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刪除岳飛《滿江紅》,專家解疑
對此,全國百強名校的知名教育作家、語文教師吳小軼,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岳飛的《滿江紅·后繼有人》從未被選入全國常用的中學語文教材(也許有幾本地方版教材被選入,但使用范圍和時間有限)。
吳小軼說,“滿江紅”是一個詞品牌的名字。詞是一種有音樂的“詩”。與傳統的格律詩相比,它在形式上更加自由,因此又被稱為“長短句”。它的前身是民間小調,與當時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滿江紅”,任何人都可以作為詞卡使用。比如,秋瑾還寫了《滿江紅》。詞牌的產生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借用原樂府詩名、唐代教坊樂名、取材于歷史故事、詞人自創詞牌。關于“滿江紅”這個名字的由來,說法不一:有人說它來自秋冬季節變紅的水生植物,也有人說它來自白居易《憶江南》中“日出江花紅勝火”的含義等等。這個詞派是柳永最先創作的。它的音高很高,有刺激感。
關于網友稱“《滿江紅·狂暴之冠》一詞已從教科書中刪除”的說法,經吳小軼初步求證,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滿江紅·狂暴之冠》只是在1960年短暫地進入了那個時間。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主編的《九年一貫制試用教科書語文》第十四冊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只在小范圍內使用了一年后就停止使用了。此外,岳飛的《滿江紅·狂暴之冠》在全國常用的中學語文教材中從未被選編過(也許有少數地方版教材使用過,但使用范圍和時間有限)。吳小軼說,“初中教科書用秋瑾的《滿江紅》代替岳飛的《滿江紅》”的說法根本不對。
至于為什么有網友認為教材中有“滿江紅·崛起為皇冠”這樣的“記憶”。對此,吳小軼認為,《滿江紅·冉冉升起》這首歌會出現在綜藝節目、電影中,以及流行歌曲中,包括歷史教科書、思想品德教科書,或者一些地方性的教科書和延伸閱讀中,所以大家都覺得很熟悉。
吳小軼說,在目前統一的初中語文教材中,不乏民族脊梁的雜文。古著作有孟子的《富貴不能淫》、《魚我所欲也》、《列子》的《愚公移山》、司馬遷的《周亞夫的軍西流》、陳涉家》、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譚嗣同的《潼關》等。現當代作品有毛澤東的《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周定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吳伯簫的《燈籠》等等。高中語文統編教材的選文也很多,教材所承擔的任務是艱巨的、繁重的、多樣的。國語文教材以立德樹人為基石,充分尊重歷史,引導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對于“滿江紅·蓋世之冠”這個詞是否是岳飛寫的,吳小軼認為,目前學術界爭議很大。因為沒有學者發現這首詩在宋代被收入作品集,所以它基本上是從明代開始流傳的。另外,詩中的賀蘭山在河套以西,當時屬于西夏國,與宋朝沒有發生戰爭,這與歷史事實不符。“如果這首詩不是岳飛寫的,那么是誰寫的。沒有人驗證過這一點,但這并不妨礙岳飛成為英雄,我們應該繼承他的精神。“吳小軼覺得,在語文教材中加入有爭議的項目,有必要非常謹慎。
《滿江紅·怒發沖冠》
作者:岳飛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注釋
怒發沖冠:形容憤怒至極,頭發豎了起來。
瀟瀟:形容雨勢急驟。
長嘯:感情激動時撮口發出清而長的聲音,為古人的一種抒情舉動。
三十功名塵與土:年已三十,建立了一些功名,不過很微不足道。
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戰、路途遙遠、披星戴月
等閑:輕易,隨便。
靖康恥: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虜走徽、欽二帝。
賀蘭山:賀蘭山脈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
朝天闕:朝見皇帝。天闕:本指宮殿前的樓觀,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
譯文
我憤怒得頭發豎了起來,獨自登高憑欄遠眺,驟急的風雨剛剛停歇。抬頭遠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長嘯,一片報國之心充滿心懷。三十多年來雖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塵土微不足道,南北轉戰八千里,經過多少風云人生。好男兒,要抓緊時間為國建功立業,不要空空將青春消磨,等年老時徒自悲切。靖康之變的恥辱,至今仍然沒有被雪洗。作為國家臣子的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要駕著戰車向賀蘭山進攻,連賀蘭山也要踏為平地。我滿懷壯志,打仗餓了就吃敵人的肉,談笑渴了就喝敵人的鮮血。待我重新收復舊日山河,再帶著捷報向國家報告勝利的消息!
