉紡織、光谷等)。
⑵第一批城市誕生的地區:世界上一些大河沖積平原,如:長江黃河中下游平原;恒河和印度河、尼羅河中下游平原等。原因分析: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條件,農業發達;便利的水運。
⑶上海市的發展:
A、優越的區位因素:①便捷的交通;②廣闊的消費市場;③高素質的勞動力;④寬廣的經濟腹地;⑤充足的商品供應;⑥豐富的農副產品;⑦雄厚的技術力量。
B、城市化問題:產生原因:城市人口膨脹;用地規模擴大;
表現:①道路狹窄,交通堵塞;②居住擁擠;③綠地面積小,環境質量差;④用地緊張。
C、浦東新區的規模和發展:
作用:解決城市化問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有利條件:位置——接近上海繁華市區;面積——相當于建城的2倍;地形——平坦、開發空間大;水源——河網密集,水源充足;產業——農業為主,開發成本低
城市規劃:①分為城市化地區和非城市化地區兩部分;②采取軸向發展與綜合組團相結合的布局形態;③縱橫交錯的快速干道和河流;④各種類型的綠地組成綠化體系。
建設成就:浦東新區已建成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工業基地
⑷城市道路網問題:
形式:環行—放射式方格--環行—放射式
作用:放射線: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為通達度最高的地區。
環線:縮短了城市各端點的距離,避免把大量人流、車流引入市中心,減少市中心的交通擁堵和交通污染。
⑸城市交通環境問題:
A、兩大問題:①交通線路擁堵;②交通環境污染
B、措施
解決交通線路擁堵:根本措施是合理規劃城市道路
解決交通環境污染:①實施減少汽車尾氣污染的技術措施;②廣種花草樹木,綠化美化交通道路;③合理規劃城市道路。(二者共性措施)
⑹逆城市化問題:
原因:①人們對環境質量要求提高;②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發展:英國---美國、西歐、日本---北歐(聯系經濟發展水平記憶)
表現:①城市人口向鄉村居民點和小城鎮回流;②大城市中心區萎縮;③中小城鎮發展迅速;④鄉村人口數量增多。
⑺城市中工業區區位特點及原因:
①不斷向市區外緣遷移
原因:城市土地日益緊張,工業企業污染環境的問題突出。
②趨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
原因:工業生產活動的大量運輸需求。
(8)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地形:
(1)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于平原地區。因為平原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且有利于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筑投資,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區,也是城市發育的理想環境。(2)在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居住條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3)山區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
2.氣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緯度氣溫適中,降水適度的沿海地區。
3.河流:河流對城市區位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供水和運輸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現在河運的起點或終點、河流的匯合處或河口。
(二)社會經濟因素
1.自然資源;
2.交通;
3。政治、軍事、宗教;
4.科技和旅游。
高考城市地理知識點: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
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及模式圖①人類獲取物質和能量②消費活動排放廢棄物③環境反作用于人類
環境問題的兩大類主要表現①環境污染②生態破壞
環境污染產生的原因人類任意排放廢棄物和有害物質,導致環境質量下降。
環境污染的種類大氣、水、土壤、固體廢棄物、噪聲、放射性、海洋污染等
生態破壞產生的原因由于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導致環境退化,從而影響人類生產和生活。
生態破壞的影響①濫伐森林②不合理灌溉③燃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質④過度捕獵
城市環境問題和農村環境問題城市主要是環境污染;農村主要是生態破壞。
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嚴重的原因①發展和人口雙重壓力②經濟和技術水平低③發達國家轉移污染
全球性環境問題①酸雨②國際河流污染③熱帶雨林的破壞④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
世界人口增長狀況①產業革命前(緩慢)②二戰前(加快)③二戰后(猛增)④70年代開始放慢
世界60億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
人口增長對環境的壓力超出環境供給資源和消化廢物的能力,造成資源和環境問題。
不合理利用資源對環境的影響導致自然資源的衰竭,生態系統的破壞,自然生產力下降。
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發展問題,是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
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四個階段①崇拜自然②改造自然③征服自然④謀求人地協調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生態(基礎)、經濟(條件)、社會(目的)持續發展
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三個基本原則①公平性原則②持續性原則③共同性原則
清潔生產的全過程①原料開采②生產制造③消費使用④廢棄物處理
中國古代的可持續發展思想①封山育林②定期開禁③休養生息
中國面臨的生存和發展壓力①龐大的人口壓力②資源短缺③深刻的環境危機
中國《21世紀議程》的發布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對策以及行動方案。
中國建設生態農業的重要意義①促進經濟發展②維護農業生態平衡③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