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教學設計
《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教學設計
1、知識目標
識記: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中國共產黨對民族精神的繼承和弘揚。
理解: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意義。
分析:結合當今世界思想文化發展的實際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分析說明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必要性,人人都應該是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
2、能力目標
①結合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感受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最好繼承者和弘揚者,從而更好地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增強對黨和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之情。
②結合當今國際形勢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理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義,在實際行動中自覺弘揚和培育偉大的民族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增強對社會主義祖國、中國共產黨的熱愛之情。
②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堅信在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定能實現。
③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意識,保持民族氣節,維護民族尊嚴,以實際行動報效祖國。
[重 點]
①中國共產黨對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
②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意義
[難 點]
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
[教學方法]
啟發式、探究式教學為主,計算機輔助教學
[教學手段]
以課件為鏈接形式。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全班預習,并分成4個小組,分別探究4個主題,做到簡明扼要,實事求是,用簡易的課件形式匯報交流:
①探究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的主要內容;
②探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的主要內容;
③為什么必須大力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
④中學生如何立足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
[課 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互動復習:
①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是什么?
②為什么說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探究導入:
通過展示本框的第一個探究活動——“歡騰的中華世紀壇”,讓學生感受到中華世紀壇熊熊的圣火象征著中華民族精神之火越燃越旺。那么,我們的民族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呢?
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板書)
(一)薪火相傳,越燃越旺(板書)
啟發遷移:
1、中華民族精神是怎樣形成、發展和豐富的?
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
中華民族精神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總是隨時代的變化而推陳出新,豐富和充實著自身的內涵。
從中國歷史上看,在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中,民族精神的價值取向就已基本形成。在以后的各個歷史時期,各族人民經過不斷充實、發展和創新,逐漸成為一種激勵中華民族奮發向上的最強大力量。
2、中國共產黨是怎樣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精神的?
近百年來,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主要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歷程之中,體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
①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成為現代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和先進性。
探究交流:
第一組學生展示課外探究成果,教師適時以歷史背景知識引導:
井岡山精神的主要內容:堅定的革命信念,自力更生,英勇奮戰,百折不撓,艱苦奮斗。
長征精神的主要內容:救亡圖存的愛國精神、不畏艱險的奮斗精神、和衷共濟的團結精神、勇于犧牲的奉獻精神。
紅巖精神的主要內容:樂于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于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于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善于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
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敢于勝利,艱苦創業。
西柏坡精神的主要內容: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
啟發拓展:
想一想:聯系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紅巖精神等,談談繼承革命傳統對民族精神的發展有什么意義?
革命傳統精神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精神的繼承和發展,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民族精神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這個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
②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繼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不斷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時代內容,把中華民族精神提升到一個新水平。
探究交流:
第二組學生展示課外探究成果,教師適時以歷史背景知識引導:
大慶精神的主要內容: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的精神,講求科學的求實精神,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
雷鋒精神的主要內容:“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兩彈一星”精神的主要內容: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
抗洪精神的主要內容: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忍不拔、敢于勝利。
抗擊“非典”精神的主要內容: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團結互助、同舟共濟、迎難而上、敢于勝利。
載人航天精神的主要內容: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
啟發拓展:
議一議: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具有那些共同的內涵?結合時代背景,就其中一種精神說明它的時代意義?
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都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
在新的歷史時期,中華民族精神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精神財富,也是推動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巨大動力,要不斷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二)永遠高擎中華民族的精神火炬(板書)
為什么必須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
探究交流:
第三組學生展示交流課外探究成果,教師進行簡要歸納:
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
①它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②它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
③它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三)書寫中華民族精神的新篇章(板書)
必要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需要
重要性:鑄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
中學生如何立足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
探究拓展:
第四組學生展示交流課外探究成果,教師結合實際歸納拓展:
一是立足學習,重在實踐,貴在堅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
二是發揮“主心骨”的核心作用。
三是充分吸收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
四是充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營養。
探究活動:
毛澤東“今天是進京‘趕考’……”同胡錦濤來到西柏坡學習,兩者之間有何內在聯系?
啟發總結:
這節課,我們結合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最好繼承者和弘揚者。同時,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進一步理解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義。我們堅信,在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定能實現。
練習鞏固:
辯一辯:你贊成那種觀點,闡述你的觀點?