賞析
岳飛此詞,激勵著中華民族的愛國心。抗戰期間這首詞曲以其低沉但卻雄壯的歌音,感染了中華兒女。
前四字,即司馬遷寫藺相如“怒發上沖冠”的妙,表明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緣獨上高樓,自倚闌干,縱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熱血滿懷沸騰激昂。——而此時秋霖乍止,風澄煙凈,光景自佳,翻助郁悶之懷,于是仰天長嘯,以抒此萬斛英雄壯志。著“瀟瀟雨歇”四字,筆鋒微頓,方見氣度淵靜。
開頭凌云壯志,氣蓋山河,寫來氣勢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個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絕,此十四字,如見將軍撫膺自理半生壯志,九曲剛腸,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其所期,豈與塵土同埋;馳驅何足言苦,堪隨云月共賞。(此功名即勛業義,因音律而用,宋詞屢見)試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識見!
過片前后,一片壯懷,噴薄傾吐:靖康之恥,指徽欽兩帝被擄,猶不得還;故下言臣子抱恨無窮,此是古代君臣觀念。此恨何時得解?功名已委于塵土,三十已去,至此,將軍自將上片歇拍處“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之勉語,說與人體會。雄壯之筆,字字擲地有聲!
以下出奇語,現壯懷,英雄忠憤氣概,凜凜猶若神明。金兵入據中原,止畏岳家軍,不啻聞風喪膽,故自岳飛言,“匈奴”實不足滅,踏破“賀蘭”直搗黃龍并非夸大其辭。“饑餐”、“渴飲”一聯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暢其情、盡其勢。未至有復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氣在。
有論者設:賀蘭山在西北,與東北之黃龍府,遙距千里,有何交涉?那克敵制勝的抗金名臣老趙鼎,他作《花心動》詞,就說:“西北欃槍未滅,千萬鄉關,夢遙吳越”;那忠義慷慨寄敬胡銓的張元干,他作《虞美人》詞,也說:“要斬樓蘭三尺劍,遺恨琵琶舊語”!這都是南宋初期的愛國詞作,他們說到金兵時,均用“西北”、“樓蘭”(漢之西域鄯善國,傅介子計斬樓蘭王,典出《漢書·西域傳》),可見岳飛用“賀蘭山”和“匈奴”,是無可非議的。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滿腔忠憤,丹心碧血,傾出肺腑。用文學家眼光視之結束全篇,神氣十足,無復豪發遺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然而岳飛頭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計,宋皇朝自棄戰敗。“莫須有”千古奇冤,聞者發指,豈可指望他率軍協同中原父老齊來朝拜天闕哉?悲夫。
詞不以文字論長短,若以文字論,亦當擊賞其筆力之沉厚,脈絡之條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響,倚聲而歌,乃振興中華之必修音樂藝術課也。
寫作背景
岳飛 (1103-1141年),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建炎三年(1129年)秋,兀術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蘇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戰而降。金軍得以渡過長江天險,很快就攻下臨安、越州(今紹興)、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飛率孤軍堅持敵后作戰。他先在廣德攻擊金軍后衛,六戰六捷。又在金軍進攻常州時,率部馳援,四戰四勝。次年,岳飛在牛頭山設伏,大破金兀術,收復建康,金軍被迫北撤。從此,岳飛威名傳遍大江南北,聲震河朔。七月,岳飛升任通州鎮撫使兼知泰州,擁有人馬萬余,建立起一支紀律嚴明、作戰驍勇的抗金勁旅“岳家軍”。
紹興三年,岳飛因剿滅李成、張用等“軍賊游寇”,得高宗獎“精忠岳飛”的錦旗。次年四月,岳飛揮師北上,擊破金傀儡偽齊軍,收復襄陽、信陽等六郡。岳飛也因功升任清遠軍節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飛又敗金兵于廬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還。紹興五年(1135年),岳飛率軍鎮壓了楊么起義軍,從中收編了五、六萬精兵,使“岳家軍”實力大增。
紹興六年,岳飛再次出師北伐,攻占了伊陽、洛陽、商州和虢州,繼而圍攻陳、蔡地區。但岳飛很快發現自己是孤軍深入,既無援兵,又無糧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飛壯志未酬,鎮守鄂州(今武昌)時寫下了千古絕唱的名詞《滿江紅》。
《滿江紅》創作的具體時間應該是在岳飛入獄前不久。詞中有多處可以用來證明這一觀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這兩句歷來是考證《滿江紅》作者問題最為關鍵的內容,但幾乎所有的解釋都不夠準確。
認為《滿江紅》是岳飛所作的,都把時間定于岳飛第一次北伐,即岳飛30歲出頭時。如鄧廣銘先生就持此說。
這一觀點其實是錯誤的,理由有五:
一是當時的岳飛無論就其閱歷資歷還是心境,根本不具備寫出像《滿江紅》那樣悲憤交加、氣勢磅礴的內涵與底氣。那時的岳飛正仕途輝煌躊躇滿志,怎么可能滿腔悲憤“怒發沖冠”?怎么可能覺得“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又何來氣度“待重頭收拾舊山河”?
