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時事熱點素材
高考作文時事熱點素材1:扶老人,也要扶人心
顯而易見的影響是,在歷次事件中一旦個別案例釀成了輿論事件,那些鋪天蓋地先入為主的支持或指責,會給政府依法行政、法院獨立審判形成巨大的輿論壓力。行走在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的平衡木上,結果更容易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越來越倒向聲音更大的那一方。
但影響更為深遠的是,對老年人形象的妖魔化,給每個人是否已為老齡化社會做好社會心理上的準備打下了一個問號。有分析報告指出,2014年中國老年人口已超2億,2025年將達3億,諸如“倒地老人要不要扶”之類在年輕群體與老年群體之間發生的爭論,未來必將更多地出現在社會公眾的視野中。屆時,這將不再僅僅是一道是非題,更是每個家庭都可能面臨的現實困境,與你我都相關。因此,以什么樣的社會心理面對這個未來,將影響這個國家在老齡化社會里的公共政策走向。
“老人倒地沒人扶”和“扶了老人反被訛”的確都是社會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但應該清醒,我們之所以常常說“人咬狗”抓人眼球,正是因為“狗咬人”才是社會中更為普遍的真相。在2億多老人的中國社會里,碰瓷訛詐才幾個?可是,在以網絡為代表的新興輿論場中,活躍的幾乎都是年輕群體,老年人大多因為對技術的陌生而在其中完全失語。如此環境下,不光是“扶不扶老人”,在廣場舞等熱門話題上,竟然出現“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這樣嘩眾取寵的偏頗聲音。
都說是“前人種樹,后人納涼”,中國能創造出今天的繁榮,與正在逐漸老去的這一代人的艱苦奮斗密不可分。但老年人在一個社會總是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尤其在未來越來越多“4—2—1”的家庭結構下,面對不同年齡層群體間利益矛盾的增大,爭取自己利益的能力更弱、聲音更小。因此,要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能決定公共政策選擇的,不僅僅是一個撫養比的問題,更關乎年輕人如何看待和尊重老年人的問題。
扶老人,更要扶的是我們這個民族千百年來尊老敬老、孝順長輩的道德傳承;扶老人,最終扶的是每一個總有一天要老去的我們自己。
高考作文時事熱點素材2:警惕“撞翻變道車”的快意
近日,一條交通事故視頻在網上熱傳并引起網友激烈討論。視頻顯示: 3月5日,廣東東莞中堂大橋一輛大眾轎車強制變道,被一輛比亞迪撞翻。對于這起事故,輿論一波三折,討論的焦點在于比亞迪車主是否“故意撞車”(3月21日《南方日報》)。
你強行變道,我霸氣撞飛——這是網友對相關視頻給出的“閱讀理解式”答案。胡亂變道,膽子不小,發生事故,該負全責。輿情發生逆轉的是“撞翻變道車”的車主在微信群發出了驚人之語:該大眾朗逸已經是他撞過的第7輛車。“一般都是別人全責才會撞上去,否則不會撞。之前開比亞迪S6時,已經撞了2輛凱美瑞,2輛銳志,1輛CRV,1輛RAV4,全是完勝,沒有輸過一次。”隨后,東莞交警成立專案組,重新啟動調查。結論還是認定大眾車負全責,因不存在斗氣開車的事實行為。
通常,面對強制變道,大多車主盡管深惡痛絕,但為了保證駕駛安全,除了緊踩剎車、打輪躲避,似乎也無計可施。而今,比亞迪車主據說不僅兩次成功阻止大眾車主強行變道,還給這個不守規矩者一個大教訓——被撞翻車四腳朝天,這讓飽受多年塞車之苦者拍手稱快。此后,交警部門的事故認定書,更近乎為“馬路俠客”光榮加冕。
變道引發意外,好在沒有性命之虞,四腳朝天似乎活該。不過,有兩點需要厘清:
一是從法理而言,道路交通法規定,違反禁止標線強行并線的,應承擔事故的全部責任。只是,“變道車輛必須避讓直行車輛”,不代表直行車輛可以罔顧前車人身安全而“以暴制暴”。換言之,在風險因素瞬息萬變的馬路上,“撞翻變道車”的后果是不可預估、不可控的。如果我們放縱了“直行可以撞變道”的邏輯,法律就算正義,也是面目猙獰的正義。當然,若是果真故意撞車,已經涉嫌構成交通肇事罪,就不是“全責”那么簡單了。也就是說,法律從來就沒有支持過“對方違法在先,撞了白撞”的說法。
二是從道義來說,以如此方式懲戒強制變道車輛,不僅游走在人性邊緣,也是不折不扣的叢林邏輯。去年引發全民熱議的“成都男司機暴打女司機事件”,起因即是女司機任意變道。用人命關天的代價,去懲戒不守規矩的車主,這力度殘蠻而血腥。除此之外,難道沒有別的選擇?眼下,不少車主已經為愛車裝了車載行車記錄儀,而在不少路段,公共監控等技術也完全可以還原強制變道的是與非,何苦非要拼了性命上演私力救濟的馬路驚悚劇?