觀點一:經濟建設是所有工作中心,弘揚民族精神是可有可無的。
觀點二:弘揚民族精神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弘揚民族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①經濟建設是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動都必須圍繞經濟建設展開。經濟建設與其他各方面的工作是相輔相成的。
②一個民族的發展,不僅取決于經濟、科技發展水平,而且取決于民族的綜合素質。民族精神是民族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
③民族精神已成為表明綜合國力強弱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
《弘揚中華民族精神》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了解、教法學法、教學流程四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
首先分析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一、說教材分析
【內容和地位】
本框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單元第七課第二框題的內容。共包括三目:薪火相傳,越燃越旺;永遠高擎中華民族的精神火炬;書寫中華民族精神的新篇章三個方面,容量較大。本框內容是圍繞中華民族精神這個核心展開的,既是作為上一框題知識的拓展延伸,又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根據教材內容、地位的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教學,學生要識記并感悟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與發展;理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現實意義。
懂得人人是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
(知識目標通過學案的方式細化、梳理)
2、能力目標: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歸納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意識和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經過一堂課的學習之后,學生們要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激發同學的愛國熱
情,引導他們自覺擔負起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責任和義務,做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
(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將滲透在全過程中)
二、說學情了解
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本課的授課對象時高二年級的學生,這個年齡的學生思維普遍活躍,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分析問題,理解問題的能力,但他們又往往缺乏必要的生活體驗,對事物的認識不夠全面。所以,從教材和學生這兩個角度出發,我認為本框的【重點】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意義(為什么要把它確定為重點呢?主要是基于這些事例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概念又較為抽象,學生容易犯迷糊。)
【難點】: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意義。(該為什么要把它又確定為難點呢?主要是基于該知識理論性強,思考范圍較大,角度多變,是學生思維的困惑區)
三、說教法學法
【教法】
我們知道,政治是一門培養人邏輯思維的學科,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更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也就要求教師要特別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和使用。
教學方法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認知規律,激發學生的思維。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辨清疑點,更好的完成本框的教學目標,本課主要采取了講授法、案例法、啟發式教學等教學方法,以此來引導學生思維的發展。
【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也要由“學會”向“會學”轉變。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法、分析歸納法、總結反思法等學習方法對知識點進行鞏固理解。
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應盡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有效的能被學生接受的學法指導應是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是通過優化教學程序來增強學法指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依據:教法服務于學法,學法又豐富教法。學生在品味、體驗、感悟中形成“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思維主線”的互動式課堂教學格局。)
四、說教學流程
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最終要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來,因此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構建知識,激發情感,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
在課堂一開始,我們一起重溫毛澤東《長征》,感受一下光芒四射的長征精神。(出示長征圖片,播放歌曲《長征》)并提出話題:是什么讓這支部隊一次次從近乎毀滅的打擊中轉危為安?是中華的民族精神,是長征精神。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活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乃是最好的老師。導入之后,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欲望得到了激發,那么在此基礎上,教材的重點如何落實呢?下面開始正式講授新課。
【講授新課】: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所謂“滴水不成海,獨木難成林”。
(一)收集資料-----感知民族精神在不同時期的豐富和發展
在處理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的這個知識點時,提前布置前置作業,讓同學們回去收集關于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民族精神豐富和發展的素材,并在課堂上分享各自收集的資料。在學生們在分享、討論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民族精神在不同時期的體現,從而進一步理解何為薪火相傳,越燃越旺。把學生變成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課堂中變大,課堂在學生中變活。
(二)案例教學-----突破重難點
隨著學生對民族精神的進一步理解,學生的思維達到了一定的興奮、活躍,為我們接下來研究民族精神的意義奠定了基礎。該點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并且問題理論性較強,離學生的生活較遠,且角度靈活,因此在這里我選取了一些案例來幫助說明這一重難點,讓學生通過具體的例子了解民族精神在當今時代的意義,從而引領學生體味教材,感受生活。
(三)學以致用-------從我做起
懂得了道理,還要用行動來證明。本堂課學生充分的感受到民族精神的重要,那么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國家的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依然需要民族精神的支撐。而青年是祖國的希望,要倡議同學們能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人人爭做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傳遞社會正能量,讓整堂課的主旋律得到升華
【知識總結】
“編筐編簍,全在收口”那么在一堂課的知識講解之后,我會讓學生們根據板書來進行知識總結,讓學生注意知識之間的內在結構、邏輯關系,把課堂所學的知識盡快的轉化為自己的認識。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印象,我給同學們布置了課后作業,讓他們各自準備一個項目以體現民族精神。(項目形式是:或作文、書畫;或剪紙、或歌曲小品)……讓同學們用實際行動祝愿我們偉大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讓我們的民族精神代代相傳!
整個教學環節,巧用多媒體資源營造了“情意融融”的課堂氛圍,在學生、教師、課本的對話中,落實了“三維目標”,彰顯了同學們的個性,達到了“以情感人、以情勵行”的教學效果。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評委老師!
看了“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教學設計”