二是岳飛當時對功名非常重視,并在其詩詞中經常有所流露。如寫于紹興二、三年秋屯駐江州時的《題翠巖寺》中“功名直欲鎮邊圻”,以后的《小重山》中“白首為功名”,表明當時岳飛頭發已白,仍然有心功名。直至紹興十年大破金軍前,岳飛在《寄浮圖慧海》中依然表明“功業要刊燕石上”。這些同期及以后的詩詞表明,當時的岳飛非常重視功名。
三是《滿江紅》一經問世即廣泛流傳,如此非同尋常之作,如果真是岳飛三十歲青云直上之時所作,豈能就此湮沒不見蹤影?
四是不理解“三十”與“八千”。這是關鍵中的關鍵,幾乎所有研究此詞的學者都把“三十”看作是“三十歲”,因此認定此詞作于岳飛30歲出頭。實際上這里是指“三十年”,即三十年的功名。封建社會的功名是從幼時求學開始的,并非一出生就能追求的。岳飛自幼時習武讀書到入獄前,正好30年上下,是個約數。“八千”也是個約數,只是表示征戰路程的艱辛和漫長。
五是不理解“塵與土”與“云和月”的含義。前者是指一錢不值,因為岳飛到入獄時才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歷來非常重視的功名原來毫無價值。后者是指竹籃打水,岳飛十年征戰,功毀一旦。如此,此二句就一目了然了:一生追求的功名其實一錢不值,一生漫長的征戰最后前功盡棄。
由此可以大致框定:《滿江紅》應該誕生在岳飛于紹興十年七月下旬奉詔被迫班師到入獄之間的一年多時間里。 “怒發沖冠”和“仰天長嘯”。此二句從未有人做過詳細考證,卻是界定《滿江紅》具體創作時間的重要依據之一。從字面看,顯示岳飛的憤怒到了極致。在那段時間里,岳飛究竟何時最為憤怒?在班師途中,岳飛撕心裂肺悲憤交加:“所得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隨后,岳飛又被剝奪了兵權,聽命于可恥屈辱的和談。但真正令岳飛“怒發沖冠”的,當是得知對自己的陷害之時。有位好心的部將設法通知正在廬山的岳飛關于王俊上告張憲“背叛”的消息。岳飛立刻明白這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從不許勝利到屈膝求和,再到陷害忠良,要加害自己,此時的岳飛終于忍不住“怒發沖冠”而“仰天長嘯”,應該是順理成章的。查張憲入獄應該是在紹興十一年九月上旬后,岳飛是十月上旬下廬山的。因此,《滿江紅》的誕生理當就在其間的二十多天里。 “瀟瀟雨歇”。此句亦從未有人考證,詩詞是情景交融的,“瀟雨”一詞詩人總是用來形容秋天的冷雨,“歇”顯然是指雨的斷斷續續。于是此句也就清楚了:秋雨綿綿時斷時續。此句既點明了作者是在秋雨中創作,也反映了作者心情的郁悶和沉重。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人們歷來總是把“等閑”看作虛詞,其實不然,它應該是岳飛當時真實處境的具體寫照。在此前數年岳飛所作的詞中,已有“白首為功名”,表明岳飛那時的頭發已經斑白。在隨后軍事上指揮的一系列重大戰役,以及在政治上受到的一系列沉重打擊,顯然在催白岳飛的頭發。因此,岳飛當然不甘心少年時就有的理想就此破滅。查岳飛一生征戰,三十歲時正忙得不可開交,談何“等閑”,唯獨到快四十歲時卻成為一個無職無權之人而被迫閑散在野,其內心之悲切和壯志之不已的激烈沖突可想而知。
