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大師與我
高考作文:大師與我
孤獨的大師
9月24日,美國拉斯克獎將其2011年臨床研究獎授予81歲的屠呦呦,以表彰她“發(fā)現(xiàn)了青蒿素——— 一種治療瘧疾的藥物”。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拉斯克獎,也是迄今為止中國生物醫(yī)學界獲得的世界級最高大獎?!竞喪霾牧?,提出寫作話題,表明寫作情境】
這是一份遲到了四十年的國際認證,因為早在1972年屠呦呦研究小組就提取出了青蒿素,“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古詩句里的這句名句仿佛就是為屠呦呦和青蒿而作,戲劇性的巧合也為這位81歲的老科學家鍍上了神奇的浪漫色彩。而在拉斯克獎之前,另一個極負盛譽的國際獎項——— 葛蘭素史克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 也獎給了她,真是“八十而榮天下知”。
不過,“墻內開花墻外香”的一幕,也恰恰反映出了大師的寂寞,以及寂寞背后的深層原因?!痉治霾牧?,亮出觀點。下文就要圍繞“寂寞及其原因”來寫】
屠呦呦早在數(shù)十年前就名動學界,但那時集體主義的觀念遠遠蓋過個人主義,作為團隊中的核心人物,也不過是團隊的成員之一,在個人權益位卑言輕的思維下,屠呦呦的寂寞是注定的。而今天,屠呦呦老人被國際認可,很快在國內卷起各種震撼,也蘊含了時下公眾、主流思維對她個人的高調認可,因為我們畢竟已經(jīng)開始進入一個“以人為本”的時代,再宏大的集體主義也掩蓋不了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和利益。【“寂寞”的第一大原因:集體主義掩蓋。這也就是“多維角度”之一】
另一方面,屠呦呦名動世界,乃至被高調認為是極有實力角逐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還有另外一種寂寞,那就是多少年來,我們本土成長起來的被國際科學學術界公認的科學大師,還是鳳毛麟角。
于是,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 再一次叩擊著國人的心口,甚至還要沿著錢學森之問繼續(xù)發(fā)問:為什么我們的土壤難以生長出與政治、經(jīng)濟國力匹配的科學大師?【寂寞的第二大原因:本土土壤貧瘠。這也就是“多維角度”之二】
從這些思考轉個大圈,走到問題的另一面,不難發(fā)現(xiàn)與嚴肅的反思相悖的很多學術現(xiàn)象:造假風波不斷、剽竊事件連連、權錢交易多發(fā)、急功近利泛濫,一些搞科研、做學問的地方甚至難以看到一張巋然不動的冷板凳,難以找到一顆面壁十年圖破壁的執(zhí)著的心。不要說某些假惡丑只是少數(shù),即使只有十分之一,它們對學術的傷害、對科學的玷污、對精神的污染、對規(guī)則的破壞也是不堪設想的。所以,當下種種浮躁、功利之風,才能反襯出屠呦呦們的寧靜致遠。
是啊,現(xiàn)在還有多少人能經(jīng)受得住多達190次的失敗打擊,還有多少機構單位能忍耐科學家多達190次的無功而返,還有多少財政撥款愿意投放到一些基礎研究和短期難以出成果的領域?要知道,屠呦呦小組青蒿素提取的成功,正是來自第191次嘗試?!?ldquo;寂寞”的第三大原因:浮躁之風盛行。注重聯(lián)系現(xiàn)實,正反對比,使觀點有層次。這也就是“多維角度”之三】
因此,八十而榮的屠呦呦獲得國際性聲譽,猶如一個多棱鏡,既折射出老一代科學家在追求學術真理道路上的專業(yè)精神,也折射出當下科學領域的某些功利浮躁的問題,更折射出回答和解決“錢學森之問”的緊迫?!镜贸鼋Y論】
不要讓真正的大師總是成為孤獨的行者?!景l(fā)出呼告】
2016年高考作文題預測:大師之憂,文化之憂
2009年給我們留下永遠的懷念,武俠作家梁羽生,雜文家何滿子,漫畫家丁聰,哲學家任繼愈,古文字學家季羨林,生物學家貝時璋,科學家錢學森,文物專家王世襄,建筑學家馮紀忠等一代大師在這一年先后去世。人們在悼念之余,也在嘆息,感受到大師們離開后的重大損失,無論是學問,還是精神;于是出現(xiàn)了“為后世憂” 的議論:我們這個時代能否出現(xiàn)大師,能否承繼大師們的學問,精神,能否肩負起民族,國家的重任等等。
請根據(jù)這種“為后世憂”的議論,選擇你的立場、角度,聯(lián)系實際,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大師之憂,文化之憂
大師已逝,本是應當“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的中國,卻陷入了一個青黃不接的時代。后繼無人,這才有了讓中央領導一時語塞的“錢學森之問”。
為什么現(xiàn)在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不出一位大師?為什么在這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文明高速進步的時代我們卻推不出一位大師?為什么擁有全世界最多人口的一個泱泱大國,數(shù)十年來竟然沒有一位大師?
這不僅僅是一個能否出現(xiàn)大師的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到文化的問題,所以它才能讓如此之多的人“為后世憂”。
《遙遠的救世主》中丁元英曾說:“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并不值得我們自豪,關鍵是這五千年的沉淀究竟沉出了什么。”的確,我們中國人一向以華夏文明感到驕傲。但也許我們都沒有想過,文明究竟帶給了我們什么,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究竟象征著什么。
所謂大師,必是以本國文化為基礎而站立于文化之巔的人。季羨林之于國學,梁羽生之于武俠,王世襄之于古玩,雖然與眾不同,卻都是以一雙文化之眼看待事物。不以文化為基礎的所謂“大師”,只能算是人才,算不得大師。大師是具有民族風格的人,而決不會是全球化的產物。
但現(xiàn)今,五千年文化之精髓并未被國人吸收,被吸收的只有一句話,還是沒有被完全理解的一句話:不敢為天下先。于是乎,文化的風口浪尖始終沒有人站出來,華夏文明的大船似乎失去了方向。有人說,這是不對的,我們現(xiàn)在不都在談論民主文化么?民主文化難道不是風口浪尖么?但現(xiàn)在眾人所討論的“民主”的“主”,不是“當家作主”的“主”,而是“你要為我做主”的“主”。這樣的民主文化,終歸只是“舶來品”。而真正的文化的風口浪尖上,仍然空無一人,濤聲依舊。在這樣的情況下,數(shù)十年大師難現(xiàn),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是傳統(tǒng)文化留下來的弊病,按照丁元英的話說,這叫做中國人的“文化屬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文化屬性”有些也必須要剔除。這當然很難,但必須做。就像改革開放,我們窮則思變,頂著傳統(tǒng)文化中封閉的思想,摸著石頭過河,一路艱辛。但我們終究是走了過來,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時代。
我希望,文化的風口浪尖,有朝一日將人才輩出,他們不畏壓力,指引華夏文明這條大船不斷前進。這些人,我們稱之為大師,一如近代史上的那些偉人,那些大師。
為后世憂,實則是文化之憂,我輩后人定當憂之,“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肩負屬于我們的文化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