車在路上,難免遇到各種狀況,比之于動輒就“撞翻”的暴脾氣,慢一點、謙讓一點,可能更是當務之需。“撞翻變道車”的快意,于法治而言是值得警惕的。
高考作文時事熱點素材3:為快遞小哥期待“依法處理”擊節叫好
近日,一段“車主掌摑快遞小哥”的視頻刷屏了。并非因為熱鬧而被圍觀,而是一個頻頻動手打人、一個沒有任何反抗的對比反差,讓一場看似是非分明的糾紛變了味。被打的快遞小哥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自己很委屈,已經報案了。對于期待的結果,這位小哥回答了四個字:“依法處理”。目前,毆打快遞員的出租司機因尋釁滋事已被北京警方依法處以行政拘留十日的處罰。
蹭壞了他人愛車,雙方應負有何種責任,需要專業鑒定,最終由法律說了算,不是誰富有、誰氣勢大,就可以任性動手。從這個意義上說,即使再有理,也不能不把法律放在眼里,用粗暴的手段始終不能解決問題。
人都說,遇事要講理。這首先是在情感和常識意義上判定對錯,有些看似“理”氣十足的事,往往在當事人心中有一個結果,但既不能“得理不饒人”,像那位車主一樣揪住不放并施以暴力;也不能“理虧心虛,任人欺負”,像快遞小哥一樣如綿羊般被隨意打罵。實際上,所謂的“理”,也只不過是一個不成文守則,關鍵還是靠法律。
其實,施暴打人的背后,也凸顯出對規則的不尊重、對法治的不敬畏。如果沒有受到他人來自生命的威脅,為何要選擇先動手?如果有清晰可辨的責任,為何不等待警察依法處理?如果心中有對規則制度的基本遵循,為何還會輕易地當街撒氣?可見,表面上是在釋放心中的不滿,實際上是在踐踏社會普遍形成的對法律制度的守護。可以說,每個人都是法律保護下的個體,人人遵守才能人人受益,隨意破壞必將自食其果。在法律面前,沒有更公平正義的解決方式,更何況是一件小糾紛?
與施暴打人者對比,受委屈的快遞小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期待的處理結果是“依法處理”,值得我們擊節叫好。尊重法律,何嘗不是尊重每個人的權利,何嘗不是尊重每個人的人格。當強勢主體遇到弱勢群體、當有權有勢者遇到普通老百姓、當“土著老炮兒”遇到“外來漂流者”,身份的大小、職業的貴賤、姿態的高低,不能成為評判的標準,也不能變成頤指氣使、欺軟怕硬的“凌霸”。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別讓你的情緒沖破法律框架,別讓我的權利受到無情踐踏。我們需更有敬畏之心,既抱有善意,又充分尊重法律,如此進步的終將是整個社會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