上述考證表明,《滿江紅》的內容完全符合岳飛入獄前的年齡、心情和處境。 岳飛創作《滿江紅》的具體地點是在廬山東林寺,解讀的密碼,就隱藏在詞的字里行間 東林寺建于東晉大元九年(384年),南面廬山,北倚東林山,環合四抱,有如城廓,是佛教凈土宗(又稱蓮宗)的發源地。岳飛與廬山有不解之緣。紹興六年,岳飛因母亡守喪,岳母墳就在廬山。紹興七年,也因故回到廬山。岳飛與東林寺主持慧海關系非常密切,曾專門作詩《寄浮圖慧海》。《滿江紅》中有三處“密碼”可以用來界定其誕生地點就在東林寺。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歷來都公認《滿江紅》是登高而作,卻不知岳飛的具體所處,只得含糊解釋成某處高樓,其實當時岳飛就在東林寺,因為《滿江紅》的開篇就隱藏著創作地點的秘密。 廬山東林寺有一則著名的典故。東林寺門口有一條清澈的小溪,名虎溪,要進東林寺就必須經小溪上的虎溪橋。據傳說,東晉時東林寺主持慧遠在寺院深居簡出,人們稱之為“影不出山,跡不入俗”。他送客或散步,從不逾越寺門前的虎溪。如果過了虎溪,寺后山林中的神虎就會吼叫起來。有一次,慧遠與來訪的詩人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談得投機,送行時不覺過了虎溪橋,后山的神虎立刻就長吼不止,三人相視大笑。這個文壇佳話,稱為“虎溪三笑”,一直流傳至今。由于此虎是守寺護僧之神,因此在虎溪橋畔有一頭石虎怒目而視憑欄而踞。了解了虎溪橋畔的神虎和這則典故,就很容易看出,岳飛看著秋雨中威武不屈的石虎觸景生情,利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自己比作了護國看家的神虎,眼看著趙構們“越界”而“仰天長嘯”,這才有后面的“饑餐胡虜肉”和“渴飲匈奴血”之詞。
《滿江紅》的詞韻隱藏著其誕生地點的第二個秘密。唐朝大詩人李白在游東林寺時有一首詩,名為《廬山東林寺夜懷》:我尋青蓮宇,獨往謝城闕。霜清東林鐘,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虛空,天樂鳴不歇。冥坐寂不動,大千入毫發。湛然冥真心,曠絕斷出沒。李白寫詩是抒懷,岳飛作詞也是抒懷,而且《滿江紅》正是步了《廬山東林寺夜懷》的韻,特別是“闕”、“月”和“歇”這三個押韻的字都是來自李白的詩。更能說明問題的是《滿江紅》中有“壯懷”與“壯志”。按理說,同一首詩詞中用兩個相同的字是犯忌的,因此比較少見。但李白的詩卻有“天香”與“天樂”。兩個“壯”對兩個“天”,顯然絕非巧合。而且,還能明顯看出《滿江紅》的“天闕”也應該是受到了李白兩個“天”的影響。 李白在東林寺還寫過另一首詩,名為《別東林寺僧》:“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 《滿江紅》中也可以看出追隨這首詩的痕跡。“憑欄處”正是“送客處”的模仿,“長嘯”無疑是“猿啼”的翻版。《滿江紅》中的神虎精神更是與李白“過虎溪”的畏懼形成鮮明比照。 “朝天(金)闕”。此句隱藏著解讀《滿江紅》誕生地點的第三個秘密。此句自《滿江紅》現世以來從未見有人作出過合乎邏輯的解釋,因為不了解其中也隱藏著一個東林寺的典故。 一般寺院的主殿稱為大雄寶殿,但東林寺的主殿稱“神運寶殿”。相傳慧遠初到廬山選擇結廬之處,認為東林寺址在叢林之中,無法結廬,打算移到香谷山去結廬。夜夢神告:“此處幽靜,足以棲佛”。是夜雷雨大作,狂風拔樹。翌日該地化為平地,池中多盛良木,作為建寺之材。“神運”之名,由此而來。 