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綜重點知識點
高考文綜重點知識點精選篇1
一、小農經濟的艱難成長
1.小農經濟的形成條件:鐵犁牛耕的出現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2.小農經濟的特點: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小農經濟得以發展的原因:①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漸普及;②農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農具、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③為了求得生存,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④歷代統治者采取重農抑商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
4.阻礙小農經濟發展的原因:①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②封建王朝統治集團腐朽,封建剝削嚴重;③抵御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5.小農經濟的地位(影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是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在較長時期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二、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
1.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壟作法、《氾勝之書》、耬車、犁壁、耦犁、代田法、區田法、耕作制度以連年種植為主,開始出現兩年三熟制。
2.魏晉南北朝:《齊民要術》——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農書、輪作和綠肥種植比歐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農業的發展。
3.隋唐時期:水稻種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術;曲轅犁,中國耕犁已相當完善。
4.宋元時期:精耕細作技術進入全面成熟時期;耬鋤;水旱輪作的稻麥復種制,標志著我國精耕細作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農作物品種交流非常廣泛;南宋時江浙地區成為全國經濟重心,東北、西北地區得到發展。
5.明清時期:多熟種植;培育大量農作物新品種;引進玉米、甘薯高產作物;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農政全書》
高考文綜重點知識點精選篇2
準備之一:精力充沛和情緒穩定
在臨近考試的最后一周里,你要調節好自己的“生物鐘”,保證充足、良好的睡眠。萬一出現難以入睡的情況,千萬不要緊張,抱定兩個信念:
1、在重大事件發生的前夕,出現難以入眠的情形符合常理,順其自然的心態靜臥養神;
2、人具有極大潛能,一晚的少睡,只要有毅力,明天進入考場后,思想高度集中后,完全可以正常考試。
準備之二:自信迎考和自如應考
在考場上會出現三種情況:超常發揮、正常發揮、失常表現。不少考生渴望自己高考超常發揮,面對一個“萬一”才可能出現的目標,一定會產生緊張與焦慮,因為這是可望不可及的事件。如果能把自己的目標鎖定在正常發揮上,淡定之心才會油然而生,才能考出自己的真實水平。請記住:給自己一個適度的期望,堅信如常發揮就是成功。
準備之三:臨場應變和沉著冷靜
進入考場時,拿到考卷后,首先要準確無誤地填寫姓名、準考證號碼、考試科目、座位號等重要信息。看清答題須知,瀏覽整份試卷,了解試卷共分幾頁,共有幾道題目,以防漏答失分。答題時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答題完畢,有時間一定要仔細檢查。
高考文綜重點知識點精選篇3
一、動物遷徙
1、非洲草原上動物的遷徙與植物的枯榮相關,植物的枯榮又受該地的熱帶草原氣候影響,每年的5月至10月,非洲北部的熱帶草原正處于夏季,氣候濕潤,形成濕季,草木茂盛,吸引羚羊等動物來此生活,非洲南部熱帶草原與此相反。
2、在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活動的動物夏季北遷到苔原帶,冬季遷至亞寒帶針葉林帶,如馴鹿。
3、北半球候鳥夏季北遷,冬季南遷。
4、天山高山牧場,夏季牧場在林帶以上,冬季牧場在林帶以下。
二、農事活動
1、越冬作物如冬小麥和油菜等是秋天種,次年初夏收;一般的作物是春種秋收,如春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早稻收割一般7月中旬前后,晚稻秋天收割(10月底11月初)。
2、棉花在秋季收摘。
3、剪羊毛一般在冬季,因為羊毛品質好。
三、資源利用
1、水資源一般豐歉與降水季節變化、河流補給類型相關,如長江夏季水資源豐富。
2、三峽水庫運行:蓄清排渾,一般10月份水庫開始蓄水,11月末蓄到正常蓄水位175米,以充分發揮發電與航運效益,汛期前排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
3、風能利用一般是冬季好于其他季節。
4、沼氣利用夏季優于冬季(氣溫高)。
5、太陽能利用一般是夏季優于冬季,沼氣也是夏季好于冬季。