有了這則典故和前述的鋪墊,此句就能理解了,其實很簡單,也很直白,就是在功成之日再來朝拜東林寺的“神運寶殿”,因為神是天神,“神運寶殿”就象征著天上的宮闕。岳飛自比神虎,理當朝拜天闕。 還要解釋一下,此句為何歷來有“天”與“金”二說。很可能岳飛在奮筆疾書一氣呵成《滿江紅》之際,于最后收筆時有了點猶豫。他先用了“金”字,當然決不是朝拜皇帝的金鑾寶殿,而是朝拜金碧輝煌的神運寶殿。岳飛在詩詞中把佛像稱為“金仙”,如建炎四年四月十二日《廣德軍金沙寺壁題記》中的“陪僧僚謁金仙”。畢竟是身在佛寺,理當朝拜佛祖金身。但岳飛繼而又改為“天”字,一來以避深惡痛絕的“胡虜”之“金”,二來受李白的影響以映襯東林寺神運寶殿的典故,三來更能暗合自比的神虎形象。由于“天”與“金”在詞中的基本含義相通,就不能排除岳飛原作中的修改,而抄者忠于原詞照錄的可能。由于后來者在謄抄或刻錄時只能二選其一,于是有了“朝天闕”與“朝金闕”兩種版本。
《滿江紅》蘊含的典故,清楚地表明其誕生地就在廬山東林寺。 多少年來,人們研究《滿江紅》,為尋找岳飛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費盡周折而不得。對《滿江紅》的上述表達,終于使人看到了岳飛真實的內心世界。
滿江紅電影講的是什么?背景故事值得看嗎?
《滿江紅》電影講的是人均800個心眼子的南宋,某炮灰金國使者猝。小兵張大、副統領孫均甭管心里是有意見,還是有建議,領了宰相秦檜的軍令狀,倆小時內找不出真相就得狗帶,找出了真相也不見得就不會狗帶 。不同陣營,不同人設的,一個個小算盤打得啪啪響。布局的,以身入局,局中人,如霧里看花。結局層層反轉不斷,孫均迎向黎明的緋紅,開放式落幕留了個白,請君細品全軍復誦《滿江紅·怒發沖冠》。
雖然故事細節不一定確有其事,但是背景還是值得深究的。秦檜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和寫《滿江紅·怒發沖冠》的岳飛是一個時代。接受采訪的時候,導演張藝謀透露,最初請演員,他是想一鏡到底拍《滿江紅》這個故事,演員們聽了都很興奮,后來研究了大量一鏡到底和長鏡頭的電影,尤其是最近兩年的,他還是放棄了。
聊到反轉相關,張藝謀直言,現在的觀眾非常聰明,洞察力在創作者之上,電影所呈現出來的反轉,其實是人心的掙扎與不甘,正反面角色破局的努力才是真正的看點,網絡時代,懸疑片沒有秘密,觀眾了解了劇情,知道了結局還能看得津津有味,才說明了故事真的有魅力。
《滿江紅》一心洗白的秦檜、花式套路孫均的張大,雖千萬人吾往矣只為換一首詞的孫均,誰長在了你的心巴上?
張藝謀談《滿江紅》:讓它傳遞出我們對中華文化的一種感悟
《滿江紅》其實已經是張藝謀第二次進軍春節檔的作品。
《滿江紅》是一部古裝懸疑喜劇片,這決定了在前期的宣傳中不能透露太多的信息。但即便如此,電影仍然未映先熱,預售票房超過2億元。大年初一甫一上映,觀影熱度火速飆升。看過影片的觀眾評價,每一位演員都演技在線,影片既有笑點,又有淚點,還有感動,絕對是一部真正的“爽片”。截至1月28日(大年初七)晚八點,《滿江紅》已公映7天,總票房已突破29億元。
這樣一部“爽片”是如何煉成的?《人民日報》記者專訪了導演張藝謀。
張藝謀談《滿江紅》
“這是我對自己的一次挑戰”
記者:岳飛的這首《滿江紅·怒發沖冠》流傳至今,膾炙人口。關于它是如何流傳開來的,歷史上也有各式各樣的說法。電影《滿江紅》為什么創作這樣一個故事來演繹《滿江紅·怒發沖冠》的流傳,有什么特殊的思考嗎?
張藝謀:這部電影實際上還是一個傳奇故事。一部電影很難承擔敘述一段歷史的功能。電影最重要的還是故事,尤其是當我們決定了這是一部春節檔上映的電影的時候,我們就希望它既有喜劇色彩,又有懸疑反轉,同時還能感動觀眾。要把這些想法融匯在一起并且得以實現,是一件很復雜的事。
當然,《滿江紅》也是一個古裝片,我們選擇這一段故事,但又不希望拘泥于表現岳飛和秦檜的慣常套路中,因為如果這樣做就沒有驚喜了,所以我們還是進行了一定的改造,讓它更具傳奇色彩,有更多普通觀眾喜聞樂見的元素。
記者:為什么用喜劇的方式來呈現這個故事?
張藝謀:用喜劇的方式來講這個故事,其實是選擇了最難的一條路,這也是我對自己一次挑戰,我愿意嘗試這樣的有難度的東西。其實我過去的很多電影也有喜劇色彩,也有不少幽默的東西。我覺得喜劇是觀眾喜歡的第一類型,它跟觀眾貼得很近。我們說電影要寓教于樂,要做到這四字非常難。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歡樂,通過對人物的生動演繹,讓電影能傳遞出我們對歷史、對中華文化的一種感悟。在充滿喜劇元素的故事講述中,直抵主題,抒發情懷,釋放出感人的力量。
我很高興這次有大量的好演員跟我合作,我跟演員們在一起很開心。這個戲拍得并不慢,我們非常多的拍攝是一氣呵成的,演員們始終保持著飽滿的精神狀態。這個過程中,我自己也學習到了很多東西。電影創作要活到老、干到老、學到老,即便你是一個所謂的資深導演,你也要嘗試新的東西,走出你的舒適圈,希望觀眾能從你的探索中看到一些驚喜,這都需要勤奮的學習。喜劇就是每個電影人都需要好好去學習的一種類型。
“喜劇不是寫出來的,
而是演出來的”
記者:這部電影塑造了許多格性鮮明的人物,影片中的群戲表演也可圈可點。演員的演繹對成就這部電影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
張藝謀: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幾位演員,我要拍這樣一個風格雜糅的作品是難以實現的。電影還沒拍完的時候,我就跟編劇陳宇說了我的體會。我說喜劇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演出來的。喜劇的創作要靠演員在現場的磨合,有很多靈感其實是瞬間迸發出來的,這是一種大家在一起碰撞所產生的化學作用。我相信好的演員是很靈動的,他會給導演和觀眾很多意外的驚喜。
這次拍攝過程中,我在看我們的演員排練時,也收獲了不斷的驚喜。我們拍三次、拍五次、拍七次,每一次都是不一樣的效果,每一次都有驚喜。其實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在這部電影開拍之前,我就跟沈騰說過,雖然我之前拍了40年電影,但我仍然對這次拍攝充滿了期待。在我過去所有的拍攝經驗中,這次拍攝是我在監視器前笑得最多的一次,即使戴著耳機也聽得見自己很大的笑聲。
我覺得沈騰說得很對,就是我們如果想讓我們創作出來的內容顯得高級,就要努力貼近人物,跟著人物走。這次創作中有很多笑點和淚點,是劇本里沒有寫出來的,拍攝前的討論中也沒有過,我會在監視器前看回放的時候,或者拍攝的時候,突然覺得起雞皮疙瘩。人物鮮活以后,扎實的劇情自然會出來。
記者:這部影片的最令人心潮澎湃的部分就是傳誦這場戲。這個片段是怎么設計出來的?您希望通過這場戲傳遞給觀眾的是什么?
張藝謀:我覺得電影中的這種表現形式是我個人很喜歡的方式,我覺得它像是一種傳承和傳遞,就像接力一樣,是一種很有趣的形式。它放大了那種儀式化和隆重感,非常獨特。
具體說到這場戲怎么演,其實當時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跟雷佳音討論了一下人物,現場全是雷佳音發揮的,他拿捏得非常好。我們知道人物永遠是第一位的,我們的演員在人物上下足了功夫。坦率地說,我在現場感到非常驚喜,我覺得我的創作得到了巨大的收獲。
“所有的反轉都是人心的掙扎,
人心的不甘”
記者:這部影片講述故事的方式是層層遞進的,從一個小人物的命運逐漸擴展到激越的家國情懷,這樣的呈現方式在拍攝中是如何實現的?