6、伏季休漁。夏季,一般在6-9月左右,各海區不完全一致。
高考文綜重點知識點精選篇4
第一:文綜政治要熟悉課本,不用背,只要大概有印象就可以了,知道原理什么的大概在什么位置就好;
第二:在熟悉課本的基礎上做到以下幾點:
1、自己先做一部分題,不要怕和答案相差大,沒關系,都會有這樣一個過程。通過錯題,好好領會一下自己欠缺在什么地方,學會思考。
2、通過錯題再次熟悉政治課本,歸納課本知識,尤其是自己不熟悉的地方。
3、再來做題,這次做題應該會有很大的進步,但是還難免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這個時候要把答案抄下來,背過,積累的多了,自然會不知不覺得提高了。
高三文綜歷史復習中,最好把每個時期總結成一棵樹的樣子,主干就是大標題,枝干就是小標題,葉子就是內用的關鍵詞,這樣每一節就是一棵樹了。到最后的時候,把這些書當成枝葉再串成一棵大樹,你一本書的框架就出來了,這樣就會覺得學習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地理:地理這一科必須要心中有圖,背圖。這里的圖是中國地形圖和世界地形圖,拿一張白紙照著書本畫幾遍,畫重要山脈、盆地。清楚哪個地方是哪里就差不多了。除此之外就是背熟簡答題的答案了,地理的答案一般都是比較開放的,只要有理就可以了,除了地理代詞。
文綜選擇題最基本的就是,熟悉課本知識,正確知識遷移,限時限量多練。選擇題在國卷中份量不輕,而且一道題四分,根本丟不起這個分,所以在選擇題上花時間根本不為過。限時是為了提高做題速度和準確率,要保證足夠的時間做大題。而且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問老師,問同學,搞清楚考察的知識點。
大題是文綜重頭戲。審題要慢,做題要快。這種都是基本的。下面分科來說一說大題的一些答題技巧。
政治:一共四個板塊四道答題。經濟生活一定要注意聯系材料,從材料中挖掘與課本的聯系。不要單純羅列知識點,也要注意幾個單元之間的知識聯系。政治生活搞清楚主體,建議在復習的時候就要以主體為單位進行知識點歸納。還要留意一些說法的變體,比如國務院指政府,中紀委屬于中國共產黨。文化生活考察范圍是跨單元的,絕不是局限在一個知識點,所以文化生活做題時要各個單元聯系,在一些重要常考問題做歸納,比如教育,科技等。哲學一定要世界觀+方法論+材料分析,還有一定要審題看清楚問的范圍是什么。比如唯物論,認識論,辯證法,或者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拿國卷舉例子,最簡單的是選做題,只要聯系材料寫一下,就好得分。然后是材料答題,一定要注意看材料,讀懂材料,清楚材料在說什么,問什么,千萬不能答非所問。小論文是論題+論述+結論模式,論題一定要擬好,不能偏題,論述要聯系史實,具有說服力。
地理:地理怕是讓很多人頭疼的,因為帶有一些靈活性,尤其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對而言比較有套路,該記的一些套路把它記住。選做題一如既往比較簡單,必拿分。再來說自然地理,當時我的地理老師推薦我們看《中國國家地理》,但是我的建議是學有余力的情況下可以開拓視野,也許對答題有幫助。主要是平時做的一些題目,要分門別類進行歸納,找出自己的薄弱點,不會的題,模棱兩可的題不要讓它模糊著,要問清楚。另外雖然自然地理靈活,比較難歸納,但也不是完全不能歸納,比如有些山谷的地理特征,冬季風,荒漠形成原因。
高考文綜重點知識點精選篇5
記要點
做過高考練習的同學都知道,高考是按點得分的。一道大題的標準答案通常只有幾個要點,答出要點就有分,答不出哪怕寫再多也沒分。而要點通常都是很簡潔、干凈,課本上的一大段內容可能只需要一個詞或一句話就能概括,一個詞一句話就是要點。
很多同學不放心,大段大段地背課文,而且還要求自己背的與課本內容一字不差。這么做,既難以記住又占用大腦空間。
學會詮釋
這里所說的“學會詮釋”就是用自己掌握的學科的語言去展開。有的同學不知道怎么組織語言,怎么展開來寫,就把死記硬背的課本內容套進去,其實可能是他對課本內容還不夠熟悉。這時候不妨多看看書。
在復習文綜三科時,最重要的就是把課本變成最重要的伙伴,可以像看小說一樣將課本看得津津有味,連注釋、圖說這些邊邊角角都不放過。
看書后去做題
看書并不是辛辛苦苦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當別人辛苦背完半本書時,我可能已經輕松看完整本書了。看完了,合上書本,花上十幾分鐘在腦子里過一下自己剛才看到的內容,然后再去做題,把看到的知識結合題目作答,大腦中的印象會更深刻。
另外,平時看書看熟了,在回答大題尤其是主觀題時,自然而然會用學科語言展開答題,也不用擔心會出現寫完要點不知如何展開的情況。
每周一練保持“手感”
高考四門考試中,文綜是最能拉分的一門。畢竟文綜三科不像語、數、英是從高一就練起,它是等到高三才開始三合一大綜合,大家適應這門考試的時間都不長,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在這方面奪分的可能性也最大。
有的同學平時單獨做三科中的某一科像歷史、地理什么的都挺強的,但一到三合一練習就不行了。這種情況,我也有過。說到底,就是還不適應。要適應的話,有個既笨又土但很有實效的方法:加大練習。
做題總結規律
做得多了,有些規律也就摸索出來。像大家都挺頭疼的文綜大綜合題,其實題目里都會隱藏著線索,做題的時候先要找出這條線索,才能把握答題的方向。比如線索是農業,那就調出史、地、政三科有關農業的知識再做題。
再如做題順序、做題時間,這些都是在平時的考試、練習中琢磨出來的。去年考文綜時,就有同學說做到最后,一看沒時間了,看到大綜合題就亂了陣腳。如果平時就找到適合自己的做題順序,給自己定出做選擇題、單科大題、最后一題等各用多少時間的話,高考時就可以保證所有的題目都能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