張藝謀:我個人很喜歡“以小見大”的美學原則。中國美學很講究“一葉知秋”這樣的傳統,“以大寫大”其實就不“大”了,但“以小見大”的難度是很大的。所以我們設定張大是個小人物,孫均雖然看起來是個將軍,但也是一個底層人物,他們都受制于某種規則。這些人物的命運和他們在困境中的掙扎,以及他們的意志,共同構成了人物內在的生動的東西。
記者:電影中出現了許多反轉,可以說看得讓人驚心動魄。這些反轉是如何設計的?
張藝謀:我們在影片里會看到一些反轉,其實是看到人心。所有的反轉都是人心的掙扎,人心的不甘。其實在設計這些內容的時候,你會多了很多對人性的洞察。我一直跟演員強調,一定要考慮到觀眾是最聰明的人,我們一定要讓觀眾在二刷、三刷的時候還會看到我們沒有絲毫的破綻,我們該有的伏筆、該有的細節點綴全放在那里。
現在這個時代是沒有秘密的,今天上映的電影,明天所有觀眾都知道大致的內容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怎么才能讓觀眾走進電影院還能看得津津有味?懸疑還看嗎?反轉還看嗎?我覺得就是不論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都要讓觀眾看到他們的內心的掙扎所帶來的張力,這才是電影真正的魅力。
“看戲要爽,觀眾爽了,我們就覺得值得”
記者:最希望這部電影帶給觀眾的是什么?
張藝謀:我希望對觀眾來說這是一部“爽片”。我們俗話說“爽片”,首先是一種觀影快感,無論是嘻笑怒罵,還是感動、熱血、快樂……任何情感,我們都希望觀眾看到。看戲要爽,觀眾爽了,我們就覺得值得。
所以這次最大的希望就是帶給大家這樣的愉悅和快感,我們說電影是一種最大眾化的、最有年輕人緣的藝術形式,就是做到要寓教于樂。中國電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還要繼續努力。希望我們認真對待每一部作品,不辜負觀眾的期望,中國電影才能大步向前走。
張藝謀重回巔峰,《滿江紅》做對了什么
今年的春節檔,《滿江紅》逆襲了有強勢口碑前作的《流浪地球2》,穩坐票房榜第一。
那個曾以一己之力帶起中國武俠古裝片票房的張藝謀,回來了。
《滿江紅》目前票房已經超過27億,遠高于他之前票房最高的11.91億的《懸崖之上》。根據預計,它最終可能收獲約45億的總票房。
他的成功有跡可循。
我坐進滿場的電影院,幾乎所有人都跟著密集的鼓點情緒起伏,有笑、有怕,也有激昂。但有時候,我也目瞪口呆——為何沈騰只是出場了,就能惹得全場爆笑。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01
一切都為了講故事
因為同樣主打懸疑和搞笑,在《滿江紅》上映之前,一度有人擔心它變成又一部四不像的《三槍拍案驚奇》,畢竟男人總是高估自己的幽默感。
還好,這一次張藝謀把握好了這兩者與講故事之間的關系。
第一步,是吸引。
我走出電影院的時候,前方是和我同場的一對母女。女孩只有七八歲大,她稚嫩的聲音傳來:媽媽,我知道這個故事。
這足以說明《滿江紅》的劇情擁有怎樣的群眾基礎:幾乎所有中國人。
在岳飛將軍去世后的第四年,南宋丞相秦檜(雷佳音飾)即將與金國代表見面會談。然而在會談前夜,金國使臣被不明人士刺殺,秦檜通金的密信也隨之消失。
為此,秦檜命令當晚進過使臣院落的小兵張大(沈騰飾)和親兵營副統領孫均(易烊千璽飾)在一個時辰之內找到兇手和密信。
與此同時,宰相府總管何立(張譯飾)、副總管武義淳(岳云鵬飾)、舞姬瑤琴(王佳怡飾)作為案件的關鍵人物,一起卷入了這場目的不明的陰謀。
第二步,是通過“劇本殺”般的設置,讓人身臨其境。
張大和孫均的任務是兩個小時,電影基本將二人的查案進度與戲外的時間同步起來。這使得觀眾完全與兩位主角并行,和主角同時知道破案線索、知道誰是線人,進而同時計算對手的下一步棋。
而唯一需要觀眾猜測的,只有張大和孫均是誰。而這一點,本質上也不需要猜測。
《滿江紅》的懸疑不是為了深不可測,而是為了加強體驗。
伴隨著豫劇的唱腔和鼓點,角色們反復穿梭在一棟巨大的宅院里,找證人、尋破綻,有人跳反、有人跳忠,每一次轉場就像是一幕閉、一幕起,節奏分明。
因此,不少觀眾覺得《滿江紅》像是一部“劇本殺”。
第三步,是給敘事加喜劇的佐料。
《三槍拍案驚奇》的“幽默”不知節制,而《滿江紅》的梗是服務性質的。把觀眾逗笑后見好就收,劇情隨即進入推理之中,不讓段子成為又臭又長的裹腳布。
如果用笑聲的多少和頻次來判斷一場電影的氛圍,那《滿江紅》無疑是今年春節檔最成功的一部,甚至比標榜純喜劇的《交換人生》多得多。
這要感謝劇本,也要感謝沈騰。
02
為笑聲選擇演員
鉚足了勁往春節檔擠的片子,都不會缺大明星。
選沈騰演張大,張藝謀充分發揮了他的優勢:生死關頭仍然保有普通人的喜感和大義。
過往數部作品證明,目前國內沒幾個人可以和沈騰比基本盤。一部電影好不好笑,大家甚至用“含騰量”來衡量:含騰量低,是詐騙;含騰量高,嗯,值得一看。
再加上這片子還頗有時運:沈騰剛剛在春晚表演的小品成為最具口碑的節目之一,直接為《滿江紅》添了把柴。相比易烊千璽演的壓抑暴躁的孫均,沈騰的張大是個不停插科打諢的“丑角”。
這張長在全國人民笑點上的臉,一個表情、兩個小動作、三句臺詞,就能引發爆笑。 而他的扭捏作態,又是為了推動故事發展,融為破案的必要環節。
老謀子煮的是一鍋毛血旺,料足味足。
不止沈騰,張藝謀在笑料上又添了一味岳云鵬,還選了慣用的張譯、雷佳音和余皚磊,直接把演技的質感拔高。
別說,張譯正在熱播的《狂飆》口碑和熱度雙雙爆炸,再次讓觀眾在糾結中偏向《滿江紅》。
同時年輕人也不能放過。與沈騰搭檔的易烊千璽,是新生代為數不多展現過表演能力的流量。雖難與片中其他幾位主角相媲美,但他的表演并不拖后腿,個人氣質也與角色相合。
最重要的,是他帶來了一大批自愿宣傳的粉絲。
至此,張藝謀才完成了這部真正的“超級商業片”——門檻低,笑點足,老少咸宜,當然,質量也不賴。
03
重回頂點的張藝謀
張藝謀重新站到榜首的位置,不是一場意外。
這個中國商業片時代的開創者,用《英雄》、《十面埋伏》打開了局面,卻也因為《三槍》、《長城》而失落。
有人說他不會講故事,就是個攝影師,沉迷宏大場面;還有人說他拍不好喜劇。于是在第五代導演歇的歇、上綜藝的上綜藝的同時,一把年紀的張藝謀,轉戰小成本類型片,用比青年一代更勇猛的姿態,做到了每年都有新作品。
他就像在刷分。通過《一秒鐘》《狙擊手》《懸崖之上》,摸索講故事的方式,適應新一代觀眾的喜好。然后做到了一部比一部口碑好,一部比一部票房高。
對藝術家來說,勤奮的重要性似乎遠遠及不上天分,張藝謀卻做到了勤能補拙。
張家另一位勞模張譯在接受采訪時說,張藝謀一天只睡3小時,吃一頓飯,堅持5公里的運動,除此之外,沒有常規的娛樂時間,全部是在工作。畢竟他不僅要拍電影,還要籌備開閉幕式和晚會。
與此同時,張藝謀還有大多數藝術家學不會的優點——為了觀眾和票房,他愿意在藝術性上讓步。
《滿江紅》他本來想全片一鏡到底,但考慮到觀看感受和接受度,自己主動放棄了。
有舍才有得,7天27億的票房證明了,到今天,依然難有人比張藝謀更懂商業片。
電影《滿江紅》雖然不完美,但我們要尊敬這樣的一位導演——張藝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